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您正在阅读的是宁强记忆2024年第66期
七盘关、石峡关考察记
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晴,这一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由汉中市文化研究院、宁强县委宣传部、宁强县地方志办公室、宁强县文联共同组织的金牛道(宁强段)保护利用专题考察调研工作如期进行,来自陕西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和我县文史爱好者、文艺家共同参加了这次活动。承蒙厚爱,来自农村基层学校的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不仅是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一次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早上的县城雾很大,就像飘起的零星小雨,我连忙打开手机查看最新的天气预报,显示没有雨,还是晴天,心中不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事天助吧!
在县委大院统一乘坐中巴车一路沿108国道出了县城、过七里坝一路向西疾驰而去。行驶在新铺的沥青路面上,再没有那往日的颠簸感,薄雾缭绕之中的远山愈发青翠,潜溪河时而在左时而在右蜿蜒向着四川流去,地里刚刚栽种的油菜沐浴着秋雾,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晨露,还没有来得及砍倒的苞米杆耷拉着脑袋,孤零零地立在地里。
我们今天考察的是黄坝驿附近的七盘关、卡门子、西秦第一关等遗址。
半个小时后,车停在了四川境内的棋盘关隧道的出口处。下车后一阵冷风吹来,不禁打起了冷颤。来自我县的周安老师指着公路对面一座不高的小山,给我们讲起七盘关的历史:“七盘关始建于汉代,守卫着这条金牛道。最初位置在黄坝驿西的鸡头岭上,隆冬之时,山巅冰雪封冻、寒风煞人。守关者难以守继。后来,当地官府将关址由鸡头岭迁到七盘岭。通过这里的道路需要盘旋七次,因而得名。唐朝贞观末年,七盘关迁到七盘岭下的山嘴部。1935年,当川陕公路修至七盘岭时,因山势险恶陡峻,来自美国的公路设计师们一筹莫展之下,只好退避三舍,费尽心思才绕开这座著名险关,从七盘岭山腰的一侧另辟蹊径,蜿蜒连绵数次,最后才逶迤盘旋而下。从此,七盘关这座辉煌千年的古道名关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无人问津,一路衰颓下去了。20世纪90年代,108国道将名称命名为“棋盘关”,周围的隧道和收费站都使用此名,2014年,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批准,重新改回“七盘关”的名字”。
周安老师退休之前不仅是我县教研室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还是省作协会员,文字功底十分了得,经常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文章,所写的文章感情细腻,充满了浓浓的乡村气息,退休之后爱好摄影的他更是骑着摩托车寄情与山水间,经常在朋友圈看见佳作,让人赞叹不已。
听了周老师的介绍后,我们穿过108国道,向着对面的七盘关遗址出发,脚下的道路时而宽敞能通过一辆小汽车,时而变窄仅仅能过一人,尽管山路陡峭湿滑、荆棘密布,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步伐。
大约十来分钟后,转过一个小弯,一座小巧的庙宇突然映入眼帘,同行的周老师指着那个庙宇所在地说到:“那就是关楼所在地,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庙坪”,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
周凯老师讲解七盘关遗址
小庙边靠北的地坎下摆放着整整齐齐的石块,人工打磨的痕迹十分明显,据说是关楼拆除留下来的,站在荒芜的土地上向四周望去,京昆高速、108国道如同巨龙穿行在山间,南来北往的大型货车呼啸而过,天堑从此变通途,结束了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历史,真不知诗人李白看到如今的景象后,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辨认庙宇边被砌成石墙的古砖
随后我们又在周凯老师的带领下,去查看《重修县境朝天七盘关道路碑记》碑座。走在荒废的下坡小路上,只见两边杂草丛生,披荆斩棘,时而弯腰、时而低头穿行在其中,一不留神就会在你的衣服上、手上、脸上留下一点大自然的馈赠。
拐了几个弯后,在右边一个崖壁上我们终于找到了该碑遗迹,呈上圆下方形,若没有熟人带路,你实在不敢想象它会静静地隐藏在这里。
说起该碑的发现,却与周凯老师分不开。2016年周老师去七盘关附近探寻时,无意间在一户农家的院子边,发现了这座清道光二十八年石碑,农户主人把它拿来当做搓衣板,面对这样一个宝贝,周老师立马到广元市行政中心文物局进行了报告,随引起广元方面的高度重视,于是将该碑安放在朝天明月峡“中国栈道陈列馆”里面,从雄关到民间再到博物馆,在历经沧桑见证了七盘关历史变迁的同时,最终自己也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归宿,也不枉周老师对蜀道研究的一片苦心。
下山原路返回,进入黄坝驿的关沟,我们开启了第二站对石峡关(当地老百姓叫卡门子)考察,这是我第二次来了。第一次是看见周凯老师在朋友圈看见石峡关的照片后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在2019年,趁着清明节与女儿、妹妹一家一同前去,转眼已经过去五年了。现在的变化挺大的,路边除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的省保护碑外,我县文旅部门今年9月又在此竖起了七盘关遗址的宣传喷绘,详细介绍了该遗址位置、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范围等。
