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文:胡十八娘
图:来自网络(侵删)
1691年,容貌出众但身份卑微的宋氏,被选为了雍正的试婚格格,作为四阿哥府上的第一位女主人,成为了雍正的男女情事的启蒙导师,先后为雍正诞下两个女儿。但她至死只是嫔位,未曾晋升。
在清朝时期,当皇子们分府别居后,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长大成人。
这时,宫中会派遣一些宫女贴身伺候他们。这些宫女通常比皇子年长几岁,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导皇子男女之事。
据《内务府则例》记载,试婚格格需满足三项标准:年长皇子1-3岁、通晓文墨、家世清白。
康熙29年,宋氏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来到了皇四子胤禛的身边。
宋氏父亲虽任正六品内务府主事,实为皇室家奴。这种出身注定她最高只能获得侍妾身份,即便后来雍正继位,其封号也受限"内务府三旗女子不得为妃"的祖训(见《清会典事例》)。
与宋氏一同前来的,还有后来的齐妃。
那时的胤禛尚未成婚,他对比自己大一岁的宋氏颇为看重。
14岁的胤禛与15岁宋氏圆房。
不同于后来批量进府的侍妾,宋氏在皇子府初期承担着特殊职责:既要记录皇子身体状况呈报内务府,又要教导宫女规矩。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邸杂录》记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胤禛感染风寒期间,宋氏曾代笔处理府中账目,字迹工整堪比翰林。
尽管胤禛宠爱她,宋氏也精明能干,但低微的出身像是一道挣不脱的枷锁,让她在胤禛府中的地位始终无法提升。能做个侍妾,对她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宋氏17岁为胤禛生下了长女。胤禛对这个女儿非常喜欢,宋氏更是将她视作至宝。可好景不长,这个女儿不久后就夭折了。
宋氏伤心欲绝,胤禛也十分痛惜。
不过侍妾齐氏为胤禛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后,他就渐渐忘记了失女之痛,甚至也连带着把宋氏给忘了。
之后,胤禛娶了福晋,府中的美人更是络绎不绝。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嫡长子弘晖出生,宋氏彻底边缘化。清宫档案显示,此后十年间她仅被翻牌7次。
直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28岁的宋氏意外再度有孕,却在分娩后遭遇更大打击——次女出生月余即夭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脉案显示,此次产后宋氏患上了严重郁症,太医多次开出安神汤。
宋氏就像府中角落里的一块被废弃的砖石,她已经29岁了。对于古代女子来说,这个年纪已经算是年老色衰。
再加上连续失去两个女儿,胤禛也有了心理阴影,连带着对宋氏也越来越不喜欢了。
最重要的是,宋氏的出身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帮助。
在遇到后来的年妃后,连府里的福晋都被夺了宠爱,何况宋氏这个出身低微又接连失去女儿的试婚格格呢?
宋氏开始心灰意冷,从此枯守孤灯,再也没有为胤禛生育过子女。
1723年。苦心经营多年的胤禛终于登基为帝,成为了雍正皇帝。他的一众妻妾也都成了后宫的妃嫔。
册封后妃时,45岁的宋氏获封懋嫔。这个看似体面的封号背后另有故事:按《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嫔位应有6名宫女配置,但懋嫔宫中实际仅有4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她同期入府的侧福晋李氏已封齐妃,后来者年氏更是跃居贵妃。
在后宫无依无靠的宋氏因为过度忧思而不断生病。雍正八年(1730年)懋嫔病逝,其梓宫停放田村殡宫长达7年,直至乾隆二年(1737年)才以嫔礼入葬泰陵妃园。
值得玩味的是,清宫《用度档》记载,其丧葬费用比照嫔级拨付,但实际支出仅为规定数额的六成。
懋嫔的遭遇折射出清代包衣女子的集体困境。
据学者统计,康雍乾三朝共有37位试婚格格,仅5人获得嫔位,且全部无子嗣。她们就像宫廷系统的"教具",完成启蒙使命后便被束之高阁。
雍正曾对心腹大臣田文镜坦言:"内府女子,终非良配。"(《朱批谕旨》雍正五年三月批)这句批语,恰为宋氏一生写下残酷注脚。
如今在清西陵博物馆,懋嫔的金棺仍保持着入葬时的模样——没有谥宝、谥册,棺椁规格比同园嫔妃小三分之一。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