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与信用风险度及其在债券定价中的应用研究(二)
课题单位: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简奖平
课题组成员:简奖平、张妍、陈浩川、冯祖涵、张旭
第二章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信用风险度评价要素和指标选择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要素和指标选择
本节将区域经济规模、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人均经济实力作为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要素,各评价要素的相关讨论如下。
一、区域经济规模
(一)概念的理解
刻画区域经济规模的常用指标有GDP、GNP、国民收入等。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区域经济规模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结果的体现,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应包括对经济规模的考量。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规模”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名义GDP”,其用各省级区域名义GDP从高到低的排名进行评价。
区域名义GDP,是区域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其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个维度的刻画,也是最具综合性的区域经济规模类指标。从支出法来看,名义GDP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大需求;从产业角度来看,名义GDP是第一、二、三产业GDP的总和。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名义GDP越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规模”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3。
表2-13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规模”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二、区域经济结构
(一)概念的理解
刻画区域经济结构的角度很多,比如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城乡结构、区域经济三大需求结构、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区域就业结构等。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区域经济结构既是过去经济发展的结果,又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潜力和可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结构”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即“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该指标通过各省级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的排名(从低到高)进行评价,从城乡结构角度来刻画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省级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越低,代表城乡差距越小,经济发展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会更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结构”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4。
表2-14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结构”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三、区域人均经济实力
(一)概念的理解
刻画区域人均经济实力的常用指标有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区域人均经济实力本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人均经济实力”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即“区域人均GDP”,其通过各省级区域人均GDP从高到低的排名来进行评价。
区域人均GDP是综合反映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人均经济实力”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5。
表2-15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人均经济实力”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第三节 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要素和指标选择
本课题拟将区域政府负债率、区域政府债务率、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作为省级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的评价要素,各评价要素的讨论如下。
一、区域政府负债率
(一)概念的理解
区域政府负债率是区域政府债务对区域GDP的比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比率越大代表政府债务风险相对越大。国际上,通常将60%的区域政府负债率作为衡量区域政府债务负担的警戒线。
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政府负债率越高,区域债务风险也会越大。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区域政府负债率过高会拖累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增速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风险。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政府负债率”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政府负债率(宽口径)”,其用省级区域政府负债率(宽口径)的排名(从低到高的排名)进行评价,其中,区域政府负债率(宽口径)=[地方债务余额(含一般债与专项债)+城投有息负债(全辖)]/GDP。之所以在这里的考察中将城投公司债务纳入,是因为目前地方政府对城投债务承担有隐形偿还责任。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政府负债率”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6。
表2-16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政府负债率”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二、区域政府债务率
(一)概念的理解
区域政府债务率是区域政府债务对区域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区域地方政府的债务率预警区上限定为150%。
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区域政府债务率较高,区域债务风险也更大。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区域政府债务率过高会拖累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增速及可持续发展潜力,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风险。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政府债务率”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政府债务率(宽口径)”,其用省级区域政府债务率(宽口径)的排名(从低到高的排名)进行评价,其中,区域政府债务率(宽口径)= [地方债务余额(含一般债与专项债)+城投有息负债(全辖)]/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转移性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表2-17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经济规模”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三、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
(一)概念的理解
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较高,意味着该区域地方政府有更大的空间通过盘活(如通过ABS、REITs)、出售或处置其所控制的国有资产来获取现金流,以应对债务偿还。在中国,与一般西方发达经济体不同,政府部门是社会财富和社会资产的净持有者。考虑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能够弥补政府债务率和政府负债率这两个指标的缺陷。中国的地方政府不仅持有大量土地,还拥有大量生态资源和公共数据。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完善、数据资产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成为可能的大背景下,盘活生态资源和公共数据资源并使之成为资产的空间很大。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较高,意味着区域债务风险更小,区域公共部门的融资成本可能更低,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会更好。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宽口径)的覆盖倍数”,其用省级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宽口径)覆盖倍数从高到低的排名进行评价,其中,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宽口径)的覆盖倍数=区域国有净资产/[地方债务余额(含一般债与专项债)+城投有息负债(全辖)]。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8。
表2-18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第三章 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估模型构建与各省级区域评价
第一节 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估模型构建
一、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估主框架
通过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和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评价等级的矩阵,得到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等级,再将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等级、财政水平与财政负担评价等级这两者矩阵,最终得到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等级(见图3-1)。其中,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通过21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到,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到,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情况通过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到。
资料来源:课题研究小组整理
图3-1 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估主框架
二、二级指标评价赋分规则与“得分—等级”映射表
对于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价,都根据省级区域排名(排名名次记为r)来进行评价,即从第1档到第7档,根据表3-1中的每档位赋分规则获得各区域在各二级指标上的得分。而一级要素的得分,则由隶属于该一级要素下所有二级指标得分的简单平均值得到(如该一级要素下有多个二级指标)。
表3-1 二级指标评价七档赋分规则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得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得分/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得分与其相应评价结果等级的映射表,见下表3-2。
表3-2 评价得分与评价结果映射表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三、矩阵规则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等级和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级的矩阵规则,见表3-3,适用该矩阵规则可得到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等级。而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等级和财政水平与财政负担评价等级之间的矩阵规则,同样适用于表3-3,这样可进一步得到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等级。
表3-3 等级矩阵映射表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第二节 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
一、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
(一)各二级指标评价情况
根据表2-2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下的两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 一级评价要素“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等,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4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实物基础设施”下四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5所示。
表3-5 一级评价要素“实物基础设施”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等,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5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省级区域营商环境表现”下一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下表3-6。
表3-6 一级评价要素“省级区域营商环境表现”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6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金融发展”下三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7所示。
表3-7 一级评价要素“金融发展”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等,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7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下两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8所示。
表3-8 一级评价要素“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8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产业发展”下三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9所示。
表3-9 一级评价要素“产业发展”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9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技术创新”下两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10所示。
表3-10 一级评价要素“技术创新”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10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城市化”下一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11所示。
表3-11 一级评价要素“城市化”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资讯,本课题组整理
根据表2-11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绿色发展”下一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12所示。
表3-12 一级评价要素“绿色发展”下的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另外,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性政策”为等级调整因素,根据近一年政策情况,该指标下没有实际进行级别调整的情况。
(二)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结果
根据本章第一节界定的规则,在得到二级指标档位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下各二级指标的评分(依据表3-1进行分档位评分),并得到各一级要素的得分。然后对九个一级要素(即“GIIFLITUG”,不含“支持性政策”)的评分进行简单平均,并映射得到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初始等级。最后考虑支持性政策的等级调整(如有),再得到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等级(表3-13)。
表3-13 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结果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二、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表2-13至2-15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下三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14所示。
表3-1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下三个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再对表3-14中各省级区域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评分(依据表3-1来进行分档位评分),然后对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进行简单平均,并根据表3-2映射得到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级(表3-15)。
表3-15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三、各省级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
根据表2-16至2-18的评价方法要求,31个省级区域“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下三个二级指标评价的档位结果如表3-16所示。
表3-16 “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下三个二级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再对表3-16中各省级区域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评分(依据表3-1进行分档位评分),然后对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进行简单平均,并根据表3-2映射得到各省级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的评价等级(表3-17)。
表3-17 省级区域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结果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四、矩阵计算得到各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和信用风险度评价
在已有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等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级的基础上,通过表3-3提供的等级矩阵映射表,可以得到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等级(表3-18中的第四列)。再将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等级、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等级进行矩阵,最终得到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表3-18中的最后一列)。
表3-18 省级区域经济状况评价和信用风险度评价结果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