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EST研究论文:硫化物对纳米级零价铁的硫化:动态过程、机制及亚铁的作用

文摘   2024-09-18 22:12   土耳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章信息

硫化物对纳米级零价铁的硫化:动态过程、机制及亚铁的作用

第一作者:Wenqiang Xu

通讯作者:何锋教授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4390









研究背景

纳米级零价铁(nZVI)的硫化是指nZVI与硫(S)试剂之间的反应,形成新的FeSx(这里x1,代表所有Fe的硫化物)相在nZVI表面。硫化可以抑制Fe0的副反应(如析氢反应),增强去除目标污染物(如三氯乙烯 TCE)的能力,同时减缓nZVI钝化所导致的非导电腐蚀产物在表面的积累。因此,硫化已成为延长nZVI使用寿命的一种可行方法,从而克服了nZVI在污染场地应用中的技术障碍之一。








文章简介

近期,浙江工业大学何锋教授等EST发表了题为“Sulfidation of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by Sulfide: The Dynamic Process, Mechanism, and Role of Ferrous Iron”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描述了在初始有无Fe2+存在情况下,S2-/HS-nZVI两步硫化的动力学过程。具体目标包括:(1) 通过跟踪硫化过程中溶液中硫和铁的形态变化,阐明其潜在机制;(2) 分析S-nZVI结构性质在硫化过程中随时间的演变;(3) 研究Fe2+初始存在对nZVI硫化的影响。通过阐明硫化机理,旨在为nZVI在地下环境中的转化,特别是在硫酸盐还原条件下的应用及优化S-nZVI的性能提供新的修复思路。







本文要点

要点一:硫化过程中SFe的转化以及Fe2+存在的影响

S的转化:为了了解动态硫化过程,本文分析了SFe水溶液随时间的变化(图1)。在最初没有Fe2+的情况下,硫化钠的加入导致液体ΔSLq中总S的瞬间下降10%,从3.6 mM下降到3.3 mM;此后在30 min内保持不变(图1A)。在最初没有Fe2+的情况下,硫化钠的加入导致液体ΔSLq中总S<瞬间下降10%,从3.6 mM下降到3.3 mM;此后在30 min内保持不变(图1A)。这说明ΔSLq主要以HS-水溶液的形式存在,SO42-FeSx的形成很小。水溶液HS-可以通过与Fe2+反应消耗形成FeSx,但这种损失受到为0.07mMFe2+初始存在的限制(图1B)。从0.524 hHS-水溶液从3.3mM下降到2.66 mM,表明硫化继续。在>值为0.5h时,ΔSO42-aqFeLq的产生和积累表明,硫化机制可能发生了变化。这表明随着铁腐蚀产生越来越多的Fe2+HS-aqFe2+aq之间的反应继续进行,导致Fe-Scolloid沉积在nZVI颗粒上。

HS-aq、ΔSO42-aqFe-Scolloid动力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硫化反应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0-15 min),HS-aq迅速下降。在反应的前30秒,添加的S2~3.6mM)下降了53%(图1C)。随着HS-浓度的降低,Fe-Scolloid逐渐增加,并且ΔSO42-浓度也随之上升。Fe-Scolloid的生成迅速发生,可能是Fe2+HS-之间的快速反应,5分钟时Fe-Scolloid浓度达到1.9 mM,但在15分钟内迅速下降至0.5 mM,表明FeSx在形成后迅速沉积在nZVI颗粒上。在515分钟期间,ΔSO42-0.3 mM迅速增加到1.4 mM,同时HS-浓度保持在可忽略的水平。ΔSLq下降了1.5 mM,表明硫被加载到nZVI颗粒上。对粒子上硫含量的分析证实,在15分钟时颗粒中含有1.53 mMS。在第二阶段(15min8h),ΔSLq2.0降至0.035 mM,主要由于ΔSO42-浓度的下降,而HS-Fe-Scolloid浓度保持不变。ΔSO42-1.5 mM下降到-0.6 mM,负值表明初始溶液中的SO42-被去除,可能是由于SO42-的吸附和/或在S-nZVI表面形成(GR2)引起的。吸附研究表明,商用FeS颗粒对SO42-的吸附能力较高,且随着硫化时间的延长,SO42-的表面吸附量增加。因此,SO42-的吸附是导致ΔSLq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未能提高硫化效率。在第三阶段(824h),HS-浓度可以忽略不计,ΔSO42-略有下降,Fe-Scolloid浓度降至约0,表明Fe-Scolloid已沉积在SnZVI颗粒上形成二次沉淀。在24小时时,S的含量(Sp)为3.34 mM(约占总S2-94%),ΔSLq为−0.7 mM。通过研究S的转化动力学,本文推断,Fe-Scolloid的形成和沉积主导了初始30分钟的硫化,而SO42-的生成和吸附则主导了后期反应,尽管第二阶段中仍有Fe-Scolloid的沉淀存在。

