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的那些事连载——房地产(1)

财经   2022-04-08 09:14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前言

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谈房地产,一是要“冷眼旁观”,二是多关注房产的“商品属性”。




 主要内容



open


任泽平有一个颇为著名的论点: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今天谈谈金融。


房地产类的不良资产成也金融,败也金融。


1、哪里是底线?任何开发商拿地的钱必须是自有资金,一般开发商搞房地产,资本金和社会融资比例大体上应该1∶3。根据权威人士统计全国房地产平均融通量保守估计1∶9,有的开发商可能达1:50。1∶9是怎么来的呢?假如是一块地10亿元,自己出3亿,另外7亿元从金融机构借来,土地抵押给银行再贷7亿元,造好房子后预售又把按揭贷款拿过来。这个过程中,如果这块地三年后涨到20亿元,开发商就可以拿到15亿元的抵押贷款。最终,整个开发流程中的融资就可以加杠杆到1∶9。杠杆过高肯定会造成短期偿债能力减弱,最近频出的房地产开发商债券或债权违约,即由信用下降导致资金链断裂所致。


2、开发商多账户借款。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发债券、银行贷款,算比较规范的,但有时候又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好像是股权,但形股实债,有时候还把理财资金、高利贷弄来。一个开发商如果有30%的资本金是清晰的,70%的贷款基本上是银行、信托、债券市场来的,这还比较透明。如果一个开发商涉及几十上百家金融机构的债务,各种高利贷、中利贷占到全部融资的50%以上,账户一目了然就是处于危机状态。这种开发商的开发运行存在较大的风险,有可能产生高息揽储、有没有“一女二嫁”卖房子等违规行为。


3、购房者可以从多个银行贷款。美国购房是从指定的几家专门类贷款机构贷款,而且贷款指标占用是排他的。我国购房可以从各个银行贷款,来源广泛,相互间并不影响,比如在A银行贷款买了一间房,可以再在B银行贷款买另外一套,当然政策上会限制多套房的购买,在宽货币的政策背景下,个人以及家庭往往采用多种办法去买第四套或者更多的房产。


当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那么结果就是房多人少,对房屋需求产生挤出效应,新增商品房销售空间被提示释放。房地产销售遇冷而且无法正常回收现金,引起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产生信用危机,最终导致一些在开发的楼盘停工,已经开发的楼盘被迫抵债,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一二谈
编者就职于某四大AMC,从不良资产尽调、评估、财务等视角,展现不良资产深层逻辑,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提升价值、睿见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