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文:胡十八娘
图:来自网络(侵删)
公元前32年,23岁王昭君嫁继子复株累,新婚夜,年轻的新郎早早躺下,王昭君却肩头耸动,小声啜泣迟迟不肯洞房。
据《西京杂记》载,王襄之妻临盆时,窗外百鸟齐鸣三日不散。后来生下一名女婴,接生婆看孩子右臂有天生的朱砂痣,形如展翅玄鸟,认为这是凤栖梧桐之兆。
这个女孩就是王昭君。
父母见孩子有这样的造化,也倾心培养。虽然出自寒门,却让女儿通晓《诗经》《楚辞》,尤擅琵琶,其技艺令长江画舫乐工自叹弗如。
竟宁元年,掖庭令张贺南巡选秀。按汉制,良家子年十三至二十需备选入宫。昭君本不在籍,然其"秭归明月"美名早已传至长安。昭君就这样被选入宫廷。
但是,画工毛延寿奉旨绘《后宫图鉴》,大家都拿钱相赠贿赂他,希望给自己画的美一点,然后得到皇帝的青睐,唯独昭君不愿意同流合污,而被毛延寿在画像中点染"丧夫落泪痣",导致她在后宫三年,无人问津。
后来,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为求汉廷支持,亲自到长安请求和亲。汉元帝想在宗室里找一个匹配的送去,但王族贵女谁也不愿意远嫁匈奴,都谎称生病不愿意出来见客,也不参选。
《汉书·匈奴传》记载,建昭三年正月,昭君于未央宫除夕宴请命和亲。帝初见其真容,方知画工欺君,然悔之晚矣。临行赐琵琶玉簪,亲送至灞桥,长安百姓夹道相送者绵延十里。
此刻她本该是帝王身侧的椒房贵眷。当掖庭令宣布"有愿和亲者出列"时,她望着案上积灰的《楚辞》,突然想起父亲王襄送别时那句"吾儿当为鸿鹄"。
关于昭君出塞的抉择,《后汉书》记载着两种说法:一说是自愿请缨,一说是汉元帝临时抓差。
但长安城百万双眼睛都见证了这个传奇——当昭君解下素色斗篷,着茜红曲裾深衣款款而出时,檐角的铜铃无风自鸣。呼韩邪单于手中酒盏坠地,汉元帝案前竹简散落,满殿烛火竟为之一暗。
后世诗人为此写下"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道尽这场改变历史的惊鸿一瞥。
踏上塞外之路的昭君带着三车竹简:一车农书,载着代田法图谱;一车医典,记着百草汤方;还有半车乐谱,裹着她亲手改良的曲项琵琶。
匈奴王庭初见这位"宁胡阏氏"时,贵族们窃笑汉家公主竟携农具而来。
但次年秋收,牧民们开始学着用"昭君犁"翻耕冻土。她将汉宫制香术改良为驱疫药囊,又教妇人用羊毛纺出比丝绸更保暖的"阏氏布",草原上传唱着"汉家明月照毡帐,阏氏巧手化春阳"。
与呼韩邪单于的三年婚姻,史书仅留下"生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八字。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冬,呼韩邪病逝于龙城,按匈奴收继婚制,23岁的昭君需改嫁其长子复株累。
据敦煌遗书《王昭君变文》记载,新婚当夜,她将汉元帝所赐玉簪抵在喉间,直到听见帐外汉使宣读"从胡俗"的诏书,才哭着接受了自己的命。
这场婚姻成就了汉匈贸易的黄金时代。
复株累单于为讨昭君欢心,允许汉商队在受降城免税交易。长安的漆器、草原的骏马、西域的琉璃在阴山脚下汇聚,形成了最早的"草原丝绸之路"。
昭君借机引进中原铸币技术,用匈奴铜矿铸造出带有汉字与狼图腾的"和亲钱",这种钱币在漠北流通了近百年。
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复株累单于暴毙,昭君依俗再嫁其弟搜谐若鞮。
此时的她已不再是被命运推搡的汉宫女子,而是手握三十部族教化之权的"草原国母"。
她主持修建的汉式学堂里,匈奴贵族子弟与汉人客商后代同席而座;她改良的胡笳十八拍融入中原五声音阶,成为游牧民族祭祀的必备乐曲。
当长安城为外戚专权焦头烂额时,这位历经三朝单于的汉家女子,正用琵琶调教着草原的黎明。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深冬,昭君在巡视马场时染疾。临终前,她要求面南而葬,墓穴中陪葬的不是金银玉器,而是那柄弦痕累累的琵琶与半箱农书。
如今呼和浩特的青冢四季常绿,考古学家在封土中发现大量碳化黍粒——这或许是她留给草原最后的馈赠。
唐人李商隐"明妃留影在青苔"的咏叹,宋人王安石"汉恩自浅胡自深"的争辩,都化作塞外长风掠过坟茔,见证着这位和亲公主用一生书写的和平史诗。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