Fe的转变:在最初没有Fe2+的情况下,液体中的总铁(FeLq)和Fe2+浓度较低。在10h内,FeLq增加到最大值0.12 mM,而Fe2+保持在可忽略的水平,表明FeLq主要以铁(hydr)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这可能是由于高pH(约11.5)和HS-浓度的抑制,导致Fe2+在溶液中的浸出受限。此外,高pH阻止了铁(hydr)氧化物的聚集,从而维持其在溶液中的稳定存在。FeLq的增加与HS-的逐渐减少同时发生,表明铁(hydr)氧化物与FeSx的沉积形成有关。

Fe2+存在的硫化过程中,初始FeLq约为2.1 mM,其中Fe2+浓度为1.2 mMFe-Scolloid约为0.9 mM。随着硫化钠的加入,Fe2+浓度迅速降至约0.02 mMHS-浓度也急剧下降。在反应的前30秒,FeLq下降0.9 mM,ΔSLq下降0.6 mM,显示除了去除Fe-Scolloid外,还去除了其他铁元素。在515分钟期间,FeLq略有增加,而ΔSLq3 mM降至2.4 mM,这可能是由于在nZVI上沉积造成的。FeLq的增加被认为是Fe-OHcolloid的形成,可能源自nZVIFeSx腐蚀。通过硫化物解离,氧化铁局部酸化并溶解,释放的Fe2+在碱性pH下形成铁(hydr)氧化物。如果在nZVI表面形成厚厚的FeSx层,积累的应力可能会破坏原有的氧化物壳以补偿压力。

1530分钟期间,Fe-OHcolloid浓度保持不变,而FeLq下降,这主要是由于Fe-OHcolloid覆盖在nZVI颗粒上的沉积。从30分钟到8小时,FeLq保持稳定,之后随着剩余Fe-OHcolloid沉积在nZVI颗粒上,FeLq有所增加。这一增加可能是由于之前沉积在nZVI上的FeSx剥离了Fe-OHcolloid。在1024小时期间,由于持续的铁腐蚀,Fe2+浓度显著增加,相较于之前的图1B,有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较低的pH8.4对比11.5)保持了Fe2+的可溶性。尽管Fe2+浓度增加,FeLq在此期间保持稳定,表明Fe2+的增加弥补了Fe-OHcolloidnZVI粒子的损失。

Fe2+存在的影响:由于HS-浓度在30分钟内几乎降为零,因此本文选择30min来比较硫化程度。在没有Fe2+的初始条件下,硫化溶液的pH范围为8.811.8,得到的[S/Fe]p介于0.00330.022之间,这比[S/Fe]剂量(0.010.4)低一个量级,可能是因为Fe2+接近于零。尽管S/Fe随着S/Fe剂量的增加略有上升,但在S/Fe剂量从0.05增加到0.4时,S/Fe保持不变。在[S/Fe]剂量为0.05时,pH升高至大于11,高pH的氢氧化物可能与HS-竞争并抑制其在nZVI上的吸附。这可能解释了在先前研究中,尽管Fe2+最初缺失,但在硫化盐剂量很高时,硫化物的两步硫化程度依然很低。

在初始存在Fe2+的情况下,由于Fe2+HS-反应(Fe2+ + HS-FeS + H+),溶液的pH被缓冲至约8-9,从而得到的[S/Fe]显著提高。当S/Fe剂量小于0.05S剂量/Fe2+初始剂量小于0.7时,S/Fep几乎等于S/Fe剂量,表明添加的HS-已与现有的Fe2+完全反应。当[S/Fe]剂量≥0.2[S]剂量/Fe2+初始>2.8时,[S/Fe]p显著低于[S/Fe]剂量。值得注意的是,HS-aq/[Fe2+]30分钟内几乎完全达到,即使[S]剂量远高于1。因此,低[S/Fe]p可能是由于30分钟的短硫化过程中不完全的铁-沉积造成的。延长至24小时后,当p等于0.2时的S/Fe剂量,考虑到[S]剂量/Fe2+初始为2.8,且Fe2+引入的nZVI反应不到10%的剂量,超过化学计量的HS-形成硫化亚铁,意味着S2-Sn2-S-nZVI粒子的存在。使用XPSXANES确认表面硫形态的方法尚不明确,但在合成条件下,FeS转化为黄铁矿再热力学上有利的。

