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在亲子关系中,被理解是孩子最渴望被满足的需求之一。但有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一些家长习惯讲一些“大道理”来回应孩子的诉说。其实,孩子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共情,是父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感受。良好的共情能力对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有重要作用。一起来看这篇文章,学做会共情的父母——
一位学生在向心理老师倾诉时说到,妈妈常常数落自己,而自己真心希望妈妈能善解人意一些。这里学生说的善解人意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中的共情。
共情指能够考虑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当孩子向我们袒露心声,倾诉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时,如果我们能够倾听、理解,并给予适时、恰当的共情,认同对方的感受,那么孩子会感到被支持,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1.过于表露自己
孩子:爸,我这次没考好,我很难过。
爸爸:一次考不好很正常,想当年我上学的时候……
孩子:爸,其实我可以考得更好,我只是比较着急,答题卡涂串行了。
爸爸:嗨,那就不是大事!(否认孩子的感受)接下去爸爸甚至可能发表长达半小时的演讲,而孩子已经不知跑哪儿了。
家长过多的自我表露会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忽视孩子的情绪,偏离交流的主题。
2.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被指责
孩子:妈,我这次没考好,班主任找我谈话了。
妈妈:啊?这怎么能行,下次得继续努力了!
孩子:唉,学习好累啊。
妈妈:再累都要咬咬牙。平时少玩会儿。你看看班上的同学,大家都很拼,对不对?老师说你几句也是为你好,你要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
谈话结束。
家长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孩子,但这样的沟通不但没有让孩子感到被关怀,反而感受到被指责,还产生了负疚心理,让本就疲惫的心更加沉重,不再有想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望。
3.过度卷入孩子的情绪
孩子:爸,今天不想去学校了,想在家休息休息。
爸爸:什么!不去学校怎么行?
孩子:爸,没事的,班主任说了,今天是考前静悟,可以在家的。
爸爸:是不是还有别的事瞒着我们?同学欺负了?老师批评了?考试没信心了?这样吧,我和老师沟通一下,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是学习呢,我们可以再继续强化,制定复习计划,如果是……
如此沟通,孩子再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轻易告诉父母了。
以上这三种沟通有个共同点,都是只关注了孩子的“事”,忽略了孩子的“情”,孩子感到和家长的沟通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想再继续沟通了,而家长还不知因为什么,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和家长沟通。
共情是一门学问,是亲子沟通很重要的内容。沟通时,我们不仅要倾听孩子说话的内容,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在表达这件事时内心的感受,他的语调、语速、神态、表情都能反映他当下的情绪。
家长要怀着一颗共情的心,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并准确地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他才更愿意和我们沟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否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并满足他,对孩子成人后内心是否有安全感,能否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很大影响。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比如,孩子回来唉声叹气、哭哭啼啼,说自己觉得学习好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要做的是第一时间关心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并相信事出有因。只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情,我们才能及时地把握住解决问题的机会,了解孩子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否则,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其次,聆听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聆听。比如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你一直在哭,愁眉不展,是遇到什么事了吗?”以此打开沟通的话题。经过聆听发现,原来孩子最近需要同时协调的事太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要避免先入为主,用自以为是的想法预设,武断地下结论,应多问询和交流。
再次,表达出你理解的导致孩子有情绪的原因。
换位思考,假设我们是孩子,在如此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面前,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呢?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共情孩子,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了。可以和孩子说:“这些事堆在一起,让你感到喘不过气、感到很着急,是这样吗?”
最后,不直接给予建议。
最忌讳的是家长急于搬出大道理给孩子灌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之一是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心情不好时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但又希望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因此,我们要先给孩子宣泄情绪的渠道,克制自己说教的冲动,耐心听孩子诉说。过早说教会让孩子觉得你就是想赶紧解决问题,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这样沟通就会终止。
1.专注聆听
这里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培养聆听能力的练习。一方可以讲述自己的某段经历、困惑,尽量控制在十句话以内。讲述完之后,另一方要完整重复前面所说的内容,尽可能一字不差,还可以模仿对方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训练自己的复述能力。这个技巧可以用在亲子互动中。和孩子在一起需要亲和力,而模仿他、成为他,用孩子的语气和状态和他相处,是提高亲和力最简单的方式。当孩子感到我们是他的伙伴,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
2.准确描述对方的内心感受
先让孩子做几个深呼吸,放松下来,之后在内心回忆这件事,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些说出来的情绪释放掉了,而那些没觉察到的情绪还存在,这时就要帮助孩子捋顺烦乱的思绪,然后用精炼、有力的语言回应他。如果恰好切中了孩子想说又没说出来的核心思想,触及他未知的自我,帮助他觉察成长的可能性,这样的回应便是有价值的。并且共情得越准确,他就会感觉越良好,情绪消失得越快。
1.接纳
要允许孩子心情不好。比如,听到孩子唉声叹气,有的父母会说:“叹什么气啊!这哪是少年该有的样子?”每个有情绪的人都有他的原因,接纳他的情绪就是接纳他本人,不接纳他的情绪就是在表达“我不允许你这样”。共情的做法是:“我听到你叹气,心情不好吗?”
2.了解
关注孩子的情绪后,还要了解他发生的事情,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们可以问:“发生什么事了?”如果对方不愿意说,那就先不要勉强,这本身也是一种共情。
3.表达
很多人在听完孩子的诉说后会说:“你要坚强,爸爸妈妈相信你,加油。”但这不是真正的共情,这些话言外之意是:你自己承受吧。怎样才能让孩子感觉你理解他了呢?我们需要用语言表达出对他的理解,我们要表达出他起情绪的内在过程。比如,可以说:“你努力了却没有当选班干部,让你觉得失落,是这样吗?”
4.启迪
最后,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在他情绪平稳后,我们可以问:“你觉得为什么大家不选你做班干部?”孩子也许会回答:“可能我最近不怎么参加班里的活动,有点忽视了和大家的交流。”这是启发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对方试着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关注未来,比如:“你现在有什么想法?之后想怎么做?”
共情,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共情需要我们做到在沟通中从用脑分析切换到用心体会,从听内容切换到听情绪。我们要内心有关怀,真正地接纳孩子,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