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看清本质,才好重新启航。
一、专项债专用做规模,用什么盘活旧不良?
截至8月9日,2024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额已经接近4.7万亿元。这其中,约七成比例来自于专项债券的发行,金额合计约3.3万亿元。专项债是地方政府补短板重要手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地方存在专项债用于门面工程或者左手倒右手虚增规模,反映了当前弱能级城市日益激烈的政企博弈状态。
无独有偶,近日公开的多省份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显示,一些地方尤其市县基层专项债项目无收益或收益不及预期;部分地区还虚增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虚增收入往往与考核指标有关,“做大做强”可以保证未来发债后的拨款额度,确保有财政资金盈余。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属于法定债务,在此之外,针对政府隐性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的风险化解工作持续推进,尤其在2023年下半年一揽子化债方案提出后,地方化债力度加大。比如中部某省份7个县平台公司以出借资金、提供担保等方式,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支持。部分市县通过下属平台公司违规举债,用于项目建设、偿还债务等。一些省份在2023年度审计中也关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相关问题。
不规范的PPP项目易引发债务风险,华北某省份3个项目虚构工程量、抬高询价结果,多结算工程款2.16亿元;1个项目管理不当,导致河道治理工程每公里投入高达7000万元,是同期同类工程投入的10倍多;5个地方的9个项目因未扣减政府投入,多付资金1.14亿元;2个盟市的3个项目政府承担了应由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多付资金2232.63万元。
PPP作为合作项目,是以未来回收的现金流背书进行投资或担保,如果运行情况不佳,社会资本前期投资无法按期收回本息,导致财务压力剧增,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为了协调各方利益,收购尚未到期PPP项目或者相关不良资产看似也不足为奇。
二、如果不能自救,如何救他?
不论是哪方的胜算,只要非零和博弈,总有收益的一方。现在主要问题集中在供给侧有流入,但需求端没有合理的支出去支付流入带来的收益,归结社会的预期报酬率低了,融资利率也要随之降低。因此,不论是专项债投入还是PPP项目监管,牵涉到蛋糕是否能做大的问题,大家都不会迟疑的选择做大蛋糕,即不论需求端是否受用,供给端做大蛋糕是最优解。如何解决囚徒困境,这个答案与成本有关,想想看如果不能创造收益,是不是就要多归集成本,形成资产的小苗,深埋土壤,待春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