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课题 | 远东资信: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与信用风险度及其在债券定价中的应用研究(一)

财富   2024-12-12 15:49   北京  
关注“远东资信”,后台留言可获取更多报告。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与信用风险度及其在债券定价中的应用研究(一)

课题单位: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课题负责人:简奖平

课题组成员:简奖平、张妍、陈浩川、冯祖涵、张旭


摘要

近年来,国内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数量增多,一些债券风险事件引发当地省级区域新发行城投债融资成本明显上升,也使当地各城投债信用利差呈现在当地省级区域内出现联动性波动特征。这引发了债券投资者的思考:从底层逻辑角度来看,全国包括城投债在内的各大类债券是否具有省级区域联动性波动特征,有哪些因素驱动着某一类债券的风险特征并使相关债券定价具有省级区域性特点,这是债券投资者在债券区域配置和债券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关注的课题。

因不同区域的独立程度差异、财政体制等原因,债券视角下我国省级区域的信用分析框架可能显著不同于地市级区域和区县级区域。近年来,“省级区域政府对本区域内的债务负总责”的政策导向,也强化了省级区域的信用风险特征。本课题结合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构建“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体系,以探索各主要类别债券的省级区域性信用风险特征。
本课题基于中国场景,首先将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实物基础设施、软性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城镇化、绿色发展能力以及区域性政策作为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的评价要素,构建“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子模型(根据首写英文字母简称为“GIIFLITUG+P”模型)。
其次,将区域经济规模、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人均经济实力作为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要素,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子模型;将省级区域政府负债率、区域政府债务率、区域国有净资产对债务覆盖倍数作为省级区域财政水平和债务负担的评价要素,构建“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子模型。
然后,再将“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子模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最终得到“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
最后,本课题结合我国各省数据和“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总模型,对我国各省级区域的信用风险度进行现实状况评价,并得到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结果。
本课题以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结果和债券发行人的主体评级级别结果作为备选解释变量,依次以城投债、非城投类的公司信用类债、地方政府债、商业银行债的真实数据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分别检测分析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对这些债券信用利差定价的解释力。实证结果显示:(1)城投债、地方政府债、商业银行债的利差定价具有省级区域性特征,而且实证结果中隐含的定量关系对于这些债券(尤其是城投债)的定价具有参考意义。(2)非城投类的公司信用类债的利差定价不具有省级区域性特征。(3)通过“不考虑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的信用风险度情形”的引入与对实证结果的比对发现,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比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对城投债等债券信用利差更具有解释力。
最后,本课题探讨了省级地方政府债、城投债、商业银行债定价具有省级区域性特征的原因。
本课题主要探讨债券定价的省级区域性特征问题。该领域的探讨和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债券的信用风险状况分析与定价分析,帮助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有效地进行跨区域、跨大类品种的债券配置。
首先,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参考本课题构建“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子模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子模型和“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子模型,以及“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总模型的思路与指标体系,构建机构自身的上述“三个子模型+一个总模型”方法论体系,并搭建数据库进行动态跟踪,这对于完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债券投资与风险管控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参考本课题研究思路,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探索建立“地级区域信用风险度”和“县区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体系,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地级与县区级城投债、中小型地方商业银行债等债券的投资与风险管控体系。
同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将“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总模型及其三个子模型(甚至包括可拓展性建设的“地级区域信用风险度”和“县区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相关模型)的相关成果运用到各类区域经济运行、股票投资或其他另类投资中。
关键词:省级区域 经济发展基础素质 信用风险度 债券定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国内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数量增多,一些债券可能违约或非标类债务违约的负面舆情频发。其中,风险事件对省级区域内各类债券定价的影响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2020年11月10日,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永煤”)因未能按时兑付“20永煤SCP003”到期应付本息,构成实质违约;之后,河南省许多国企信用债(包括城投债)出现大跌;河南城投债在2020年12月发行量骤降为零,永煤事件之后,河南省新发行城投债的融资成本明显上行。近一两年,贵州、云南、广西、山东等地的城投债信用利差呈现省级区域联动性波动特征。从底层逻辑来思考,从全国看,包括城投债在内的各大类债券是否具有省级区域联动性波动特征,有哪些因素驱动某一类债券的风险特征与债券定价具有省级区域性,这是债券投资者在债券区域配置和债券风险管理过程中比较关注的课题。本课题结合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构建“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体系,对各主要类别债券的省级区域性信用风险特征进行探索。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因不同层次区域独立程度差异、财政体制等原因,中国省级区域信用风险状况评价不同于地市级和区县。本课题研究旨在深化、完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分析理论体系,拓展地方政府债、城投公司债、商业银行债等债券的定价分析体系。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基于中国场景和中国数据,通过“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财政水平与债务负担评价”相关体系构建,测算形成“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以检测分析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对各类债券(含地方政府债/城投债/非城投类的公司信用类债/商业银行债)收益率的解释力,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为保险资金开展债券的省级区域配置、各类债券品种配置以及具体债券产品定价分析与配置提供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区域信用风险度
区域信用风险度,是对某一行政区域内的总体信用风险状况等级的刻画。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与省级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更加强调以政府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为落脚点,而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则更加关注整个区域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风险状况。不过,区域信用风险度评价也和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一样,会观察公共部门的财政实力与债务负担,因为公共部门的财政实力和债务负担会显著影响该区域的信用风险状况。
由于国内评级机构给各省级区域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等级大多为AAA级,缺乏区分度,为更好地讨论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本课题采用诸如R1、R2+、R2、R2-等符号(字母R后面数字越小,代表信用风险越小;“+”“-”表示微调后的等级)表达不同等级的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并科学合理地提高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结果的区分度。
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
在企业分析中,财务数据是结果,而企业的各类资源、能力状况、管理水平、发展战略情况等是企业的内在基础素质。与之类似,对于某个行政区域来说,比如省级区域,其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构成该省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素质;而GDP规模、人均GDP等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其数值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刻画。

