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化工行业在推动工业化和创新发展的同时,因其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大量能源消耗以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显著影响。近年来,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评价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化工行业备受关注。通过科学的ESG评价体系,化工企业不仅能够识别和管理关键风险,还可优化资源配置与运营效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框架和思路指引。
一、ESG评价体系概述
为确保环境、社会与治理三大维度议题选择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需综合参考国内外权威ESG披露标准。国际层面,主要参考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和可持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标准。GRI提供覆盖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以及各个议题定义与内涵,SASB则针对行业特定的财务重要性议题,制定基于财务相关性的披露标准,关注可持续因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潜在影响。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评价体系在我国的适用性,参考国内三大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ESG三大维度各项议题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环境维度:气候变化、资源使用、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重点考察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和污染废弃物处理等。
社会维度:员工权益、供应链管理及社区责任等方面,重点分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培训发展及产品质量责任等议题。
治理维度:公司治理结构、ESG治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机制、合规管理和透明度表现等。
表1 评价ESG评价体系
二、化工行业实质性议题筛选与分析
(一)双重重要性原则评估要点
在进行化工行业企业ESG评价时,实质性议题的筛选基于双重重要性原则,即从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两个维度对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确保所选议题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风险与外部影响。
财务重要性聚焦于指标对企业内部财务表现的潜在影响,其目标是识别可能对企业短期、中期和长期财务健康和战略执行造成重大影响的指标,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表2 财务重要性评估要点
双重重要性原则的应用使议题选择更具科学性,结合化工行业资源依赖、高能耗、高碳排放与高污染、高风险等特征,本文重点选取五项具有代表性的ESG议题进行分析,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污染与废弃物排放、水资源使用、化学品安全和职业健康与安全。
(一)基于敞口和管理能力综合评价
在进行实质性议题评价时,对每项议题分别从风险敞口和管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既关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固有风险及其不可控因素,同时关注企业通过有效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最后综合进行评价。
风险敞口是指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由业务模式、生产工艺、地理位置及行业特性等因素导致的潜在风险暴露水平。具体而言,风险敞口既可能源于内部因素,如能源和资源依赖、高污染排放以及危险工艺流程,也可能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市场波动和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风险敞口评价核心在于识别企业所面临环境和社会挑战的严重性、覆盖范围及其不可控性。
管理能力分析旨在衡量企业是否通过明确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并积极利用潜在机遇。聚焦于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政策与目标的制定、技术创新的推进以及实际绩效表现,以评价企业在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执行力和前瞻性。
对于风险敞口较大的企业,即使管理能力表现较强,也不会得到最高评价分数,仍需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缓释。而对于风险敞口较小的企业,即便其管理措施相对基础,也不会因此受到不公正评价得到较低分数。
(二)温室气体排放议题评价要点
以温室气体排放议题为例,该议题的风险敞口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原料使用类型和地理位置进行评价。从工艺层面来说,不同工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直接决定企业风险敞口水平。例如,蒸汽裂解(用于乙烯生产)和合成氨(哈伯法)等高碳排放工艺,因其需要高温高压条件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原料,具有极高的排放强度,其风险敞口通常会评价为“极大”。其次,原料特性是决定排放敞口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高碳含量原料(如煤炭、石油气和天然气)的工艺往往具有更大的碳排放压力,因而风险敞口更高。相比之下,采用生物基原料或清洁原料的工艺,其风险敞口相对较小。最后,从地理分布角度来看,企业所在地区的碳政策(如碳税、碳交易机制)和能源结构(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也同样影响该议题的敞口水平。例如,位于能源结构碳密集度高或极端气候风险高的地区,企业的排放敞口通常更为显著。同时,极端天气对沿海化工设施的影响,也需要作为物理风险纳入考量。
对于管理能力则考察是否设定科学的减碳目标(如基于科学碳目标倡议的SBTi目标)或“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目标是否涵盖间接排放(Scope3)。是否进行清洁能源转型、碳捕集与储存(CCUS)技术应用、生产工艺优化(如高效蒸汽裂解)和供应链协同等减排措施。以及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历史趋势,与行业基准的对标表现,以及是否因排放问题引发重大争议事件或监管处罚等。
(三)其他议题评价要点
污染与废弃物排放、水资源使用、化学品安全以及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其他议题,同样构成了行业特有的ESG关注重点。以下将结合风险敞口和管理能力评价框架,对部分实质性议题进行系统分析,评价要点如下表所示。
(一)揭示风险、提高运营效率
ESG评价已成为衡量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资本市场和企业管理中。通过分析关键议题的风险敞口和管理能力,ESG评价能够揭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表现,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高风险行业,ESG评价不仅有助于企业识别潜在挑战,还能推动其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金融科技赋能ESG评价
未来,ESG评价将在技术和方法论层面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对企业非财务数据的实时追踪和动态分析,提高评价及时性和精确性。另一方面,针对行业特定议题的细化评价将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此外,通过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ESG评价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企业在应对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时的适应能力,从而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支持。
(三)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体系
另外,通过将ESG因素系统化纳入信用评级框架,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信用评级在非财务风险识别上的不足。通过整合ESG数据,信用评级将更科学全面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潜力,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