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幼儿园孩子们由于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因此,了解冬季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和方法对于保障孩子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01
支原体肺炎
主要症状
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为2-3周,可出现乏力、咽痛、头痛、阵发刺激性呛咳、发热、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重症肺炎。还有可能引起其他的肺外疾病,比如心肌炎、心包炎、脑膜炎等。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直接接触病人或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衣物等)未经过彻底清洗和消毒,他人接触后也可能受到感染。
特点
感染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等。咳嗽可能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有时可能出现少量脓痰或痰中带血。
02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病程一般为2-3天,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恢复后无后遗症表现。传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主要症状
感染病毒后会出现感染性腹泻、急性肠胃炎的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症状也可有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每日腹泻多达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在感染人群中儿童患者多出现呕吐症状,成人患者则腹泻较多。
传播途径
通过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传播。
特点
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易在密闭环境中爆发。
0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的物品接触发生传播。
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传播。
特点
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04
疱疹性咽峡炎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较急性具有传染性的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感染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主要症状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口腔粘膜出现少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咽峡、舌部等。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特点
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10天。孩子咽部很痛,不愿意进食,口水特别多!
05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幼儿园、中小学等集体机构易发生聚集疫情。
主要症状
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4—16天,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发热、瘙痒。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特点
多见于儿童,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病种类繁多,但是我们只要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