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曾连续两年在新加坡教授《大乘庄严经论 / The Ornament of the Mahayana Sutras》系列课程。这部经典被誉为大乘与金刚乘传统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其核心如米滂仁波切所说:“它阐释了菩萨所有深广修行的要义,可归纳为三个主题:修什么、如何修、谁在修。”
🌿特此说明:《大乘庄严经论》所有资料版权归悉达多本愿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我想我们还要多讲一些“玛哈”,即宏伟或伟大。
我希望强调这一点:人类有创建参照点的倾向,人类具有比较、评估的固有倾向,导致产生某种偏好。回到灰姑娘的例子,为了让孩子入睡,讲什么故事都无所谓。可以是灰姑娘的故事,如果管用,棒极了;如果不管用,那就讲《爱丽斯梦游仙境》,只要能起作用就好。但是之后,《爱丽斯梦游仙境》部门会说:“《爱丽斯梦游仙境》是最好的,《灰姑娘》是较低阶的派别”或“应该读《爱丽斯梦游仙境》,那是更加殊胜的宗派”,明白吗?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无论《灰姑娘》或《爱丽斯梦游仙境》,两者都属于世俗谛这个类别,并非佛真正要讲的意思,这些全都是善巧方便,是出于悲心而作诱导、引导、令人转变方向,以便将我们慢慢带至实相。
⬧ 声闻乘是根本 ⬧
我需要澄清一点,因为对此存在着很多误解,像是“大乘佛教是在日本、韩国、汉地和藏地修持的佛教”,这是人类学家、世界史学家和地理学学生的解读方式。“小乘”这个词是个贬义词,这其实是大乘沙文主义者的语言。事实上,我的老师曾不断告诫我,我们绝不应该使用那个词,我们应该用“声闻乘”或 “根本乘”,那是根本。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教导的方法,在那些地方较为弘扬和广泛修持的佛教法门,即是所谓的根本乘。它们是根基,它们真的是作为基石的佛法。因此,对于使用“小乘”一词,我们实在必须非常审慎。
⬧ 大乘的宏伟见地和发心 ⬧
关于“大乘”,说了这些之后,我需要真正给出“玛哈”(大)这个字的定义。我们之所以用“玛哈”这个字是有原因的,如前所说,在我们谈种姓的时候--记得吗?种类、菩萨种类--在我们谈论如何加入菩萨俱乐部的时候,读过《维摩诘经》的人会记得--顺便说一下,《维摩诘经》不属于灰姑娘教法,事实上那是相当重要的一部经,那是佛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什么?其实不是佛的话语,而是一段对话,与这个富得流油、油头粉面,叫作维摩诘的商人的对话。维摩诘非常富有,在《维摩诘经》中,他被描绘成富豪、亿万富翁的形象。读过《维摩诘经》的人应该知道,故事说他生病了,由于他有钱有势,非常有影响力,每个人都去那里问候:“你怎么样?一切安好吗?”“你要姜汁吗?你要鸡汤吗?”记述中说,大家都来了,天神、阿修罗、这个国王、那个国王,每个人都来了,除了佛以外。于是维摩诘心想:“竟然没有来自佛的问候?”佛知道他的念头,试图派弟子前往,作为代表去问候探望他。但是一个接一个,每个人都拒绝前去探望这个养尊处优、油头粉面的富豪,因为他是个很难搞的人。总之,《维摩诘经》是这些人之间的对话。
读过《维摩诘经》的人如果记得,其中有一段讨论是关于莲花从来不生长在非常清净的水里。那是如此美妙的说法!莲花不长在清净的水里,莲花不长在洁净的土地上。莲花长在哪里?莲花长在有泥的地方、污秽的地方。那是一个比喻。这部经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佛在哪里?智慧在哪里?佛果在何处?智慧在何处?不在清净处,而是凡有污物--瞋、嫉、慢--之处,即能觅得智慧。那是《维摩诘经》要说的,那个说法描绘的是“玛哈”的特性。
