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WINTER
文:胡十八娘
图:来自网络(侵删)
1932年,齐白石已经68岁,朋友特意给他送来一个18岁的婢女。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婢女就哀求说:“老爷,您放我走吧,我受不了了………”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在于齐白石那位不断为他添丁进口的侧室胡宝珠。
对于艺术家来说,年轻的女孩像是他们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是跃然纸上的生动色彩。风流,似乎早已成为了大多数艺术家的代名词。
齐白石生于贫寒之家,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对这段过往充满了感慨。
他说,穷苦人家即便再生孩子,也难以改变命运。他家祖辈三代都是农民,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艰难度日。
齐白石出生后,自然也难逃种地的命运。
他的祖父是个性格刚强的人,对当时兵匪横行、社会动荡的现状极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发发牢骚。
而齐白石的父亲则是个性格懦弱的人,在老北京人口中是个“窝囊废”(出自齐白石自述,笔者并无侮辱之意)。
齐母19岁便嫁到了齐家,由于娘家贫穷,没有陪嫁什么嫁妆,她担心自己被人看轻,齐白石的祖母安慰她说:“好女不穿嫁时衣,想要日子过得好,哪里需要靠娘家,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齐母深受感动,勤勤恳恳地为这个家起早贪黑地干活。经过几年的勤俭持家,家里竟然也有了余粮。而且,齐母也很能生育。
齐白石的祖父只有齐白石的父亲这一个儿子,所以齐母的多子让老两口喜出望外。
齐白石说,越是穷苦人家越早娶媳妇,反而是富庶之家没这些规矩。有些养活不起闺女的人家,就会早早地把闺女嫁出去,帮着养儿子的家庭干活、操持家务,这就是所谓的“童养媳”。
齐白石12娶妻,发妻陈春君那时也不过13岁。
陈春君和婆婆一样能干,一边照顾家里,一边还要帮婆婆带孩子。
齐白石17岁时生了一场大病,而那时母亲正怀着第五个孩子,家里的一切全靠陈春君操持。
她时常一个人偷偷抹眼泪,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齐白石19岁正式和陈春君圆了房,标志着他的成人和独立。
起初他跟人学木工,但祖父母觉得爬上爬下有些危险,而齐白石又听人说聪明人应该做精细的手艺而不是粗活。
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学一门精细的手艺,认为自己并不比旁人差。
后来,他又拜了一位师傅学雕花。
齐白石的手艺非常巧妙,深得师傅的喜爱。他的师傅还给他起了个名字“白石山人”,但大家习惯抹去后两个字,直接称呼他为齐白石。
那时候打零工也是时有时无,工钱不多,而且活计也不稳定。家里一贫如洗,妻子陈春君常常饿得只能用井水来充饥。
邻里就劝春君:“以你的本事去哪找不着个有钱人嫁,何必跟着齐白石受苦。”但春君却不为所动,反唇相讥道:“我命该如此,轮不到你来为我妄想。”
齐白石对春君的不离不弃很感恩。
齐白石五十七岁决定离家去北京定居。妻子不忍心抛下家乡,也想着万一丈夫打拼未果,至少还有个退路,便决定留守给他做后盾。
她又不放心齐白石,便劝丈夫纳一个侧室来照顾他。18岁的胡宝珠就这样嫁了进来,为他生儿育女。
胡宝珠为齐白石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可见其受宠程度。
齐白石68岁的时候,王瓒绪登门拜访,想求一副画,并送来了一位川籍的18生于婢女。
这位婢女没有名分,胡宝珠便以当家主母的身份对她呼来喝去。
不到半年的光景,那位婢女便忍受不了这样的羞辱,恳求齐白石放她离开。
齐白石虽然心痛不已,但还是放她离去了。临别时,他还赠了一副《鹦鹉图》并题诗一首:“湘上青山好景光,能言鹦鹉莫思乡。太平桥外槐花下,亲手开笼欲断肠。”
亲自放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身边,一句“欲断肠”足以可见齐白石当时的离别之情。
不久后,正房陈春君去世,胡宝珠被齐白石扶正。
由于生育过多,胡宝珠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42岁因生育第八胎病故,齐白石悲痛欲绝。
1944年,齐白石见时局动荡不安,便在画作上题诗讽刺,并对那些劝他明哲保身的人说:“愿意拼尽一条老命。”
好友见齐白石晚年孤单,担心他的身体,便推荐了夏文珠到他身边服侍。但夏文珠也只陪了他七年。
即便到了90岁的高龄,齐白石对情感依然热衷。
之后,好友又给他介绍了一位40多岁的女人,但他却嫌弃岁数太大,反而看中了一位22岁的少女。
可惜,齐白石在93岁寿终正寝,终究没能娶成。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