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大乘?大乘是菩萨之道。你想加入菩萨俱乐部吗?为了加入菩萨俱乐部,你需要填一张表,“你有什么?你收入多少?你的薪水多少?你有多少资产?”等等。
在菩萨俱乐部的这张表上,如果你勾选--我没有愤怒、我没有嫉妒、我没有瞋心、 我不是多疑的人……如果你对所有这些负面的东西都选「否」,你就不合格,因为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基本上你在说你是佛,因此你无需加入这个俱乐部。
但是如果你说「那些不好的东西我全都有」,这反倒是个好消息。基本上这意味着菩萨俱乐部有大量的市场,被录用是可能的;人人都有菩萨潜能,是“住种姓”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特此说明:《大乘庄严经论》所有资料版权归悉达多本愿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义智作诸义,言句皆无垢,
救济苦众生,慈悲为性故。
巧说方便法,所谓最上乘,
为发大心者,略以五义现。1
首先,凡夫无法讲解佛经,唯有弥勒菩萨这样的圣者才能讲解佛经。因为佛经--佛的教言--博大精深,不能仅通过理性思维去解读,唯一的理解方式是依靠智慧与福德。这部教文的作者弥勒是圣者,为了让听闻者能够领会大乘佛法的广大义理,此文以偈颂形式作宣说,而且姑且说是为了比较容易被人类理解,于是也使用了美妙诗意的长行。
著作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诸如名声、他人的恭敬等等,而是为了令有情众生从苦中解脱。带着这种出自悲心的动机,弥勒菩萨开始讲授这篇教文。
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
譬如开宝箧,是各得欢喜;
五义法庄严,欢喜亦如是。
这篇教文是大乘佛经的释论,就像一块金子被美妙地锻造加工成耳环等饰品--我们稍后会细讲这一点。这部教文也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遍及、涵盖了大乘教法所有详尽、广大的要点。这部教文也像精心烹调的美味盛宴,准备给那些对智慧和方便之美食感到饥饿者。此文也像是及时的信息,能缓解我们的担忧和焦虑。这部论著也像打开一个宝盒,其中盛满了珍贵无比的信息、技巧和智能。由于这些特质,这部论著值得被称为“大乘佛经之庄严”。
⬧ 菩萨行 ⬧
菩萨是那些已经走上解脱一切有情之道的人,是那些以具有宏伟见地和发心之道作为自己唯一法道者,这样的人被称作菩萨。大致而言,菩萨有七项任务:菩萨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例如净化自己的染污;菩萨也会实现他人的愿望,比如精通令众生解脱的各种技巧和善巧方便。菩萨会投注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于理解胜义谛。对菩萨来说,胜义谛最为重要。菩萨具备大悲的力量。菩萨发心令自己内在的佛功德获得成熟,菩萨也发心令他人的佛功德获得成熟。菩萨的唯一愿望是引领一切有情并安置彼等于证悟中。为了达到此目标,菩萨将一次又一次地生起对大乘法道的渴望、热情,或者说胃口。之后,菩萨将不辞辛劳地寻求大乘的智慧与方便。在习得并精通大乘法道之后,菩萨会将此技巧传授他人,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想法都符合大乘法道,并且教育他人依循大乘原则生活。菩萨还会时时刻刻运用善巧方便于宏伟无量的菩萨行中。
⬧ 佛法的丰富性 ⬧
由于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教文,所以你们还得习惯另一件事。要知道,这是撰着于近两千年前的教文,因此这部论著的表述风格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略有不同。其中有非常丰富的类别和子类别,以及貌似重复的内容和很多貌似自相矛盾之处,然后还有譬喻、逻辑等等。由于我也希望能够忠于弥勒菩萨的风格,因此我会稍微讲一下教文,然后试着做总结。这些总结主要来自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如果有任何错误或过失,完全是我的责任。
我希望能忠于这部教文的原因在于,我也希望大家能了解佛法的丰富性。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我知道我总是可以用“周末毗婆舍那”或“周末正念”之类的主题作为开示的主题,那种概括、简化非常好,是一种善巧方便,确实对很多人会有帮助,但是有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佛法追随者可以稍微更认真、深入地学习经典教文,并真正试图领略所教导的内容,因为这些经典的教文包含非常大量的信息。
我几天前才跟一些年轻人谈到,我们会说“他是个好的佛教徒”,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吃肉”或“因为他经常禅修”。那非常含糊,“他经常禅修”是什么意思?是指他经常打坐吗?谁知道他打坐时在干什么?他可能在数钱!他可能在杜撰各种故事,是你不会想听到的故事,各种变态的事。然后人们会谈论: “啊,他是个大菩萨!”然后我们会说“他是个好佛教徒,因为他禅修”之类的 话。我们从来不会听到人说“他是个好佛教徒,因为他非常珍视实相,他非常努力追求实相,他对实相的追求是无人能及的”,我们从来听不到人们那么说。有时候我们听人说:“他是位大菩萨,因为他经常面带微笑”那是个非常可悲的理由。真的,我们几乎听不到人说:“他是大菩萨,因为他总是在发火”那是说得通的,事实上有些菩萨确实可能那样。例如,我不知道各位是否熟悉一位名叫金刚手的菩萨?你们很多人都很熟悉观音菩萨,当我们说到观音或观自在菩萨时,甚至画家们也被要求在观音菩萨的眼睛下面多添加些红色,因为我们总是必须把观音菩萨的眼睛画得有些目带泪光,代表悲心。但这正是佛教的伟大之处,我们既有观音菩萨,也有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总是颦眉,带着獠牙,表情有点骇人。那种非常柔软温和的含泪相貌,以及那种忿怒颦眉、非常吓人的表情,两者都是一种善巧方便,同样宝贵。佛教徒并非只期待含泪、疲倦的菩萨,而拒绝吓人、非常直截了当、不讲废话的菩萨,两者都受到珍视。
