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博物馆是实践育人空间拓展的重要阵地。学校需要用好博物馆资源,策划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在拓展问题探索、劳动体验、虚拟仿真等育人空间中持续探索和实践,让实践育人更具价值、更显活力。一起来看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江湾小学的实践——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要统筹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利用多元资源拓展实践育人空间,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当前,各类博物馆与学校积极合作,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江湾小学充分发掘博物馆馆藏的资源优势、科学研究的专业优势、研学实践的场域优势,馆校协同开发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创新学习空间和健全保障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课程是实践育人的基本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创新学科教学内容和方式,开发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经验迁移应用到现实世界中。
(一)学科课程引入博物馆资源,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在学科课程中引入博物馆资源,以真实的“物”为载体,打破学科壁垒以及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边界,按照“确定并发布项目—制订活动方案—实施—展示—评价”的过程,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一学科一项目”的要求,各年级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挖掘博物馆场馆资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确立不同的跨学科主题,如四年级的“DIY创意小乐器”,五年级的“创意锁鲜保温箱”等。
比如,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一是依据教学要求,以校园内燕子一家为引子,确定“我为燕子筑个巢”的跨学科实践项目。二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浙江省自然博物院进行实地考察,并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探索开放型鸟窝、封闭式鸟窝、大型封闭式鸟窝等鸟窝的特点与作用。基于校园实地调查,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小鸟的习性设计鸟窝”“设计的鸟窝需要什么功能”“选取什么材料制作鸟窝”等问题,通过小组的前期分析和调查,完成鸟窝的设计方案。三是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准备制作材料,完成鸟窝的制作,进一步通过实地探查找到更多适合安置鸟窝的地方,完成鸟窝的实地安装。四是每个小组介绍本组制作的鸟窝的结构、功能及其独特性,展示本组富有创意的实践成果。五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评,并按照评价量表进行打分。上述项目以科学课为主,融合语文、数学、美术、劳动、信息科技等多门学科,贯通学校校园和校外博物馆,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分类开发研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00多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小学生研学实践的最佳场所。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空间和资源优势,分类开展自然博物研学、社会历史研学、文化艺术研学、综合探索研学等,馆校共同开发专门化、定制化的研学课程和活动,解决了研学综合实践“研而不学、学而不深”的问题。
比如文化艺术研学,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曲艺运河,童心彩绘”研学体验活动。学生通过看戏剧、听戏曲、穿戏服、扮戏角,多感官体验“百戏”争鸣和“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样态,感受中华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因运河而南北交融的发展历程。之后,组织“戏曲人物帆布画”活动,让学生自己动笔、大胆用色,画出自己对戏曲角色的理解。通过前后衔接的任务链,让学生深度体验,实现真正的“研学”。
比如社会历史研学,由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组教师组织学生寻访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学生参观“红船起航”主题展览,通过“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光辉历程、走向复兴”4个篇章,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讲解,感悟红船上的铿锵誓言,对比感悟党和人民奋发图强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寻访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绍兴周恩来纪念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场馆,成为学生实地接受专题式红色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拓展实践育人空间
利用博物馆资源营造真实的空间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经验的习得和迁移。为此,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设计了三种空间情境,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一)问题探索空间
围绕真实、开放的研究性问题营造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走进问题场域进行实地探究,教师团队辅助解惑答疑,学生协作解决问题。一是设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布置真实、复杂且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查询资料、探究问题原理。比如,在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秘新中国总共发行了几套人民币”活动,组织学生采集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片。二是设计探索性问题。以开放的思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到博物馆开展非正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以“丝绸探秘”为例,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设计“蚕的一生揭秘”“丝织布料探秘”“丝绸文化解密”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低年段学生学习养蚕秘籍,以实际饲养揭开蚕的成长;中年段学生亲身体验丝织技艺,以实践操作探寻缂丝织造;高年段学生感悟丝绸之路、穿戴国风服饰,以主题汇报展示丝绸文化发展。
(二)劳动体验空间
依托学校“童味劳动+”品牌活动,学校引入中国杭帮菜博物馆,与学校共建校内食育工坊;引入浙江自然博物院,与学校共建“童味农耕园”。依托这2个劳动体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践活动。以实践任务为牵引,组织学生在探究、发现、总结、协作、反思、运用中解决复杂问题,实现跨学科的建构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比如,在学校的传统美食节活动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与诗词歌赋;数学教师让学生计算食材的比例与成本;科学教师讲解食物的营养均衡搭配。在“童味农耕园”里,学生播种、浇水、施肥、收获,感受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生态知识,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学校与博物馆共建校外实践育人基地,让学生走进真环境、走上真岗位、运用真器物、实施真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艺,感悟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比如,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茶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开展“我给家人泡杯茶”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茶园采摘茶叶,在茶坊观察炒茶、学习泡茶、品鉴茶味、体悟茶文化,回家之后为家人泡杯茶。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传承茶文化,践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三)虚拟仿真空间
目前,众多博物馆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营造兼具互动性、情境性和智能性的虚拟仿真空间,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重现在公众眼前。由于单独购置虚拟仿真资源设备成本过高,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等场所,基于共享的虚拟仿真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是沉浸式体验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浙江省博物馆,观看“丽人行—中国近现代女性图像展”,声光电多功能沉浸式体验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戴上AR智能眼镜走入良渚博物院,文物鲜活可触,配合同频解说,良渚文化变得生动直观。由此,数字技术推动实践育人由离身向具身、由抽象向具象转变。二是角色扮演活动。学校运用交互设备(如VR手柄等),让学生进入航空模拟舱扮演宇航员、走上生产线扮演产业工人、走进古代战场扮演将军士卒,也可以与博物馆讲解员互换角色担当策展员、讲解员等。
三、健全实践育人机制
完善的机制保障和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长效化利用博物馆资源深化实践育人的关键。
第一,政府、学校、博物馆、家庭联动,夯实实践育人阵地。一是健全组织机制,由学校所在地政府统筹,主动对接文旅主管部门,联合区域学校、家庭、博物馆等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深化馆校合作,在博物馆挂牌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将博物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如学校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博览馆协同开发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博物馆场馆实践与学校学科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掘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切实拓展学校实践育人空间。
第二,学校教师与专业博物馆馆员协同,深化实践育人教研。目前,教师对博物馆实践育人的重视不够、研究不深。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让教师“走出去”,在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研学的同时也组织教师开展博物馆研学,开展场馆实践育人的专题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对馆校协同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学校需要将博物馆专业人员“引进来”,积极组织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将文物搬进课堂,将科普公开课、专题展览搬进校园。积极邀请博物馆专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资源、设计活动,实现馆校资源的互通共享。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