1.缺氧条件下,初始Fe2+不存在(A, B)和存在(C, D)nZVI硫化过程中SFe的时间演化([S/Fe]剂量= 0.2)

要点二:硫化过程中nZVI的形态变化

新制备的nZVI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显示,核心—壳层的球形粒子以链状相互连接(图2A2B)。壳层主要由非晶态铁氧化物组成,未观察到明显的晶格条纹(图2C)。选定区域的电子衍射(SAED)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所观察到的衍射环仅指示存在Fe0,没有其他衍射环(图2A插图)。在初始没有Fe2+的情况下,经过30分钟的硫化反应,nZVI的核心—壳层结构得以保持(图2D)。粒子的外层(图2E)显示出孤立的晶格条纹,d间距为2.6 Å,代表了在nZVI样品中未发现的膨胀(110)麦基纳岩。此外,SAED结果还显示了麦基纳岩和灰岩的反射,表明FeSx很可能是在无定形氧化铁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不能排除非晶FeSx的存在,因为TEMSAED技术在区分非晶硫化物与非晶氧化物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经过24小时的硫化处理后,颗粒链出现断裂,显示出岛状结构(图2G,蓝色箭头),这可能是FeSx与铁氧化物的共沉淀所导致的。在Fe2+初始存在的情况下,硫化颗粒也呈现出类似的形态。此外,SAED仅显示了Fe0的衍射环(图2H),表明沉淀的硫化铁/氧化物相呈现无序或非晶状态。

2.在初始Fe2+不存在的情况下,[S/Fe]剂量= 0.2 mol/mol时,nZVI (A-C)S-nZVI硫化的TEM图像。(A, E, H)中的插图是相应的选择区域电子衍射(SAED)图像。

Fe2+的存在下,在硫化颗粒上观察到明显的形态:片状/板状结构、具有明确的球形边界的颗粒和具有中空结构的颗粒(图3)。nZVI上含FeS的斑块没有衍射环,表明新形成的FeSx是无定形的。30 min的硫化颗粒中也含有片状/片状结构(图3B)。链状结构的EDS分析产生了OFe信号,但没有S(图3B)。这与液相分析表明的铁(hydr)氧化物在颗粒上的沉积相一致。此外,SAED显示硫化亚铁和铁(hydr)氧化物都是无定形的(图3b)。

随着硫化反应从30 min发展到8h,颗粒包含了所有的形态结构,球形颗粒仍然占主导地位(图3c3c)。对铂结构的SAED分析显示,衍射环与(400)和(002)轻石石或(112)和(101GR2相似,这表明无论是否加入SO42-,老化都促进了铁(hydr)氧化物的结晶。然而,图3C显示在体结构中没有衍射环,说明硫化亚铁结晶较差。此外,还开始形成中空结构(图3C)。空心结构的XEDS和归一化谱线强度谱显示,空心结构的核心部分铁信号较低,而壳部分FeOS信号较高。这种现象在短硫化时间或初始没有Fe2+形成的颗粒中没有出现(图2)。在以往的研究中,随着[S/Fe]剂量和时间的增加,S-nZVI也观察到类似的中空结构。空心结构的形成过程可能类似于柯肯德尔效应,即FeII)通过壳体快速向外扩散,以及空位的反向流动.

24 h时,薄片的形态变得丰富(图3D)。EDS分析显示高SO含量,证实了晚期Fe-ScolloidFe-OHcolloid沉积。粒子的SAED没有显示出衍射环(图3d),表明沉积的粒子仍然保持无序或无定形。

3.初始存在Fe2+悬浮合成S-nZVI的场发射TEM图像(A-Da-d)。硫化时间为15min ~ 24h,硫铁比为0.2 mol/mol(A)(B)(D)中的插图是圈出区域的EDS光谱,而(C)(A)(B)以及下部(C)(D)的插图是SAED图像。(c)上半部分为空心结构归一化线强度分布图的XEDS

