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3日宗萨钦哲仁波切在新加坡给予主题为「佛跳墙」讲座。今天与大家分享第二天第一节的视频回放。由于第二天讲座长达六个多小时,请大家跟随我们的分享,每天学习两小时。
仁波切的无上智慧,尽在视频回放中!
-微云-
七分钟的禅修引导
以下内容为部分节选
仁波切说:我们今早会多做一些修持,最终仍会有深入的探讨,这已成了我们的惯例。昨天我提到了禅修的定义,值得我们再次留意。
梵文“dhyana”在许多意思中,其中一个是专注;但是比专注更好的定义可能是不分散你的注意力。比方说:如果我们现在的目的是体验“我是谁” 。这就是我们今早我们要做禅修的目的。
如何去发现“我是谁”?从佛教的角度看,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方法其实都不是禅,而是散乱的心念。认为“我是一个人”--这是散乱;“我是女人”--也是一种散乱;“我是弟子,我是老师,我比新加坡还老”--这些都是散乱。基本上,所有给自己贴上的标签,都是一种心念的散乱。你可以看到这里的矛盾,世俗之人不断在尝试构建所谓的自我身份。
从小我们就被送去学校,学习如何定义事物,如何为自己定位,目标是找到工作、有个大房子等等。我们一直在做的,恰恰是与禅背道而驰的事情--游走在各种身份和角色中,忙碌于这个、那个。
因此,今早我们的禅修目标是去寻找那个真正的“我是谁”。稍后我会告诉你佛教的答案,但更好的方式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你去觉知。仅仅觉知任何此刻在你脑海中发生的事情。
就在此刻,举个例子,我听到了空调机的声音。就在当下,我觉知到这件事--我在听空调的声音。基本上,不要超越这个当下的体验,而是维持在其中。今早我们会做更传统的禅修,这意味着保持坐姿端正,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功德。
在这里,我将提前地向大家介绍一些密续智慧。我们今早的目标是找到那个“我是谁”。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仍然无法找到,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透过身体与外界互动。我们的身体既可能是加持,也可能是束缚,全看我们如何运用它。它可能成为一种束缚,特别是当我们像追随潮流一样被它牵制,就像在韩国流行的统一标准化风潮中,追求同样的审美和形式。正如昨天所说,你真的想变成像星巴克咖啡那样的标准化产品吗?那种轻易可预见的状态,令人乏味。
回到主题,我们要知道“我是谁”。身体可能会干扰我们,但也可能帮助我们。往昔大师们,在佛教传统里认为坐直是不错的方式。我年轻时如果翘脚盘坐着,常常会被上师责备,他们说“你是仁波切,怎么能像古惑仔一样坐着呢?”然而多年后,我发现敦煌壁画中的佛菩萨也常以翘脚坐姿现身。
尽管如此,在禅修中坐直依然是风险最低的方式。它是一种仪式,而人类需要仪式。即便是泡一杯茶,也需要有仪式感。在现场,有一位中国的茶艺师,虽然所有茶具都在这里,她还是在找东西,仁波切问她在找什么,她说:在找香。所以,我们需要仪式。仪式是优美的,仪式也是必要的。然而,方法各有利弊,依赖仪式久了,你可能会变成一个只追逐仪式的人。
历代上师认为,禅修中坐直是最安全而且获益多的选择。当然,也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不过,我不会过度强调安静的环境,这就像如果我是驾校的教练,先让你在练车场练车,当练到一定程度,你应该尝试去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开车,如果你能在加德满都的街头顺畅驾驶的话,你就算是真正毕业了。
在禅坐时,如果你能有一些自律,比如不打哈欠、不咳嗽、不挠痒痒,那就更好,但我知道你可能还是会忍不住做这些。不要在意心在做什么。之前我说的关于心的内容,你可以都忘了!我们只需要让身体坐下来,尽量保持脊椎挺直。即便你只能坚持一半,或中途不想继续,也没关系。现在我们来进行七分钟的禅修。
时间是相对的。科学家也说“时间是相对的”,这对他们来说有点矛盾,因为他们并不相信轮回。如果他们承认时间是相对的,那就应该也能接受轮回的概念,因为轮回本身也是一种相对的存在。这当中蕴含着一些哲学的思考。
(现场的学生在仁波切的引导下,一起禅修七分钟)
(以上只是第二天讲座的少部分文字节选,建议大家通过浏览完整视频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