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01|哪些教法是佛传授了,但并非他真正的意思

文摘   文化   2025-01-03 13:57   北京  


“ 佛陀讲法不是为了展示学识,而是出于悲心才传授了所有的教法。这是非常深奥的评语!
其真正含义是:佛陀讲法时,有些教法并非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佛教导的很多教法都是应机而设,并不是他真正的意思,但是有些教法是他真正想说的。
举例来说,母亲给难以入睡的孩子讲灰姑娘之类的睡前故事时,这个故事并非母亲真正想要传达的意图,母亲知道灰姑娘并不存在,关于灰姑娘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但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必须入睡,于是母亲编编造出关于灰姑娘的各种情节,直到孩子安然入睡,这才是最终目标。有很多佛陀教法都像那样。”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连续两年在新加坡教授《大乘庄严经论》系列课程。这部经典被誉为大乘与金刚乘传统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其核心如米滂仁波切所说:“它阐释了菩萨所有深广修行的要义,可归纳为三个主题:修什么、如何修、谁在修。”
《大乘庄严经论》由弥勒菩萨传授给无着菩萨,从瑜伽行派的视角全面阐释了大乘佛法的见地、修行、实践及果位。论著明确指出为何我们应为一切有情精勤努力,追求无上的觉悟,并指引了在发菩提心后,如何走上菩萨道的修行之路。这部经典最早于公元8世纪从梵文翻译为藏文,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大德深入研习的重要教材,其注释亦流传深远。
此系列讲座的中文文字稿已由西游译文团队整理完成。从今天起,我们将以连载形式分十期分享内容。连载结束后,将提供完整中文稿的下载链接,方便大家深入学习、反复研读。☼ 插画来自艺术家@aaaaa_artist。

🌿特此说明:《大乘庄严经论》所有资料版权归悉达多本愿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大乘庄严经论
-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中文翻译 / 西游译文

第一讲
⬧ 前言 

我假定有两种人在听这门课:一种是已经相当熟知佛法,因此也熟悉佛教术语和细微含义的人;另一些人则可能刚开始学习不久,或者只是出于好奇心而在这里。对我来说,要同时向这两种人讲解,有些困难。
这是一部经典的佛教教文。不知如何地,我竟然决定讲这部教文。我必须告诉你们,今年无法讲完这部论典,这可能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当然,所有的佛教教法都很深奥,但这部论典不仅深奥,而且十分广大。对一直盛行于中、日、韩等佛教国家的大乘佛教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文。
开始讲解此文之前,我想先谈一下如何学习这部论典。这相当重要,而且一直都是个挑战。首先,语言永远是模糊的--人类的语言绝不完整,没有语言足以做真正的表述。此外,就历史而言,佛陀的教法可说是来自印度,因此原本教学的语言是巴利语或梵语,而翻译成汉文、藏文或其他语文时,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这么说,有很多东西丢失了--但也许没有,不一定如此,因为我们应该永远记得过去的伟大译师们是非常特殊的人士。我毫不怀疑这些过去的伟大译师们已经确实设法彰显原义,但是有很多表达上、逻辑上的习惯总是会有些差异,比如印度人和中国人之间,当然现在还有欧洲人和美国人之间,都会有所不同。
了义与不了义教法 

我可以举个例子,这其实是个重要的例子,而且不只是个例子,这是你们必须知道的,我希望真心想要研读大乘经典的人能够注意这一点。比方说,当你学习科学、经济、数学的时候,其内容通常被视为具有某种“究竟性”--用印度传统的话来说,就是被认为是绝对真理。事实上,按西方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哲学、科技或任何一门学问,并不会区分它们是相对的、还是究竟的。我想我必须对此作更多解释。

大乘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评述:佛从未传授任何教法就只是因为他通晓那个主题;佛陀讲法不是为了展示学识,而是出于悲心,所以才传授了所有的教法。这是非常深奥的评语,其真正含义是:佛陀讲法时,有些教法并非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佛教导的很多教法都不是他真正的意思,但是有些教法是他真正想说的。举例来说,母亲给难以入睡的孩子讲灰姑娘之类的睡前故事时,那故事并非母亲真正的意旨,母亲知道灰姑娘从来不存在,关于灰姑娘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但目的是孩子必须入睡,于是母亲编造出这个故事、编造出关于灰姑娘的各种情节,最终孩子入睡,那才是目标。有很多佛陀教法都像那样。在这个情况中,你我就像孩子,但佛陀的心愿不是让我们入睡,而是意图唤醒我们。并非所有人都能咀嚼和咽下真正的实相,于是佛陀编造出各种故事--许许多多的灰姑娘教法,基本上就是这样。

☀︎哪些教法是佛传授了,但并非他真正的意思?

