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行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于2024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总体方向。《意见》提出,要通过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供给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支持养老服务行业和健康养老企业的发展。该政策框架强调了金融资源向养老领域加大配置的重要性,为推动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信用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石,在促进金融资源流向优质养老服务主体和健康养老企业方面具有核心作用。本文结合《意见》的具体内容,从政策背景、重点措施、信用支持逻辑及实施路径等角度,探讨信用在养老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一、政策背景与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挑战,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议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到2035年,占比将进一步攀升至30%左右,届时我国将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加剧不仅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财政可持续性提出了全新挑战,也为养老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以上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健全养老金融体系、优化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撑。《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健全体系、增进福祉的总要求,提出了2028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为养老金融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意见》提出到2028年,要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体系,实现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的多样化,提升公众养老金融意识和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到2035年,养老金融政策效果将充分显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具精准性与高效性,养老资金的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实现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意见》的出台不仅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金融赋能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的全新实践。通过政策引导,养老金融将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提升的重要纽带。
二、重点措施
《意见》从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中国养老产业的特性和发展需求提出了系统性的五大重点措施。这些措施构成了政策实施的主体框架,涵盖金融产品创新、融资支持、适老服务优化、风险防控和制度保障等方面。
一是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老龄群体的异质性特征,提供差异化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在完全自理群体中,侧重康养、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对于半自理和失能群体,则加强健康保险产品与特殊信托工具的创新设计,重点服务其健康保障与长期照护需求。通过金融产品的精准匹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养老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与深度。
二是加大养老金融供给力度。通过建立养老金融专营机构和制定专项信贷政策,保障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适老化改造以及产业园区发展的资金需求。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包括探索资产证券化、养老专项金融债券等工具,以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此举既能提升养老产业资本运作效率,也为银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健全金融保障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为核心,加强制度间的协同推进。具体包括优化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发展路径,推动多层次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实施;在商业保险领域,加快年金产品的多样化创新,加强养老资金投资管理能力,推动稳健收益类理财产品向长期优质资产配置的转变,确保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并重。
四是夯实金融服务基础。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一方面,加强物理网点和线上服务渠道的优化设计,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普惠性;另一方面,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系统性防诈骗和防非法集资的举措,增强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完善政策框架,确保金融服务更加贴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五是完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政策实施的协调性与针对性,推动养老金融政策的落地与优化。强化数据统计与监测体系的建设,为政策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税收优惠与融资配套措施的引导,促进养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与政策效能的最大化,助力中国式养老事业与银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远东资信整理
三、信用支持养老金融的逻辑
养老金融与信用体系的深度结合,是解决养老行业发展痛点、推动资源精准配置的关键途径。养老金融的核心在于通过信贷、保险、债券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而信用体系则是金融工具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信用机制通过信息透明和风险管理,为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在养老领域的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信用评价与评级实践中,更贯穿于养老金融体系的设计和运营。
首先,信用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养老行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养老行业参与主体多样,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养老企业、金融机构等,各主体之间对风险评估和信贷管理的需求不同,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信用评价与评级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机构或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和历史履约记录的全面分析,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客观、透明的信用信息。信用体系的引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养老服务行业中的优质主体,避免资源的无效配置与风险积累。
其次,信用机制可以提升养老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当前,养老服务行业普遍存在融资成本高、信贷可得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型养老机构和新兴健康养老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竞争力有限。信用评价和评级为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提供了区分优劣的工具,通过差异化的信用评级,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信用记录良好、发展前景较好的主体。这不仅提升了行业整体的融资效率,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从而形成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信用体系在防控养老金融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养老行业的资金需求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用评价与评级机制能够对养老行业主体的经营稳定性、偿债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行动态监测,为风险预警提供早期信号。例如,对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或机构,金融机构可以采取限制授信额度、提高融资门槛等措施进行风险防控。这种基于信用的风控体系,不仅降低了养老金融产品的违约风险,还提升了行业整体的稳健性。
信用体系还能够通过增信手段推动养老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普及。增信服务包括信用保险、担保工具和债券增信等,能够为信用评级较低但具有潜力的养老企业或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例如,通过专业化信用增进机构为养老专项债券提供增信服务,可以显著提高债券的市场接受度,降低发行成本。增信机制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养老金融产品的应用场景,还为养老行业的中小型主体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融资机会。
综上所述,信用体系在养老金融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信用机制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为养老行业注入了更强的信任基础和发展动力。通过信用支持,养老金融不仅能够实现资本和服务的精准对接,还为养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成为推动养老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养老机构信用评价与养老企业信用评级的双重路径
在《意见》的政策框架下,养老机构信用评价与养老企业信用评级被视为推动养老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抓手。两者分别从养老服务机构的综合信用分析和健康养老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入手,构成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机制。
养老机构信用评价主要针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信息、业务状况和信用历史三个核心一级指标开展评估。具体而言,基本信息涵盖机构的备案情况、运营性质等基本特征;业务状况关注服务质量、床位使用率及资金管理能力等关键维度;信用历史则评估机构在过往运营中与金融机构及相关方的信用记录。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第66号令)为依据,对办理备案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进行全面覆盖。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约40万家,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超过4万家。作为行业规范发展的核心主体,这些注册登记机构构成了信用评价体系的重点覆盖对象。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不仅突显了信用评价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透明度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预示着该领域在业务拓展和服务覆盖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信用评价不仅能够提升机构在资本市场的信誉,还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这种机制,信用记录良好的养老机构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从而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企业信用评级则适用于健康养老企业的主体信用评估。其评级指标体系包括业务状况、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与偿债能力等关键维度。业务状况关注企业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潜力;规模评估企业资产规模和收入规模;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收益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财务杠杆与偿债能力则考察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通过该模型,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健康养老企业的信用风险,并为其发行养老债券、参与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活动提供重要参考。
养老机构信用评价和养老企业信用评级在实践中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信用评价为养老服务机构建立起信任基础,而信用评级则聚焦于健康养老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发展潜力。两者结合不仅能够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还能促进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机构的协同发展,为银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总结与展望
《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体现了金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的战略作用。通过系统化的政策设计,《意见》为中国式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养老机构信用评价与养老企业信用评级完善了养老产业信用体系,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资源与养老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将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双重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银发经济领域,金融将继续发挥“赋能器”和“稳定器”的作用,为实现全民共享的高质量养老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张旭,远东资信创新业务部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
以上解读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