但是因为有时我们缺乏对这种更加广大见地的理解,如今佛教太过迷失在这种好好先生型的佛教里,着重于正念、非暴力、快乐的佛教徒、素食的佛教徒等等,有这类情况存在,因此我才想说让我们勇敢些,纵身跃入这类经典中学习,或可让你真正深切领略到这令人惊叹的大乘宝藏。
对于这部特定教文,我听说过去许多中国高僧,例如义净、法显、玄奘,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大心力,你将会明白他们为什么那样做。
⬧ 菩萨种姓 ⬧
例如下面这一句“住种姓”,这很重要。我们现在是在谈一个种类,菩萨的种类。在大乘中,这非常重要,我会给各位举个例子。当有人请教伟大的佛教学者月称“应该对谁教导空性”时,一般人会想到大学毕业生、博士,那些聪明人、知识分子,那些会提出锐利问题或喜好辩论的人,应该对他们教导空性。但那并非月称的回答,他说:应该对一听到“空性”这个词就寒毛直竖的人教导空性;他们或许不明白什么是空性,但他们会泪水盈眶,会感到非常快乐,他们对“空性”一词非常自在,会感动到起鸡皮疙瘩。这不是我捏造的,是教文里说的,要对这些人教导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主张,所以我们在谈的是一个种类--菩萨种类。
一开始我就说过,关于这部教文的来源,有很多各位必须知道的事情。不要忘记这部教文源自印度。在印度,至今仍有所谓的“种姓”--有的人属于鞋匠,有的人属于制造箱子的,有的人属于种甘蔗的,还有国王、商人以及非常低阶的种姓,有很多低种姓、高种姓等等的各种种姓,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印度思维方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印度社会建立于种姓制度上。藏语的 rigs(种姓、种类)这个词,我想在印度语或梵语中称 varna,也有“颜色”的意思。而这个制度被某些种姓利用、滥用了,主要是被婆罗门,他们宣称自己是最高种姓并歧视低种姓的人。即使今天在印度很多地方,低种姓者也饱受苦难,他们被告知:“你属于这个种姓,你绝不会解脱,永远不会。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侍我们高种姓者……”
Rigs(种姓)这个词在此其实是同样的词汇,而这正是大乘佛法宏伟之处。首先不要忘记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叛逆者。他反叛什么呢?他十分反抗这个种姓制度,这是他所做的最离经叛道的事情之一。我们正在谈菩萨种类、菩萨种姓,那么谁是菩萨种姓呢?这个房间里有没有人不是菩萨种姓?没有。让我解释一下,这又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因此各位务必仔细聆听:凡是知道何为痛苦者,即是菩萨种姓。如果有人非常用力掐你,你会觉得痛吗?如果我掐这个椅垫,它不会有任何感觉;我可以打这个椅垫,它不会做任何反应,因此这椅垫不可能成为菩萨,这个椅垫永远不能成为菩萨。
首先,在你打人的时候,你为什么那样做?因为你属于这个星球,在这里,打人意味着让人疼痛,你不属于以打人为问候的星球。如果你碰巧是那种星球的人,那是不同的情况。但是你属于一个打人意味着制造痛苦的星球,因此你才会那样做,这证明你知道何为痛苦。如果你知道何为痛苦,你就不太可能会想要有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很好,那你就有成为菩萨的潜能。这是一个重要的声明,我的解说还不够充分。
菩萨是什么?菩萨有时候被称作佛的太子,下一个成佛的就是他们,他们是制造中的佛。所以在这里,弥勒看着充满嫉妒、愤怒、多疑、易怒、瞋恨和染污的我们,而对弥勒来说,造成痛苦不安的所有这些原因恰恰证明了这些人即是“正在制造中的佛”,这些人具有潜能成佛。这是一个重要的声明,毕竟我们是在讨论大乘佛经。
何为大乘?大乘是菩萨之道。什么是菩萨?我们能加入“菩萨俱乐部”吗?你想加入“菩萨俱乐部”吗?为了加入“菩萨俱乐部”,你需要填一张表,“你有什么?你收入多少?你的薪水多少?你有多少资产?”等等。在“菩萨俱乐部”的这张表上,如果你勾选“我没有愤怒”、“我没有嫉妒”、“我没有瞋心”、 “我不是多疑的人”……如果你对所有这些负面的东西都选“否”,你就不合格,因为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基本上你在说你是佛,因此你无需加入这个俱乐部。但是如果你说“那些不好的东西我全都有”,这反倒是个好消息。基本上这意味着菩萨俱乐部有大量的市场,被录用是可能的;人人都有菩萨潜能,是“住种姓”者。
当然,你需要承认你有这些负面情绪,而且这么承认是有帮助的。承认你想要加入大乘菩萨俱乐部,因此进入菩萨道;然后承认有不清净的发心,并且重视清净发心,以及提升、成熟你的清净发心,同时明白什么是不成熟的清净发心、什么是不了解空性--“制造过程中的菩萨”需要明白这些。
这仍然是开始的阶段,所以如果有人感觉有点迷茫、无法理清头绪,无需太过气馁,请保持耐心。为了理解大乘的广大课题,毅力很重要。所以,要努力期盼用持续不断的细节、技巧和方法,让自己和他人援用大乘法道,并且持守这条法道,使它成熟。
注释:
1、波罗颇蜜多罗译,以下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