本课题中的经济发展基础素质,更关注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在要素,包括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实物基础设施、软性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城镇化、绿色发展能力、区域性政策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基于债券市场的体系化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研究并不多见。一些研究者尝试从违约事件在省级区域内造成风险传染的视角,探讨信用风险的区域性特征,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前期国内研究成果显示,违约事件在省级区域内会造成一定风险传染,在利差波动上也容易受到同步影响。其中:(1)王叙果等(2019)认为,债券违约将消耗同一区域内的信用资本,不仅会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上升,还将给整个区域的企业融资带来不利影响。(2)张雪莹等(2021)以2009年至2019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和企业债为样本,从省级层面考察了债券违约传染的地区效应,其实证结果表明:债券违约显著推升了同省债券的二级市场信用利差。(3)张钟月(2022)选取2015年至2021年期间发行的全部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债务违约可以显著影响同省内债券发行时的信用利差。同时,前期的一些研究对信用风险区域性特征背后的原因也进行了探讨。部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时间上偏早:(1)田映华(2015)围绕区域信用风险的扩散、传染展开研究,将各省的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建立省级空间面板数据实证,田映华认为企业信用风险存在空间扩散效应,并与GDP增速、城镇化率负相关,与失业率、受教育水平正相关;(2)陈旭(2015)利用各区域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实施对不同区域信用风险评价,并以此为依据来考察信用风险的区域差别;其实证结果显示在影响区域信用差异的诸多因素当中,失业率、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是造成区域信用风险差异的前三个主要因素。而张钟月(2022)认为,政府财力是债务违约影响同省内债券发行时信用利差的中介变量。杜雪(2022)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市场化程度、商业信用环境是造成东部省份的债券获得更低的信用利差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我国各省份之间信用利差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海外研究也对信用风险区域性特征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不同视角的探讨。例如,Michael Schwert(2017)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二级市场中,债务违约可以通过流动性风险在市内进行风险传染。然而,有些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中国场景。
三、小结
综上所述,已有少量研究者尝试从违约事件在省级区域内造成风险传染的视角来探讨信用风险的区域性特征,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但是,总体来看,对中国省级区域信用风险度的体系化研究非常少,而且不够充分。