七盘关遗址保护碑
沿着公路前行不到百米,从右边的山坡上整修一新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大约有十四、五个石磴道就来到半山腰,沿着古道左绕右拐缓慢爬行,路边废弃的电线杆比比皆是,看来居住在里面的人家都已经搬迁出来了。
周安老师讲解茶马古栈道
继续向前走了七八百米之后,拐过一个缓弯,著名的卡门子出现在眼前。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靠近山崖左侧的“陕西茶文化重点保护遗址,宁强县茶马古栈道蜀门”和“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两座保护碑,依然静静地站立在长满青苔的缓坡上,只不过风化的青灰色碎石更多了,我们依次对卡门子的长宽高、门柱、门框痕迹、古砖进行了测量。有同行者拿出汉中田金老师找的一张旧照片进行比对起来,照片是由日本人冈仓天心和他的助手于1893年拍摄的,从上面可以看出当时的关楼和“石峡关”匾额的雄姿,让我们能够领略它的真容,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按照照片进行复原,我想那会是蜀道的一件幸事,也给我县的旅游打造了新的景点,做出了新的贡献。
宁强县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碑
测量石峡关(卡门子)遗址
踩在卡门子的石台阶上,就如同踩在历史的教科书上,沿着缓坡走了不远,路戛然而止,古道消失在漫山的树木之中,无影无踪,站在尽头环顾四周,青山青翠欲滴,溪水潺潺,公路如白练一般伸向关沟深处,只有呼呼吹过的大风提醒我们该走了。
乘车返回去黄坝驿查看“西秦第一关”遗迹。窗外秋意正浓,穿过老街,在一座公路桥的拐弯处停下,从小路爬坡就到了废弃的川陕公路上,不时有扯黄豆的、有扯淫羊藿的老百姓正在地里辛勤劳作,而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直渴望的一场旅行。
1999年从学校毕业之后在家里待着没有事干,街边的邻居经常陪着司机朋友跑广元,把我们这里生产的滑石拉到广元,回来时在曾家山给砖厂捎带一车煤。经过朋友联系,在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们出发了,那个时候没有高速,进出四川全部都走108国道,路上车来车往,从小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对外面的一切感到很是新鲜,等到达宁强天已经渐渐黑了起来,窗外黑乎乎的啥都看不见,不久感觉汽车在山上左摇右摆缓慢爬行,司机朋友说我们上西秦第一关了,只见窗外上上下下到处昏暗的车灯如同繁星点点,遇到急转弯还要倒几次车才能开过去,一不留神遇到堵车的时候,堵你几天几夜时有发生。我们这一次运气好,虽然也遇到堵车了,但时间不长,就赶快趁机下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道路说通就通,不然后面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时隔多年我对这一次出远门记忆尤新。
山高路陡经常堵车,2006年褒河道七盘关公路改建,修建隧道穿山而过,这段路便被废弃,后来曾经想多次再来就地重游,不是没有同伴,就是找不到路,无奈只能放弃,这一次刚好满足我的一个小小心愿。
此刻阳光明媚,正适合外出踏秋,我们一行人三三两两沿着半山腰的公路向深处走去,只见两边杂草凄凄,“救兵粮”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这可是我们儿时的美味佳肴,忍不住摘两颗尝一下,涩、酸、甜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沥青路面早已破烂不堪,走过几百米后,路面稍微平整了许多,不时还能看见车轮的痕迹,左折右拐,大约走了一公里后,远远望见路边青褐色的岩壁上有一块白花花像是被水泥搪摸过的地方跳入眼帘,走近细看才是“西秦第一关”五个字,隶书苍劲有力,左边落款是“厅长雷宝华,督工专员张笃伦,工程主任黄庆慈”,右边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靠最左边还有一块长2米、高0.8米的“安全为先”石刻。
“西秦第一关”石刻
“安全为先”石刻
据史料记载:川陕公路于1935年12月28日开工,所经路线山高谷深,施工困难,加之时值严冬季节,天寒地冻,当时无任何机械,完全靠人工肩挑背扛,工程进展异常艰难。尤其是牢固关和七盘关土石方量巨大,不得已调集兵工1000人和建筑公司1200人,以及宁强和略阳两县民工万余人日夜赶修,工人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奋战40天,终于完成了土方路基和石子路面,还有不少人为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线于1936年2月陆续开通,6月竣工。道路开通之时,时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的雷宝华回想起整个施工过程,感慨筑路不易,命人刻下这一摩崖石刻。如今两块石刻至今昂然挺立在山崖之上,无声地向路人述说着那段艰辛的公路建设史①。
返回的路上,我看着在山谷下河沟边,前几年交通部门重修雕刻的“西秦第一关”碑刻,再看看脚下的路,一种敬佩感油然而生。七盘关、石峡关都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繁华与落寞都已远去,但古人敢为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向前辈致敬,向历史的创造者致敬,走好来时路,不忘回头路,在沉思中我们走向下一站。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编 辑|何 超
责 编|周建琴
审 核|王 岚
投稿邮箱|nqszban@163.com
往期回顾
金牛道(宁强段)保护利用专题考察调研顺利开展
熠熠芳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全文)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