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文:胡十八娘
图:来自网络(侵删)
1426年,朱高煦被废为庶人后关押在西安门,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叔叔,却不想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在300斤重的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活活将朱高煦炙死在铜缸中,又将他的儿子们全部处死。
任何朝代的历史都免不了有一段残酷无情的故事。
自明太祖朱元璋让孙子朱允炆继位后,明朝的画风便逐渐偏离了正轨。
朱元璋在位时,大肆斩杀功臣宿将,胡惟庸一案更是牵连万人,他因此被人称为“朱屠夫”。
而他的儿子朱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下了“诛十族”的骇人听闻之举,将儒生方孝孺和景清等人株连十族,血流成河。
从这父子俩开启了嗜血和多疑后,明朝的子孙们也都一脉相承了下来。
对于皇帝来说,人不狠,位置不稳,对于臣子和百姓来说,日子就难过了。
1392年,朱元璋最心爱的太子朱标不幸病逝,年仅37岁。当时,皇位人选众多,但最合适的莫过于燕王朱棣。
不过,朱元璋左想右想都觉得如果要从儿子中再选一个出来,必然会导致兄弟阋墙的人伦惨剧,一旦开了儿子的口,那么其他儿子都会有了争一争,搏一搏的心思。
干脆,悲痛欲绝的朱元璋为了避免皇室争斗,直接立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为皇长孙。
这一决定,无疑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1398年,22岁的朱允炆刚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削藩。
这一招直接逼得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靖难之役。
三年后,朱棣在一片尸山血海中登上了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永乐时代。
或许朱棣从未想过,他留给小侄子的前车之鉴,竟会由自己的子孙重蹈覆辙。
朱高煦是个野蛮生长的皇子,他的反骨和父亲朱棣当年如出一辙。但他欠缺了一点智慧和运气,毕竟他的侄子朱瞻基可不是朱允炆那样的软柿子。
朱允炆削藩,敏锐的朱棣早就觉察到要对自己动手,于是去祭拜朱元璋的时候,他只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去了,自己则留守家中。
朱允炆直接就给这仨人扣下了。
要是一直扣着也就好了,朱棣也指望着仨人能活着回来,但是朱允炆耳根子软,又是非明辨缺乏一点阅历。
徐达的两个儿子在这里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个劝朱允炆斩草除根,一个劝朱允炆大发善心。
徐辉祖直言不讳地说:“我这三个外甥,决不能放回去,尤其是朱高煦,他勇猛剽悍而且无赖。他不但不忠于陛下,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他日一定会成为大患。”
徐辉祖看人果然够准,但朱允炆选择了大发善心。
朱高煦偷了徐辉祖的马连夜逃跑,追都追不上。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朱棣的军队疲惫不堪,急需要休息,战斗力大打折扣。幸亏朱高煦及时援兵,一举度过长江。
朱棣望着儿子的背影,感慨道:这小子跟老子当年一模一样!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
可是,正因为他太像朱棣,朱棣才不得不防他。
为了让朱高煦奋勇杀敌,朱棣对他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你努力吧,世子身体不好!”
世子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煦以为朱棣这是一句允诺,想着江山早晚是自己的,于是杀敌更加拼命。朱棣多次濒临危难,都是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
等到朱棣真的坐上皇帝宝座后,对于太子的人选又开始了左右摇摆。世子朱高炽的确身体不好,还是个胖子,的确不太可心。
但是他是长子,立储君可不是开玩笑的,一旦朱棣开了这个先河,后果不堪设想。
立朱高煦是群臣的一致意见,毕竟他在靖难中立了大功劳,又勇猛无敌,而且个人形象上也比朱高炽强。
朱棣决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这时明朝大才子解缙说了一句十分关键的话:“立世子,他仁厚。”
见朱棣不悦,解缙又补充了一句:“好圣孙。”
朱棣豁然开朗,的确,儿子虽然不可心,但是孙子朱瞻基不错。
这样既能保住祖宗的传统,又不至于让大明江山落入昏庸之辈手里。
1424年,64岁的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
可惜,这位身体不太好的皇帝仅在位一年便猝死,一心要皇位的朱高煦蠢蠢欲动,准备在侄子回京奔丧的路上设伏,然后自立为帝。
朱瞻基早已觉察到叔叔的图谋不轨,他一路乔装打扮,根本就没有出现在设伏的路上。
朱高煦刺杀失败。
朱瞻基心存仁厚,对朱高煦一直以礼相待,对这位叔叔提出的意见也几乎是有求必应。可是善举并没有软化朱高煦,反而让他认为皇帝懦弱无能。
1426年八月,朱高煦终于按捺不住,起兵造反。
不过,他的计划被人告发了。
朱瞻基顾念亲情,劝其投降,但朱高煦却死不悔改。
朱瞻基御驾亲征,没多久,朱高煦就投降了。群臣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
但是朱瞻基还是想放他一马,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朱高煦在大牢里待久了,竟变得疯疯癫癫。
这天,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亲自前往探望。未曾料到的是,朱高煦竟伸出脚绊倒了皇帝。
朱瞻基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中。
我想,朱高煦或许是一心求死,毕竟,对于他来说,死或许比苟且偷生更痛快。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