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钧:只有认真思考过死亡,才能接近生命的意义

文摘   2024-11-22 16:49   陕西  


文 | 马文胜
摄影 | 赵若琦

2024年11月21日,新东方大愚书店特邀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程哲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钧做客大愚讲堂。

梁钧教授以“爱情、知识与悲悯:我们应当怎样过好这一生”为题,为我们开启了一场人生意义的探索之旅。




“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的人生是否经过深入地省察?我们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审视爱情、知识与悲悯三个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层面,当我们完全沉静澄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现一个与曾经不一样的自己,或许会发现生活的真相!”一开始,西安交通大学梁钧教授就发出一连串的诘问。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如寄,苏东坡一千多年前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过客。从生到死,只是个过程,况且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苦难,精神的痛楚。

▲梁钧教授

“人生没有意义,当我们去追问人生的时候,向死而生,发现人生其实没有意义,那么人生没有意义,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不负责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不是可以放弃梦想,放弃坚守,放弃追求,我也是经历过很多年的这种思考,甚至是痛苦的反省。”研究哲学的梁钧教授说出了自己曾经的秘密。

但是面对充满了艰辛和痛苦的人生,我们只有向上的姿态,才不会进入虚无昏聩。痛并快乐着,虽然生活给了我苦痛折磨,但是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的意义不是上帝给的,不是其他任何主体给的,而是自己赋予的。

▲现场观众


01
无处安放的爱情,爱情如何落地?

关于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永恒的话题,是上帝赋予人们活着意义,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不遗余力地追它而去,没有爱情不知道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柏拉图式的爱情总是令人神往,让人赞叹,是抛弃物质的条件下,纯粹的情感,罗素说,“我寻求爱情,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于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当中的其他一切。”

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相遇的回声,有着无穷的力量,给人的是心灵的震颤。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和林黛玉,古今中西多少文学名著都咏颂了经典的爱情故事,让人刻骨铭心。但是现代社会的繁华,物质和时空的互换,真正的爱情被利益所携裹,成为人之间综合利益的权衡,受到现实生活婚姻、家庭、门第种种制约,使纯洁的爱情变成了奢侈品。



现代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和00后,选择不结婚、不生育,甚至对爱情失去了信心,认为“三观”是否趋同不重要,在爱与性之间,没有真的爱情,只保留性就可以了,因为这是生物的本能。

面对理想与现实,爱情与物质,爱情怎么落地?青年女学子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其实在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爱情向来不是纯粹的,怎么驾驭自己的爱情,持有怎么样的爱情观,必须站在社会学和社会人的角度去出发。经济使人们对爱情产生掌控力,你持有什么样的爱情,必须和你能力相匹配,这样的爱情才是真实的,幸福的。否则爱不达反生恨,爱情可能不再保鲜。



02
知识乎智慧乎,为什么还是过不好生活?

关于知识。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一个人懂得越多,他越会觉得自己没有知识。

罗素讲知识对人生很重要,因为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广度。

在人生的体验中,除了感官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体验,也就是有丰富体验感的人生,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否则人生就会出现精神荒芜,信念危机,失去内核。

▲罗素

古往今来的圣贤,早已经帮我们发现和总结了宇宙中间的各种奥秘,昭示出他们的引领人类的先进思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苏格拉底,这些人类的精神领袖,还有各个行业的创世人物,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先知,来丰富自己的心灵。

追求更多的知识,我们才会拥有更丰富、更美妙的人生体验。

▲现场观众互动提问

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我们能随之产生江山如画的诗意,欣赏美妙的中国画,我们能感受到深邃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深度,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我们才能似乎与作者的命运和灵魂相偎依。这种深度的人生体验感,来自于知识的渊博与关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做积累,世界上那么美的东西,你无法感受到它惊心动魄的美感。

但是拥有了知识,就会有智慧吗?知识是一个学习范畴,而智慧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着新的思想和创造。知识要变成智慧,需要人生的实践、转化和思考,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思想这也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思考也是人类不断前进的阶梯。

▲现场观众互动提问

年轻人经常会说,虽然我学了知识有了智慧,但我依然觉得我在黑暗当中左冲右突,苦苦挣扎,为什么我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知识不但要转变成智慧,这种智慧还应该跟你的行动连接起来。圣人的王阳明,提到的“知行合一”,我们发现有很多看来知识渊博的人,却没有在人生的实践当中创造出一番大事业,原因就在这里,这个“知行合一”你做到了么?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日拱一卒,精进不已,更需要修心修身、澄怀观化,格物致知。



03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可能把我引上云霄,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城市,痛苦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罗素说的第三个维度就是人类应具有的悲悯情怀。就是一个人人生中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我们古代就有“民胞物与”的思想,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正如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说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在短暂的生命的过程中,为苍生,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才是生命最终的价值所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为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付出自己毕生精力及生命的志士不胜枚举。

▲现场观众互动

我们该怎样度过一个高质量的人生,向他们一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做一个高尚的人。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本文作者


马文胜:文艺评论家,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美协书协会员,西安市美协评论部主任。在全国各类媒体发表评论100多万字。2022年荣获“西安市百名优秀青年文艺人才”称号。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百年之后的时光回响:当鲁迅与长安再聚“大愚书店”!

刘学智:礼法是圣人创制的,那谁来教育圣人呢?

撑起“学界半边天”!《白鹿原》“朱先生”曾任总教习的关中书院究竟啥来头?

唐玄宗吃过席,李商隐遛过弯,中国最早的“公园”缘何在曲江?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