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于兆信,男,1953年生人,潍坊市潍城人,寒亭区教育局退休干部。热爱文学,在省级报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2025年被齐鲁文学社聘为签约作家。退休后更加喜欢读书看报,编写短文,浅谈体会等,受到周边文友们的好评。近期小作有《老家的碾和礳》《仨老汉》等,其中《老家的碾和石礳》被齐鲁晚报采用。
久违了“地瓜干”
前天,在农贸集市上,我瞥见一位老姐姐的青菜摊一侧,用编织袋盛装着数量不多的地瓜干。我急忙过去蹲在摊位前,顺手拿起一片地瓜干,端祥许久,它,瓜片不大,厚薄适中,干度通透,凉晒干净,瓜片中间有一条缝纹,看来它是在铁丝上挂晒的。我没问许多,称了五元钱的,起身站立,心情沉甸甸的。我提着它走在回家的路上。
地瓜干,久违了,看着它,悲喜交加,想起它,又把我带进“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年代。
红薯,俗称地瓜,将地瓜切片晒干后,称为地瓜干。在六七十年代,它是我们潍坊北部平原上,老百姓生活的主打粮。因为它易栽、成本低、产量高。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是不会轻易忘掉它的。每年的八九月份,是收获地瓜干的季节。人民公社时的大集体,一般由生产队的小队长,带领着一大帮社员干农活,每逢到了日落西山时,队长慢悠悠走来,一句话“散坡(指结束农活)后,南坡分的地瓜,二组的社员,已经都给分好了”。社员们立码放下手中活,“呼啦”一声全涌到南坡地瓜地里。夜幕将临,切地瓜干的帷幕一下拉开。首先找准自己的地瓜堆,并把周边散落的地瓜,集中在一个大堆上,将地瓜摘芭去泥,大小分开,然后用粪耙,把地瓜堆周边的地面搂平,再从家中拿来擦床、轮刀(切地瓜干的专用工具)。一家人忙的不可开交。当时,我家正是人强马壮的时侯,七口人四个整劳力,十多岁的我,也能帮上忙,全家人应对这活,还是游刃有余的。那些孩子多、一头沉的户(指农户中一人在外工作),想要把这活干快干好,还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那漆黑的夜晚,孩子哭老婆叫的吵闹声不绝于耳。晚上每户不管时间早晚,必须将分得的地瓜切成片,堆放一起,盖上地瓜蔓,以防霜冻。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人们将自家切好的地瓜片,逐片摆开进行摊晒。一般风刮、太阳晒,需要四至五天的时间,地瓜片才能晒干。如遇阴雨天或连阴天,这是农户最头痛的心事。地瓜片如果没有好的防雨措施,一旦遭到雨淋,发粘、长菌、变黑,最后烂掉。这是咱农户苦不堪言的事。如果遇到顺风顺水的好年景,窖里储着新鲜的地瓜,囤里盛着焦干的地瓜干,心中有粮,全家不慌,这是咱庄户人家,一年来,求之不得的高兴事。
用地瓜干面做成的系列面食,少吃则甜,多吃添烦,填饱肚子,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那个时期,我正是上中学阶段。每周回家一次,母亲为我改善生活,做饭时,在地瓜干面里,掺上两把玉米面,蒸上几个混合面的窝窝头,其它均一色的紫黑色地瓜干面窝窝头。地瓜干这种食品,说来也奇怪,它通过一定作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经过碾压成粉后呈白色,加热后变成紫黑色,热时发软且粘手,凉时发硬啃不动。上高中时在校食宿,从家中带着地瓜干面,自己动手和面做窝窝头。在做的过程中,唯恐让别人误领,都在窝窝头顶端,捏上一个记号。中午伙房师傅十一点半,将盛饭的蒸屉盖打开后,紫黑色的地瓜面窝窝头,尽显其中。同学们围着蒸屉,抻头探脑 聚精会神,各自寻找自己窝窝头上的记号,担心晚了就找不到了。当自己认准记号后,举起手,用三个指头迅速捏起,刚出锅的窝窝头,又热又滑,在窝窝头皮上,粘住三个指头肚,烫得狠,立即张开嘴,将粘在三个指头肚上的热皮,分别在牙上刮掉。泪,霎时溢出眼角,疼痛难忍。这窝窝头长期食用,因无过多营养,不同程度地引发肠胃疾病。我家离学校十多里地,在上学路上,尤其进入初冬,天气一冷,刮着东北风,由于胃里分泌的胃酸过多,一旦嗳气,大口吐出酸水,有时酸水还从鼻孔中溢出,烧心难受。形成的症状:腿软,眼冒金星,浑身无力,脚趾痛得都曲卷着,胃像刀刮一样痛苦不已。自我上中专学校以后,饮食有规律,关键是吃小麦面粉,一点点粗粮还是玉米面。地瓜干面不见了,我的胃病,也彻底得到根除。
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后不久,一个周末回老家,正逢我大伯家修缮房子,我去帮工。到中午吃饭时,我看到歺桌上,用盘盛着全是小麦面粉烙成的白饼。回家后我高兴地向母亲诉说,母亲微笑着,当即掀开锅盖,一锅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呈现在我眼前,我连声说:“这就好,这就好!我可放心了,要不然我在单位吃白馒头,你们在家吃地瓜干面窝窝头,我肚里的馒头,能消化吗?”母亲咯咯笑出了声:“农村种地办法变了,小麦是咱承包责任田里种的,咱们吃的都一样——大白饽饽”。我高兴地一跺脚,右拳落在左掌心上:“好,吃紫黑窝窝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一次家宴会上,我年迈的老父亲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他说:“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啊,消灭了战乱,百姓们过上了安稳日子,解放初期,我们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吃着地瓜干,咱挺过来了,喝着玉米面,咱熬过来了,现在的大白饽饽,加上这一桌丰盛的菜肴,还有这壶中的美酒,咱过的是神仙日子啊”。这位农村老党员,对党领导的信任度、对生活的满足感,浓浓地弥漫着三间茅草小屋。
是啊,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前无古人的。我也热切祈盼: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工作,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攀高!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4.如入选当期纸刊,作品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投稿邮箱:1:ludongwenxue@126.com 2:xibuzuoja@126.com(仅限复制)
山东齐鲁文学社
首席顾问:莫言
总编:罗永良
主编:曾小霞
副主编:樊建华 程桂彬 付爱玲
执行主编:陈骄
执行副主编:方小琴
编辑部主任:王建军
一级编辑:曹秋芳
责任编辑:金小仪 苏岚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不慕名家|只推佳作
《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欢迎您的参与。
订阅及交流微信:yanlan1619
【百度百科:齐鲁文学】
当代主流诗歌、散文及小说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