大乘佛法完全不是指传到中国、日本的那个东西,与那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心态,是见地。事实上,弥勒宣说了五部不同的教法,其中一部是《宝性论》。在《宝性论》中,弥勒说:大菩萨看着凡夫的时候,大菩萨看着这些污物--瞋、嫉等染垢,看到的却只是一种潜能。菩萨不会因此感到沮丧,菩萨视之为一种潜能,就像农夫被带到很多免费肥料面前时会想:“我终于有些肥料了,我终于能用这些污物做些什么了。”这是菩萨的思维方式,这是大乘的思维方式。大乘的这种宏伟心态不会分别,大乘不会说:“啊,这个不能用,这个要去掉。”大乘没有那种见解,因此大乘没有那种动机,因此大乘的行为、态度和方法变得无量。这一乘就是这样变得“玛哈”(大)。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至少我们有些人要明白。我肯定这世界上其他人会继续认为“传到中国的是大乘佛教,传到泰国的是声闻乘佛教”,没关系,他们可以继续那样想,但是我们有些人需要知道,是见地、发心决定了何为大乘。
⬧ 接受大乘能带来大利益 ⬧
如药嗅极臭,品尝则香醇,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
关于大乘佛教或大乘法道是否是佛所教导,确实一直有争论,就算不是争论,也一直有那种怀疑、猜疑。作为回答而有这个偈颂,我会很快讲解一下。
弥勒菩萨说:就好比非常难闻的药,如果你只使用鼻子这个感官,闻起来很臭,很难服用,但是如果你克服那个气味,真正服下这个药,那么味道尝起来非常好--这有点让我想到榴莲——而且有益健康。同样,从特定角度来说,大乘可能相当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你能够运用它,如果你能克服这个障碍,它可以非常可口,非常令人满足,非常有营养,非常有益健康。
对很多人来说,听闻“无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再次回到灰姑娘的例子,很多人只有听童话故事的能力,你只能升级你的童话故事,慢慢诱导他们聆听更现实的故事。一开始就直击要点,给出原始、赤裸的真相,会很难理解。例如,如果在座有人听了很多道德取向的宗教教导,有很多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区别--坏的一定是坏的,好的一定是好;坏的永远不会变好,好的永远不会变坏。如果带着这些非常强烈的分别,就很难听进《维摩诘经》等完整、直接的大乘教法。如果你试着对某些人说:“我看到一些愤怒的人,其实我认为那是好消息,因为那意味着他们有成为菩萨的潜能。”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如果你这么说,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他脾气很差,他永远不会受菩萨戒。” “你说的对,他的脾气不好,他永远不能行持菩萨道。”因为我们动辄对人评头论足,我们困在这种二元分别的、道学的、极度拘谨的习气中,所以很难一开始就面对大乘的广大见地。这就是弥勒菩萨说的:一开始或许很难从某个僵固的角度接受它,但是如果你能克服这个困难,那么它不仅美好,而且非常有益。
⬧ 时长、艰难、苦行都是幻觉 ⬧
广深此难法,如王难欢喜,
若行令喜事,能赐胜德财。
另一个要点与所谓的声闻乘有关。声闻乘这条法道是,如果你足够努力、足够精进,基本上可以在三生之内摆脱轮回束缚,达到所谓阿罗汉境界。但是菩萨乘这里却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达到证悟。人们会想:那可不是一个好的、明智的策略。声闻乘的人说“你可以在三个生世之内从轮回中解脱”,而大乘的人却说“菩萨道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证悟。在砍掉你的四肢去喂饥饿的老虎之后,要舍弃你的孩子、妻子、丈夫,要舍弃你自己的人头,接着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后,你终于达到证悟”。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你马上会选择声闻乘之道。作为对此的回答,这一偈说,事实上,当大乘的人谈论三大阿僧祇劫的时候,那其实是大乘的吹嘘,那其实并非相反的状况,其实大乘是在说:“嘿,三大阿僧祇劫!而你们这些胆小鬼,三生之内就离开这个地方,那实在太短视怯懦了,勇敢的人怎么能这么做?”基本上,那就是这一偈的意思,我们是在对此吹嘘。