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那么听好:全部都是!轮回、涅槃、恶、善、不杀生、布施、禅定、三摩地等概念,这些全都属于“灰姑娘”类型的故事。知道这一点很重要,这些全都是。 

☀︎佛的教法中,哪些才是他真正的意思?

例如:《金刚经》:无眼、无鼻、无这、无那,或者《心经》、《般若经》,那才是佛陀真正要说的意思。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必须做好准备,才能在接下来的几堂课真正学习这部教文。

例如,西方科学家谈论大爆炸的时候,像是史蒂芬·霍金从来不会说“在相对上,大爆炸是存在的”,他们不用相对或究竟等词语。四加四等于八,我想他们认为那是究竟的,他们假定那是绝对的。几乎所有关于经济、科学、政治等等,无论什么学问,几乎总是如此。从古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来说,这些西方人是在指出有某个绝对的东西,但是在佛教中并非如此。

请你们务必让自己真正准备好听闻这一点:并非所有教法都是佛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有许多教法是因为悲心而宣说,为了诱导、引导、循序渐进地教导而说。像是“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调伏你的心,要温和”这些都是灰姑娘式教法,因为在究竟上,佛并不相信善恶或道德、不道德--必须超越这些。记得吗?无鼻、无眼,什么都没有!你必须超越所有这些。

为了研习《大乘庄严经论》这类教文,这是你必须熟悉的细微区别,因为我们学习佛法时,总是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这是其中一个挑战:我们学习、阅读灰姑娘教法,却误以为那是胜义谛、是究竟的。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真的经常把学生搞迷糊。在开始讲这部论典之前,这是我希望各位要有的一个准备。

不使用安立胜义谛的工具分析世俗谛 

要做的准备很多,恐怕得讨论。这是困难的一项,这有点难,但是我会不断重复,因此如果你现在无法理解,不要沮丧,随着时间过去,你会开始掌握其要义。

首先举个例子:你看见一道美丽的彩虹,假设你想和彩虹来个自拍,你会怎么做?不走近彩虹,不靠近彩虹,因为一旦走近,就无法自拍,因为一旦走近,彩虹就不见了。彩虹的美丽画面,部分在于必须有点距离,并且有些朦胧,要有距离和一点模糊感。“多么美丽的彩虹啊!”你停留在这里,然后自拍,对吧?同样道理,如果你想:“哇,多么美的彩虹!我想真正看见这道彩虹的样子,我想知道这道彩虹的成分。”如果带着这种分析性思维走近彩虹,彩虹消失,荡然无存。不只彩虹,海市蜃楼、沙漠绿洲,全都如此。同理,你会在很多佛学研究中找到某些用于发现究竟真理、用于安立胜义谛的工具,你不能把这种分析系统用在世俗谛上。如果把这种分析系统用于世俗谛,世俗谛的特质或者状态就会崩溃,正如我们一直在谈的彩虹。这是一个细微的区别,是你必须熟悉的一种习惯。

⬧ 实相 


你必须熟悉的还有几项。事实上,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佛教术语。我们将会经常使用诸如“实相”等术语,因为根本上佛法是关于实相,因此我们会经常谈到实相。我们在这部教文的课程中,必须对“实相”的意义达成某种共识。在佛教中,“实相”是独立、非造作、非捏造的,不依赖某个事物,基本上就是独立的;而且是恒常的--它不会改变,它应该是不变异的。我们说的  “实相”是指那样的状态。在我们学习这部教文的时候,我会反复谈到这些。

⬧ 不逐偈讲解 


在开始讲这部教文之前,我必须先说几件事。讲解这部《大乘庄严经论》绝对是一项巨大的任务。我不打算逐偈详细讲解,因为那样太浩大,而且可能过于枯燥,你们或许会迷失在各种细节之中。