第二章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信用风险度评价要素和指标选择


第一节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要素和指标选择

通过对生产函数“Y=A.f(K,L)”中相关自变量的剖析,本节将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实物基础设施、软性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城镇化、绿色发展能力以及区域性政策作为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的评价要素,这些要素相关核心词的英文首写字母合称为“GIIFLITUG+P”(表2-1)。
表2-1 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一级评价要素(“GIIFLITUG+P”)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一、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一)概念的理解
某区域的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的考察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
包括地理区位上,该区域面积多大,是否沿海、沿江等,是否有高原、山脉或平原、湖泊、河流等;还有深受地理区域影响的气候状况(含温度、光照、湿度等);等等。这些地形地貌、气候状况,可能对生产、生活构成重大影响。
2.交通区位及交通状况
某区域的交通区位及交通状况,包括该区域在交通上的区位条件(包括交通干线与枢纽的可达性、邻域核心城市的可达性)以及交通网的密集度等。
3.所属经济带、产业集群、城市群、都市圈等集群竞争力及区域在集群中的地位
包括是否隶属于某个重要的经济带、产业集群、核心城市群与都市圈,距离其他重要经济带、产业集群、核心城市群与都市圈的远近,距重要生产资源或重要消费市场的远近等,以及该区域在集群中的地位。
4.自然资源禀赋状况
自然资源禀赋,包括风力资源、太阳光照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草地、可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矿产(含石油、煤炭、铁矿石、黄金、铜、铁、稀土、盐等)、山水自然风光与历史遗产旅游资源等。
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开发利用水平、可获利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的潜在持续性等,都是自然资源状况方面的关注点。
5.其他视角的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结合具体区域,有时还需考虑一些特色化的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区位因素或资源禀赋。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以交通区位及交通状况为例,从定性的角度来看,良好的交通区位与交通资源,有利于吸引区域内外部的投资,增加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体量,有利于降低区域内企业业务经营的物流成本,有利于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也便于人民生活,改善消费需求,进而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
从定量角度来看,有不少研究表明,良好的交通区位与交通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魏爽爽(202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以铁路密度与公路密度衡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张景等(2020)以福建的84个行政区县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交通重要干线、重要枢纽、重要网络、核心城市等多指标评价体系,结合省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区域经济指标,深入分析了福建省区位优势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定量揭示。
而就经济带、产业集群、城市群、都市圈而言,它们都是不同形式的集群。首先,集群能有效促进企业、人员在商务、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使集群内资源流动更加高效;其次,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各类基础设施服务,更便捷有效地利用大量生产资源;同时,集群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配套能力增强,增强规模经济效应与协同效应,有利于“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竞争优势。这些因素使得经济带、产业集群、城市群、都市圈等集群形式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本课题中如何选择具体指标?

从推动省级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方面,“交通区位及交通状况”、“所属经济带、产业集群、城市群、都市圈等集群竞争力及区域在集群中的地位”这两方面因素相对重要。在一级评价要素“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下,设置两个二级指标:一个二级指标为“交通区位及交通状况”,其用各省级区域交通路网密度(省级区域交通路网密度=[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区域土地面积)的排名进行评价;另一个二级指标为“所属集群及区域在集群中的地位”,其用各省级区域所属城市群的竞争力及该省级区域在城市群中地位的排名进行评价。其中,第二个指标的评价结合使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中的“2022年城市群发展潜力指数”排名。

一级评价要素“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2。

表2-2 一级评价要素“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二、实物基础设施
(一)概念的理解
区域实物基础设施,也称为区域硬件基础设施,是为该区域提供实物服务的基础建设体或系统,包含使经济运作的设施,也包括为区域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该区域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某区域的实物基础设施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其中,对于传统基础设施情况的考察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公用事业设施状况
涉及电力、热力、水、燃气等供应的充分性和配置水平。
2.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包括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铁)、水路、管道、航空(机场)和港口等设施状况。
3.其他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配套设施
比如,农业基础设施可能涉及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道路设施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解释,“新基建”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表2-3)。
表2-3  “新基建”包含的三大方面内容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区域实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形成,会直接提升该区域的物质资本水平。在资本边际产品为正的情况下,区域实物基础设施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实物基础设施”下,设置四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其用各省级区域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平均排名(这里的省级区域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平均排名=[供水普及率的排名+燃气普及率的排名+污水处理率的排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的排名]/4)进行评价;第二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水平”,其用各省级区域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水平排名进行评价;第三个二级指标为“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其用各省级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指数排名进行评价;第四个二级指标为“区域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用《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报告(2022)》中的各省级区域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评价结果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实物基础设施”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4。
表2-4 一级评价要素“实物基础设施”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三、软性基础设施
(一)概念的理解
对某区域的软性(软件)基础设施的考察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大学等教育环境
包括基础教育水平和“985”/“211”/“双一流”大学拥有情况。
2.医疗环境
包括三甲医院、床位配置情况及相应的医疗水平。
3.人文环境与宜居性
人文环境涉及区域居民的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状况、生活价值观以及对金钱的态度等;而宜居性,则可能涉及住房条件、气温、绿化水平、空气质量、文娱环境等,也与当地的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相关。
4.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涉及法治环境、区域政府治理能力与政商关系状况以及商业团体的成熟程度等。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从生产函数“Y=A.f(K,L)”来看,软性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可以吸引区域内外部投资,增加实物资本存量;可以吸引优质劳动力资源与外来人口的流入,增加劳动供给和消费需求;可以提升区域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003年至2019年,世界银行连续17年发布营商环境报告⑤,研究显示,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李文娟(2023)以长三角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软性基础设施”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省级区域营商环境表现,具体用各省级区域营商环境表现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软性基础设施”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5。
表2-5 一级评价要素“软性基础设施”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四、金融发展

