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佛跳墙」讲座全集回放

文摘   2024-11-08 21:23   尼泊尔  

「佛跳墙」讲座
 三分钟闭关建议:
假设你在新加坡乌节路的购物商场等朋友,朋友可能迟到五分钟。现在你有三分钟,这时不妨试试短暂的闭关。你可以坐下来,但不一定非要这样。关键在于,与你的念头面对面。

你随意坐在一张椅子上,不用坐直,然后看看你的whatapp、微信、抖音都可以。在这三分钟里,无论任何念头浮现,你只需简单地觉察它、意识到它、看着它。尝试不去跟随这些念头。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短暂闭关。”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24年11月1日-3日宗萨钦哲仁波切在新加坡给予主题为「佛跳墙」的三天讲座。应大家的要求,今天与大家分享「佛跳墙」共三天讲座的完整资料,请在微云在线观看;或在百度网盘下载后,反复学习。


-微云在线看-

「佛跳墙全集」



-百度网盘-

「佛跳墙全集」



百度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iEgzW3ey8yjDZz1iOL2CQ?pwd=m3cg 

提取码: m3cg 



什么是功德?

‍‍‍‍‍‍‍

以下内容为部分节选

仁波切引导大家禅坐14分钟

我们的目标在于真正地了解“我是谁”,我们追求的是真实,而不是标准化的模式。如果你有禅修的经验,任何形式的观想或练习都可以,但即使对资深的禅修者,我也建议尝试这个方式。

修行是禅的另一种表达,它与独处密切相关。我们的闭关是一种深入的独处,关在一个安静的房间,这种状态能带来帮助。独处的益处,就像处理一滩浑水:你需要让水澄清,才能分离出其中的泥沙。这不是我的创意,而是传承至今大成就者们的智慧。要真正了解“你是谁”,你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一个独特而充满创意的方法。

如果你只是被念头牵着走,忙于追逐它们,你就像一台复印机般不断重复。

如果你想要更有创意,不妨试试这个方法:禅坐时不需要观想或观察心念,只需端正地坐着。身体可以是束缚,也可以是加持。束缚的部分不必多说,看看如今的美容行业就能明白,整个产业围绕身体的缺陷而存在。

关于身体加持的部分,我引用密续的智慧: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加持。身体与心是非常亲密的伙伴,它们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触感”。这种触觉至关重要,有时甚至能帮助我们缓解内心的不安。

昨天结束前,我们提到觉知。觉知的心包含两个要素:“知道”和“感受”。

我们的目的在于了解“我是谁”,并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次,我们采用传统的方法,不仅要坐直,还要关注你的感受。你不需要强求自己有戏剧性的体验。

这次,我们将禅坐14分钟,就只是觉知你的感觉,其中包括:想睡,烦闷或无聊.....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身体的触觉是最直接、最容易察觉的体验。

(仁波切带领大家禅坐14分钟......)

什么是功德?

《三摩地王经》中将我们的人生比喻为陶工转动的陶轮。你推动它时,它会自动旋转。假如加一些材料上去,它又会继续旋转。如果你运用这个方法,并不意味着你的生命在一夜之间会被修复,但它一定会打破轮的惯性运转。

轮在转动时,你有许多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是用力让它停下来,让它停止转动。这需要果断。然而,果断并非易事--做出决策本身很困难,不论是你去选择菜单、或决定结婚或生子等等,或者在选择文殊菩萨还是观音菩萨上面,我们有时候,都会有选择性的困难。因此,要让陶轮停止运转,确实需要一种果断与勇气,而这正是佛教徒所称的“功德”。

关于功德。你可能不相信,只是禅坐就是在累积功德。

「功德」指的是一种能力。有的人可以在胶囊旅馆中感到舒适,也能在半岛酒店的套房中感到自在。这种能力至关重要,而许多人正拥有这样的功德。

能力--你是如何逐渐丧失它的?因为你离家太久,旅途过多,所以,哪怕是7分钟,或14分钟这样的禅坐,把「心」带回家,是很重要的。就像那个轮,不停地转动。然而,如果你有功德和能力,即便缺少果断,也能有所成就,就像苏达玛的故事一样。

几世纪前,有一位叫苏达玛的人走在尼泊尔的街头,遇见了一位如灯般美妙庄严的男子,那就是燃灯佛。但他并不知道对方是佛菩萨。看到如此美丽庄严的男子走来,苏达玛惊讶地停住脚步,他注意到路上有一滩水洼。他不愿这位尊贵之人踏入泥泞,于是将自己的头发铺在水洼上,让燃灯佛从他的头发上走过。他不认识燃灯佛,但就是他的果断,让他累计了无量的功德。在那一刻,燃灯佛对他说:“未来你将成为释迦牟尼。”

这样的果断,是打破轮回惯性的力量之一,而我们并不总有这样的机遇。比如在现代城市,如新加坡,到处都很干净,即便燃灯佛降临,也难见坑洼泥泞,我们能献上的东西有限,因此,我们需依靠内在的行动,不去推动轮的惯性旋转,而是让它逐渐消耗,恢复平静。

而我们之前进行的7分钟、14分钟的禅坐,就像在泥水中分离清水。只有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才能看见清净的水。

现在,让我们再试一次禅坐。坐直,观察自己的感受。这次,我们依然关注那个感觉,但更着重于“知道”。你总会知道些什么。密续行者们曾说,即使在昏迷中,依然有那种“觉知”在那里。这次,我希望你关注这种觉知。

在你禅坐时,也许你会有像河流般不断的思绪,但是,不论当下发生什么,你都只是单纯地看着它。

(仁波切带领大家禅坐21分钟)

修行并非仅仅是静坐

昨晚讨论的主题紧密相连:你是谁?真实、拒绝标准化、果断、以及富有创意。创意可以体现在创作诗歌、插花、布置客厅、写作、创作歌曲等方方面面。世人珍视真相、推崇诚实,但诚实若缺乏创意,可能反而带来困扰。有时,带有创意的“谎言”甚至比无趣的“真相”更好。

生活中,要善于富有创造力的做自己,尤其是面对生活中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对待唠叨的父母、还是被宠坏的子女。可惜的是,我发现常春藤名校并不鼓励这样的创造力,甚至抑制了它。世界上有太多的博士惹恼别人,他们满腹偏见,思维狭隘。他们拥有学历,却不懂如何善待父母,尤其在华人社会,孩子消耗了家族世代积累的财富,却在父母面前高举自由的旗帜。家长也并非全然无辜,将孩子视作投资工具。种种束缚导致了我们在生活中缺乏真正的创造力。

有时,可以尝试极端的方式,比如把青春期的孩子带到沙漠中,不给他们信用卡和手机。这样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而其核心在于开放的思维。开放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获得?佛陀教导的四圣谛中,第一谛是苦谛,其实是为了创造开放性的思维。因为苦谛揭示了没有事物是完美的,世间的一切皆有缺陷。你最好的朋友或许有不可告人的一面,很多出家众可能也带着瑕疵。但是,你依然要从心底去爱你最好的朋友,并对那位有缺陷的僧人保持尊重。

上午的课程已经结束,在休息时,我希望你专注于生活中的这些“不完美”。因为修行不应该只是在这里禅坐,而是去体会这些不完美的生活瞬间,我们就这样做吧。

(以上只是第二天讲座的部分文字节选,建议大家通过浏览微云或百度网盘的完整资料去学习。)


骑着蓝色狮子BL
你正在寻找“骑着蓝色狮子”吗?我们终于又找到彼此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