⬧ 题名 


这是弥勒菩萨传授给无著的一部教文。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撰写”这个词。佛经是由佛陀所教授的,sūtra(经)是梵文,实际上是指佛的教言。而我们正在学的这部不是经,是 śastra(论)。梵文 śastra 的意思是释论,通常是由学者、圣者或成就者所撰写。弥勒是佛最伟大的弟子之一,事实上他被称作“未来佛”。这部教文,如标题所述,有如大乘佛经的严饰(大乘经庄严)。

⬧ 宏伟见地 


今晚我会在“玛哈雅纳”(大乘)这个词上花点时间。梵文“雅纳”的意思是车乘或方法、手段,“玛哈”的意思是伟大,所以“玛哈雅纳”是“伟大、宏伟的车乘”。是什么使得这个特定法门宏伟或伟大?从根本而言,是见地令这条法道宏伟。这里说的是何种见地?是宏伟的见地,没有任何分别,没有任何极端,离于极端,离于分别。

举例而言,当我们谈到法道的时候,同时在谈论一个终点,而且也在谈论道上的修行人。对于道上的修行人而言,有道的开始阶段--即步入法道、开始这条道途的阶段,然后走在道上,最后结束这条道。用佛教术语来说,即是带你离开轮回或诸苦流转并一路通往涅槃寂静与圆满解脱之道。于是我们马上在谈从坏到好的种种分别,这就不是宏伟的见地,因为大乘其实并不相信有一个真实独立、实体或外在的轮回存在着。因为没有真实存在的苦或轮回,也就没有真实存在的解脱。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类似做噩梦:当你平静地睡在床上时,你的身体在睡觉,而你在做噩梦。甚至当你在做噩梦时,无论噩梦的主题是什么,比如一条毒蛇正在咬你,那并没有真正发生,即使在你做梦时也没有发生。但是由于睡觉、你最近碰到一条剧毒的蛇等因缘,于是你经历噩梦。但是无论你梦到什么、梦中发生什么,都没有真正发生,因此当你从噩梦中醒来,并非真的从梦到的任何事物中得到解脱。没有毒蛇,你梦中经历的一切都不存在,因此你怎么可能真正获得一个真实存在的解脱?这是关于大乘宏伟见地的一个例子。

因为这种宏伟的见地,于是也会谈论宏伟的发心。所以你会注意到,在大乘中,我们会说“令一切有情解脱”--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你用二元方式思考,这非常不切实际,你会对自己说:如果我无法令自己的朋友解脱,如果我无法给自己的朋友一个上午的帮助,又怎么可能令一切有情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但是,大乘却会谈论令一切有情获得解脱。大乘中之所以会有这种发心存在,是因为具有宏伟的见地。大乘是一条基于无量见地的道,因此有无量的发心,因此有无量的行动。正是这种无量的见地、无量的发心和无量的行动,构成了所谓的大乘之道。

这部《大乘庄严经论》是一部论,是一部非常博大、完整的论典,阐释佛陀在许许多多经典中所教导的法道。

对佛教徒来说,各位或许相当熟悉正念、内观之类的修持。我们禅修,我们修正念--我在试着解释为何见地如此重要。现在人们为什么禅修?特别是现在正念禅修已然变成一种潮流,现在人们为什么禅修?为什么有些人接纳了正念之道?因为他们认为或许这会令他们快乐,或许可以令他们脱离某种程度的压力,或许能帮助他们睡得更好,也可能是为了更大一点的目标:变得更平静安详,获得某种神智清醒之类的。但是正如各位所知,就大乘观点而言,如果不具备大乘见地,只是为了缓解暂时的压力而禅修,那完全不是大乘教导禅修的真正目的。大乘佛教徒不太在意你是否有压力,大乘佛教徒其实不关心你睡得好不好。大乘佛教徒关心什么呢?大乘佛教徒关心你是否受制于二元分别、你有没有从二元分别中解脱,那才是大乘行者关心的。同样,诸如伦理、道德等等,如果缺乏空性、无二的见地,伦理、道德、戒律这类修持就完全是一种二元分别的修持,不是解脱道。

这是一部大乘教文,因此请各位务必熟悉“宏伟见地”这个思想,才能对这部教文有些许领会。




骑着蓝色狮子BL
你正在寻找“骑着蓝色狮子”吗?我们终于又找到彼此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