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利益他人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欢喜和愉悦

文摘   文化   2024-12-14 20:08   北京  

稻盛金句所谓道德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对话稻盛和夫3:向哲学回归

 全文共1351字,阅读时间约8
♬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心语朗读音频


我们该如何去构筑“新道德”、“新伦理”呢?


我本人认为唯一办法就只能是将“劳动本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所谓道德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例如鸟儿会为了喂食自己的子女而不辞辛劳地到处寻找食物的做法就可以从道德角度加以诠释。


即便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首先满足自己子女的做法,是生物界的基本伦理。如果以家族为单位来定义这种行为的话,这或许是某个家族的自利行为。


但是如果从“父母”与“子女”这种个体关系的角度来看的话,那就成为了父母为了子女而做出的牺牲。再比如说,大马哈鱼从遥远的大海回游到自己出身的河流产卵并随之死亡的行为,也同样可以被认为是大马哈鱼基于母亲伦理的行为。


就像这样,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我们日常所见的伦理行为,换而言之,“生物的本质”以及“人的原点”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种“新道德”。



西田几多郎把在宏观世界当中实现自我的行为视为善。这种认识虽然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套深邃高远的思想体系,但是也存在着沦为高层次哲学家专有道德伦理观的危险性。


而我总觉得,道德是一种很平易近人的存在,事实上,或许反而是普通老百姓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道德”。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当中,也会把“伦理道德的基础”归纳为“自利利他”。如果要是用行菩萨道这个词来表达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很难做到。


但是如果说自利利他的话,这倒是普通人平时就在做的事情。这就是说,利益他人的行为也能给自己带来欢喜和愉悦。而劳动正是这样一种行为。


人是为了生存而劳动,然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又并非是仅此而已。我们劳动也是为了供养家人、有益社会、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因此劳动是一种包含了多层利他行为的活动,并且有的时候人们会将利他行为优先于自利行为。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父母亲即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先让自己的孩子填饱肚子,并以此为乐。于此相应,孩子们有时候宁愿自己做出牺牲也要让父母开心并同样以此为乐。我认为正是从这种家族关系当中能够产生出利他胸怀。


在当今社会里,不知道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多少可以践行利他行为的机会,并且也不知道我们每个人所在的工作岗位又能够对利他行为产生多少理解和共鸣。


作为人,我们原本就具备了发挥利他精神的意愿,然而在日本社会里,想要在日常社会中体现利他精神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意外灾害发生时,人们会涌到充斥着利他精神的灾区来从事志愿者活动。


然而与此同时,那些参加了志愿者活动的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又面临着受到孤立的倾向。原本最理想的状态是众多怀有利他精神的人能够进入到各个公司里,充满活力地投身于工作当中,可是我感觉现实却恰恰是与之相反。



如果家庭和职场都无法给与那些拥有利他精神的人以激励的话,那么真正的利他精神也就难以得到发挥。


由于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同时又是自利,因此利他精神并非是直接向单位或者公司输送利益,这也就是说那些认为利他精神就是“吃亏”和“徒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只有当拥有利他精神的人能够得到职场的承认并获得提拔重用时,那些拥有利他精神的人们才能活跃于日常的生活当中。


但是像日本现在这样一种职场完全被那些自私自利者所支配,拥有利他精神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到排挤,利他行为只能通过志愿者形式得以实现的状况之下,真正的利他精神是无法得到发挥的。


本文摘自《对话稻盛和夫3:向哲学回归》




作者简介:稻盛和夫(1932—2022),出生于日本鹿儿岛。1959年创办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1983年创立盛和塾。2010年出任日航会长,仅一年就让破产日航扭亏为盈并创历史最高利润。代表作:《活法》《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思维方式》等。

对谈人物:日本哲学评论家。一九四八年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先后任教于立命馆大学、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及艺术大学校长。主要论著有佛像─心与形、地狱的思想、佛教的思想─不安与欣求(中国净土)、日本与东洋文化等。


↓↓↓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

活法
人活在世的差距是人所经历的人生和事业的活法️!也就是你怀有了美好的心灵还是丑陋的心灵!稻盛和夫说总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培育美好的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