(一)概念的理解

对某区域金融发展状况的考察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业务的覆盖程度与发展水平。

2.融资的可获得性

包括信贷、股权/股票、债券等方面融资可获得性。

3.政府的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含政府引导基金、普惠金融、民营企业融资等多方面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以及控制债务负担、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与水平。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在控制债务风险的前提下,金融的相对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金融发展”下,设置三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对规模”,其用各省级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这里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口径)相对于区域自身名义GDP比值的排名进行评价;第二个二级指标为“区域社会融资的结构”,其用各省级区域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占比的排名进行评价;第三个二级指标为“区域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其用各省级区域实际GDP增速相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速比值的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金融发展”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6。

表2-6 一级评价要素“金融发展”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五、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
(一)概念的理解
对某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的考察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人口变化与结构特征
包括总人口的净变化、人口结构(生育率情况、老龄化程度)等。
2.劳动力资源状况
包括劳动人口现有规模与变化趋势,教育、培训的质量与包括劳动力技能水平在内的劳动力质量,以及劳动力成本⑦。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从生产函数“Y=A.f(K,L)”来看,区域劳动人口的增量会直接增加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而教育、培训以及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下,设置两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劳动力资源”,其用各省级区域劳动人口占比(劳动人口占比=劳动人口数/常住人口数)的排名进行评价;第二个二级指标为“区域近七年人口净流入的变化比率”,其用各省级区域人口净流入的变化比率的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7。
表2-7 一级评价要素“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状况”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六、产业发展
(一)概念的理解
某区域的产业发展可以从规模、结构和水平的角度来观察,其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产业总体情况
包括产业集聚、规模与产业结构情况。其中,既涉及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涉及民营经济在产业中的地位。
2.主导产业情况
包括主导产业竞争力、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的规模、结构与竞争实力。其中,也涉及民营经济在主导产业中的地位。
3.产业基础与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包括产业基础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双循环”能力、产业多元化水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等。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产业是经济增长的载体,产业规模大、主导产业结构合理、主导产业水平先进是区域经济实力的基础和增长潜力的保障。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产业发展”下,设置三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A股上市公司家数”,其用各省级区域A股上市公司家数的排名进行评价,以刻画该区域的微观主体(企业主体)竞争力;第二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大市值A股上市公司家数”,其用各省级区域300亿元以上市值A股上市公司家数的排名进行评价,以刻画该区域的龙头公司竞争力;第三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大中市值A股上市公司所属行业数”,用100亿元以上市值A股上市公司所属申万一级行业的数量的排名进行评价,以刻画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质量。
一级评价要素“产业发展”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8。
表2-8 一级评价要素“产业发展”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七、技术创新
(一)概念的理解
某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可能涉及如下方面:
1.高新技术发展情况
涉及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和人员数量,科创费用投入,专利、高技术产品数量与质量等。其中,包括科技创新的大规模产业化情况。
2.数字化转型情况涉及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等。其中,包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从定向分析角度来看,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在较高水平,促进区域经济良好发展。
一些定量实证研究也能得到类似结论,例如,周南南、林修宇(2021)基于我国2010年至2018年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各区域技术创新均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技术创新”下,设置两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创业创新上市公司家数占比”,其用各省级区域A股创业创新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家数相对于A股上市公司家数比值的排名进行评价;第二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创业创新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其用各省级区域A股创业创新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市值相对于A股上市公司市值比值的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技术创新”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9。
表2-9 一级评价要素“技术创新”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八、城镇化
(一)概念的理解
某区域的城镇化状况,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观察:
1.城市和乡村的总体情况
包括城镇化水平、乡村振兴现状以及共同富裕状况。
2.城市群、都市圈情况
包括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状况与水平。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能够明显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方面研究较多,比如,张优智、张珍珍(2021)基于2010年至2018年288个地级市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陈俊梁等(2022)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至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等五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分别为 0.16、0.15、0.15、0.10与0.31,贡献比率分别为18.8%、16.8%、16.8%、11.3%与36.3%。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城镇化”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城镇化水平”,用各省级区域城镇化率的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城镇化”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0。
表2-10 一级评价要素“城镇化”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九、区域绿色发展状况