这包含很多要素。你会问我“为什么是吹嘘?”,你看不出来这怎么会是吹嘘,“这里有人三生之内就给予几乎同样的东西,你却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听起来你的法道太慢、太痛苦了!”让我们再次回到“玛哈”这个词,为此,我将引用《般若波罗蜜多经》。这其实是佛说的,我想是在一大阿僧祇劫之后,有一位菩萨向佛抱怨:“看,我这么疲惫。到此为止,我不想再经历这一切了!我才刚修完一个阿僧祇劫,我还要经历两个,这太痛苦了,我做不到,我要放弃。”在《般若波罗蜜多经》里,释迦牟尼佛的回答是,从一位菩萨受菩萨戒开始--那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起点--然后这位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在最后一个阶段,第十地的最末,下一分钟、下一刻就是佛之前,这位十地菩萨在那最后一刻可以回顾并检视一下从受菩萨戒到这最后一刻经历了多长时间。你生火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个火花迸出然后消逝,佛说这个火花持续的时间和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长相等。这代表什么?意思是说,大乘说时间是相对的。你说的长和短是什么意思?你们这些说三生的人,你们受困于三生。三生太长了!我们的三大阿僧祇劫与一个火花持续的时间相等。这是“玛哈”的态度。我想,今天我要把“玛哈”翻译为“酷”。真的,大乘是一个很酷的法乘,非常宏伟,不可思议。
然后,说到大乘之道的艰难,又有一位菩萨前去请教佛:“这种砍掉四肢喂饿虎的菩萨行,太过分了,太痛苦了。”而佛的回答是:“一位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做了个梦。在噩梦里,她唯一的孩子掉进河里溺水或被河水冲走。母亲会怎么做?她会跳入河中,用尽一切办法拯救孩子。河水、颜色、水流、岩石、树桩、动物等等,无论如何,母亲都会跳下去救孩子。那可能要用很长的时间,每一秒钟都感觉像一年。但是那并没有真正发生,那是在梦中。就像那样,一位证得广大空性的菩萨,利益众生的方式与此完全相同。时长、困难、苦行,全都是幻觉。”这表示什么意思?说有三大阿僧祇劫的教法属于灰姑娘部门,明白吗?这些是我们需要习惯的。
你们是否觉得这些话有点让人太过难以承受?今天我们会很快讲完第一品,明天再多讲一点“玛哈”,也再多讲一点灰姑娘教法和非灰姑娘教法。你们必须对此有一点了解,才能理解大乘。
具种无价宝,不识人不悦,
如是于此法,愚非智者悦。
要知道,大乘的存在、大乘的智慧,有如这个世界的生命气息,极为重要。只要有无二,什么都行,来一千个川普也无所谓。只要有无二,完全没问题,我们可以睡得很安稳。但是如果哪天失去了无二,十亿个欧巴马也无法拯救我们,什么都不管用。无二非常重要,这个非极端、非二元的广大见地,绝对重要。
灰姑娘教法很重要,母亲自己不需要灰姑娘故事入睡,然而她们不会有这种傲慢说:“好,就此结束,再也不需要灰姑娘了。”她们还是会使用灰姑娘这个方法哄孩子入睡。因此,对那些能调和世俗谛与胜义谛、能调和智慧与方便的人来说,大乘是殊胜的法道。对于不能调和智慧与方便--即不能调和灰姑娘教法和非灰姑娘教法--的普通修行人来说,大乘之道就像一颗珍贵的宝石被某个对宝石一无所知的人发现,对这个人来说,宝石毫无用处,那些没有这种勇敢之心的人无法领会这种法道。而对那些能够理解并领会智慧与方便双运之利益者,大乘成为能够利益自他、取之不尽的宝匣。
以此讲完了第一品,我想总共有十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