要点三:XPSXANES分析

对于Fe2+初始存在下硫化的颗粒,表面S随时间增加而增加。S30 min增加到8hSO42-吸附和Fe-Scolloid一致(图1C)。为了进一步了解SnZVI粒子上的S形成,本文使用XAF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傅里叶变换k2加权扩展XAFS (EXAFS)光谱在R空间的Fe K边缘(4C)显示S- nZVI的优势峰位于1.93 Å,接近Fe−S(1.87 Å)的散射路径。这证明了在两个S-nZVI样品中都存在FeSx相。此外,利用LCF分析了Feke XANES谱的一阶导数(图4D)。结果表明,在两种S-nZVI样品中均存在FeSO4。在最初没有Fe2+的情况下,SnZVI样品中产生的主要FeSxFeS。相比之下,FeS55%)和FeS245%)的混合物存在于初始存在的样品中。这些结果支持了XPS分析的结果。

采用S-nZVI粒子的高分辨率Fe 2p XPS光谱进行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为铁氧化态的分布。在最初没有Fe2+的情况下,得到的S-nZVI颗粒表面含有的Fe0普遍高于nZVI,这表明FeSx对表面氧化铁的破坏。然而,在Fe2+的初始存在下,S-nZVI颗粒的表面Fe030 min硫化后最高;其在824 h时的值低于nZVI。在初始阶段(0−15 min)和最后阶段(8−24 h),Fe0的增加对应于Fe-Scolloid的沉积,这可以破坏氧化铁层。表面Fe00.5−8h开始下降,这可能是由于Fe-OHcolloid在表面的重新定位所致。这些结果与溶液中SFe的动力学结果一致(图1D)。

通过初始存在的XPS深度分析检测了S-nZVI内部的结构。从表面层到30 nm的蚀刻深度,S的含量略有下降(图4A),且S的形成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图4B)。这些结果表明S的深度渗透和S种分布不均匀,相应的TEM-EDX结果证实了这一点。S 2p XPS深度剖面(图4B)显示,深层部分主要由Sn2−S2−S22−组成,而SO42-仅存在于表面。在深度上没有观察到氧化的S种,这表明与还原的S种相比,SO42-不能扩散到粒子中。

4.(A)FeOS元素的摩尔分数和(B) S分布。(C)在没有(S- nZVIew/o)或有(S nZVIW/)初始存在Fe2+的情况下,合成30 minS- nZVI粒子的傅里叶变换k2加权EXAFS光谱在R空间和(D)Fe K边缘导数XANES光谱的LCF

要点四:nZVI硫化的概念模型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随着nZVI的腐蚀加剧,溶液中溶解的Fe(II)浓度增加,剩余的HS-Fe2+反应形成FeSx,并沉积在S-nZVI颗粒上(图5C)。在Fe2+初始存在的情况下,HS-Fe2+反应生成铁相,然后这一相沉积在nZVI表面。同时,腐蚀性非晶态FeSx会使表面的铁氢氧化物释放到悬浮液中,而S-II)则被氧化为SO42-(图5D)。当Fe氢氧化物重新沉积到表面时,SO42-吸附在S-nZVI颗粒上(图5E)。随着SO42-的完全吸附,剩余的Fe相开始沉淀在S-nZVI上,取代了重新沉积的铁(氢)氧化物(图5F)。值得注意的是,硫在S-nZVI颗粒表面分布不均,硫化亚铁相主要呈非晶态。S2-是初始没有Fe2+情况下S-nZVI颗粒的主要还原剂,但在初始存在Fe2+时,其含量显著降低。

5. 硫化过程的概念模型,受(A-CFe2+初始缺失和(D-FFe2+初始存在的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S/Fe摩尔比为0.2的条件下,研究了Fe2+HS-硫化nZVI 24 h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Fe2+的情况下,HS-快速吸附在nZVI颗粒上,并与表面氧化铁反应形成钙镁石和灰镁石。随着nZVI腐蚀的进行,溶液中的无定形FeSx沉积在nZVI上,形成S-nZVI (0.5 ~ 24 h)。然而,在初始存在Fe2+时,HS-Fe2+快速反应生成无定形FeSx。沉积在nZVI上并腐蚀表面氧化铁层(0.25 h),随后氧化铁(水合)在颗粒表面再沉积(0.25 - 8 h),残余的FeSx沉积(8-24 h)S-nZVI上。当Fe2+存在时,S-nZVI上的S载荷提高了1个数量级。通过TEM-SAEDXPSXAFS对硫化颗粒进行了表面表征,验证了溶液动力学,并证明Fe2+S22 - /Sn2 -S-nZVI上的主要还原S种。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调整硫负载和S-nZVI上的S形态,以适应修复需求。








文章链接

Sulfidation of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by Sulfide: The Dynamic Process, Mechanism, and Role of Ferrous Iron

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4390

SEETECH

整理:曹萍

编辑:高贝贝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MOFs帮助环境
推送MOFs基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