(一)概念的理解

某区域的绿色发展状况可以通过绿色环保、低碳转型和盘活生态资源等方面来观察。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推进区域绿色环保、低碳转型,才能降低相关企业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转型风险指低碳经济政策、技术创新及消费者低碳偏好的变化对企业和资产价值带来的风险),使区域经济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推动盘活区域生态资源,可以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资本化,增强国有资产、资本实力;可以完善产业链布局,助力构建现代化体系;可以促进“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变,实现地方债务“控增量、化存量”目标。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绿色发展状况”下,设置一个二级指标,为“绿色发展状况”,其用各省级区域绿色发展状况的排名进行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绿色发展状况”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1。

表2-11 一级评价要素“绿色发展状况”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十、区域性政策

(一)概念的理解

某区域的政策可能主要涉及区域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站在省级区域的角度,区域政策按照影响力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层面规划的区域政策,这一般属于重大性政策;二是省级政府自身规划的战略性重大政策;三是省级政府自身规划的一般性政策。

(二)对区域经济发展为何重要?

设计良好的政策,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的区域政策可以发挥战略性支持作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或区域战略;有的区域政策可以发挥补偿性/援助性支持,支持区域薄弱发展环节;很多区域政策可以起到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此外,鼓励限制性与禁止性区域政策可以发挥促进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

(三)本课题中如何度量?

在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性政策”下,设置两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二级指标为“区域政策的力度”,其用省级区域相关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总体力度进行评价;第二个二级指标为“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其用省级区域相关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总体有效性进行评价。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性政策”是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素质评价等级的一个调整项。已在一级要素“金融发展”中考虑的因素,将不再重复评价。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性政策”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小结如下表2-12。

表2-12 一级评价要素“区域性政策”下的二级指标选取情况
资料来源:本课题组整理

脚注

资料来源:任泽平:2022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EB/OL]. https://finance.sina.cn/2023-01-02/detail-imxytwqq9065351.d.html

②数据援引自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参考网页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sjfb/tjxx/jstjnj/index.html。表2-4第二个指标采用《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

③参考资料信息:中国公路学会. 中国交通运输2021[EB/OL]. http://www.chts.cn/zk/QKK/zkcg/art/2022/art_c6845476832348369240ba7495d2f135.html

④参考资料信息: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报告(2022)》[EB/OL]. http://www.iii.tsinghua.edu.cn/info/1121/3247.htm

2020年8月27日,世行发表声明,确认营商环境报告发生数据违规行为。2021年9月16日,世行决定停止运营相关数据和营商报告。2022年2月4日发布新项目宜商环境评估体系说明。至此,运行了17年的营商环境,Doing Business(DB)项目已经结束,宜商环境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BEE)新项目宣告开始。这标志着世行对全球商业环境的评估进入新阶段。⑥资料来源:武汉大学.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数据库2023[EB/OL]. http://jszy.whu.edu.cn/zhang/zh_CN/zzcg/416874/content/5975.htm工会、劳动法规与政策等有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

⑧参考资料信息:邹一南,韩保江.新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指数研究[EB/OL]. http://views.ce.cn/view/ent/202210/19/t20221019_38182510.shtml?utm_source=UfqiNews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关于远东

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远东资信”)成立于1988年2月15日,是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作为中国评级行业的开创者和拓荒人,远东资信开辟了信用评级领域多个第一和多项创新业务,为中国评级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多次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文件起草工作。

远东资信资质完备,拥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等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机构认定的全部信用评级资质。


联系我们

电话:010-57277666

邮箱:ydzx@fecr.com.cn


















远东资信
中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公司,开辟了信用评级领域多个第一和多项创新业务,曾多次参与各类监管文件起草工作。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原则和“创新、专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用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