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12月政治局会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会”,从中可以领会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和总体部署要求,本文对本次会议做出以下分析解读:
第一,对于今年经济工作的研判总体乐观,有信心完成5%左右的年度预期增长目标。本次会议认为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从相关表述来看,四季度GDP增速或许能达到5.2%以上,全年实际增速或高于IMF等机构对于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第二,对于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首提“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超常规”政策发力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本次会议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并且首次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与常规性的逆周期调节措施相比,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发力或主要体现在赤字率调升、特别国债规模扩大、货币政策稳定楼市与股市,以及货币政策加力配合财政政策四个方向。
第三,对于明年重点工作的部署更加全面,扩大消费、促进创新、深化改革将是重点。本次会议在消费、投资、创新、改革、区域以及民生等重点领域皆有部署,明年不仅是“稳增长”的大年,还将是促改革的“大年”。
第四,对于明年政策执行的要求以鼓励为主,支持各地方、各部门领导干部的主动作为和试错创新。本次会议提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未来或将通过优化政绩考核等方式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干部敢作敢为,为稳增长大局提供支撑与保障。
本文认为,结合政治局会议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明年既是稳增长又是促改革的“大年”,经济增速目标或仍将设置在5%左右。
正文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12月政治局会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会”,从中可以领会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和总体部署要求。根据会议公告,对于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首提“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的发力方向或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总体来看,2025年既是稳增长的“大年”,也是促改革的“大年”,经济增速目标或仍将设置在5%左右。
1. 对于今年经济工作的研判总体乐观,有信心完成5%左右的年度预期增长目标
本次会议对于今年的经济工作做出了肯定,认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对于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没有提及,但可能会在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行总结。同时,本次会议提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这意味着四季度GDP增速或许能够达到5.2%以上,9月底以来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在四季度得到了释放和显现。此前,IMF认为本年中国经济增速或为4.8%,瑞银等海外机构以及国内机构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或为4.5%至4.8%之间,但今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速或将高于相关机构的预期。我们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长斜率提升主要来自于三个因素,一是专项债以及地方隐性债务置换支持下的基建投资回升,二是“抢出口”效应下的出口金额增长,三是“两新政策”支持下的大件耐用品消费提升。
从年内的四次政治局会议对比来看,一季度GDP增速总体偏高,4月政治局会议总结认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对于经济运行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则延续了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多重风险”的表述。二季度经济运行出现了增速上的“回踩”,7月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但是会议也指出这些风险和挑战是“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通过积极主动应对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指出要“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三季度经济增长依然维持在年度预期增长目标附近,但是相较二季度依然边际回落,9月政治局会议提前召开,重点部署增量政策来应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并且要求“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释放的支撑下,本次政治局会议对于全年“保五”提出了乐观的判断。
2. 对于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超常规”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
本次会议对于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更加积极,提出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其中,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从“支持性”转向“适度宽松”,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更是首次提出,可以判断明年是稳增长的大年,预期目标增速或仍将设定在5%。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一是明年的赤字率或将调整至3.5%以上,如果美国的贸易政策对于外需带来显著扰动,赤字率有可能调整至4%左右。长期以来我国较为严格地遵循了一般公共预算赤字不突破3%的财政纪律,仅在2020年和2023年有所突破,那么赤字率达到4%就是一种超常规,并且赤字将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二是特别国债规模或将有所扩大,年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这也是一种“超常规”。特别国债若增发至2万亿,将推动广义赤字率升至9%左右,除用于支持“两新”“两重”以及补充商业银行资本金之外,特别国债还有可能加大对于困难群体、重点群体的现金支持或用于补充社会保障。三是货币政策稳定楼市与股市,其中,9月24日货币政策设置的两项政策工具直接用于提振股票市场,并且首次实现了央行与非银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互换,这是“超常规”的重要体现。在稳定楼市层面,货币政策也有可能继续加大降息的幅度以及加大信贷支持的力度。四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将更加密切,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协同性上存在一定的“制衡”,有时会有意避免共同发力带来政策力度过大,比如2023年上半年主要是货币政策发力,四季度则是财政政策加快发力。但是随着央行加大国债买卖等政策工具的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将更加密切,由于2025年仍将是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含义主要是进一步配合好财政政策的落地,比如为扩大的特别国债发行提供更充裕的流动性,单次降准和降息(OMO利率)的步幅或分别以50BP和20BP为主,并或将采取2至3次降准降息操作。
3. 对于明年重点工作部署更加全面,扩大消费、促进创新、深化改革将是重点
本次会议对于重点工作的部署更加全面,共涉及扩大内需、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及深化与扩大开放等11个领域,并且再次提到了区域发展战略。其中,消费、创新和改革是重点。从消费领域来看,本次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扩大内需的首位。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状况已经证实,终端消费需求偏弱将会通过价格制约企业的利润修复,并进一步制约企业的生产与投资活动,只有稳定的提振消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产需两端尽快走向正向循环。从创新领域来看,本次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意味着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或会加大在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投资力度,结合本次会议提出的“要提高投资效益”来看,传统基建领域的投资或许不再是鼓励的方向。从改革领域来看,本次会议提出将“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明年或有可能看到《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正式下划至地方政府,以及更多的公共服务将围绕常住人口展开,“人钱地”挂钩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明年不仅是稳增长的“大年”,还会是促改革的“大年”。
此外,在房地产领域,今年以来稳地产的政策较为密集,6月央行设立3000亿元保障房再贷款,9月央行发布了包括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二套房首付比、提高央行保障房再贷款出资比例等,10月财政部提出将用好专项债用于存量房收购,住建部提出“两个增加”。明年房地产领域的增量政策或主要体现在全面取消销售限购,以及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两个方面。在资本市场领域,9月央行创设互换便利以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新的政策工具,9月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10月至11月以来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度相较此前显著提升,上证综指由9月13日的2704点上行至12月9日的3402点。明年资本市场的增量政策或主要体现为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加大,以及市场平准基金的设立。在民生领域,4、7、9月政治局会议皆提到应通过稳定就业来兜底民生,特别是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稳就业、扩就业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景气度与活跃度提升,民企促进法加快出台有助于从制度层面对民企发展提供保障。如前文所述,明年改善民生可能会体现为特别国债加大对于困难群体及重点群体的现金支持以及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4. 对于政策执行的要求以鼓励为主,支持领导干部的主动作为和试错创新
政策的落地以及政策效果的充分释放,离不开各地区与各部门的落实、配合与协同。7月政治局会议虽然也强调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但是也指出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提出“对受到问责、过后表现突出的干部,符合条件该使用的可继续使用,树立鲜明的干事导向”。9月的政治局会议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其中“三个区分开来”,是指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本次政治局会议延续了此前政治局会议的基调,提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支持鼓励地方干事创新的基调下,明年各地两会的预期GDP、投资等主要经济增长目标或将高于今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