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胜:写意精神丢失,中国画特色越发淡薄,让人担忧!

文摘   2025-02-07 16:07   陕西  



文 | 马文胜

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艺术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中国古老的文学、绘画、书法、雕塑、戏剧等艺术,都体现着显著的写意精神,并且成为民族艺术的典型特征。远古时期陶盆纹样,据自然物像会意创造汉字,先秦诗歌散文,嘉峪关魏晋画像砖,大气简约的汉茂陵石雕,唐诗宋词,民间青花纹等都具有很强的写意性,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中国写意精神之脉。

拿中国画来说,中国画讲“意在笔先”、“得意忘形”、“意境”等,文人画更是写意性的典范。从“意足不求颜色似”,宗炳《画山水序》曰“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中国画如九方皋相马,不为骊黄牝牡等刻意的形式束缚,是把物象精神通过文化诠释出来;而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绘画雕塑等多是直观表现,东方审美和西方艺术的区别就在于写意精神。

▲《山林之间》 作者:赵望云

写意精神含蓄、简洁、典雅、空灵,代表了一种情感与自然交融的意境,饱含着艺术家情感张力与精神意蕴的内质,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最重要的审美品格。


01


写意精神是民族气派的灵魂,塑造民族气派是时代需求

(一)写意性衍射了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基础

中国画是传统艺术写意性最典型的代表,其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以儒释道精神为核心。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国画的这种特性衍射、涵盖了民族传统艺术写意精神的基础。

“写意”理念从魏晋文人书法中产生,源于中国书法线条表达性情的独特的精神性。唐王维开文人画先河后,“写意”更为文人画旨归,宋苏轼倡导诗、书、画结合,后经元代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四大家,明清徐渭、陈淳、沈周、八大山人、石涛等人不断发展,写意性不断深入,成为中国画的精神特征。

一幅中国画的艺术水准取决于画作蕴含的“意”,它超越了中国画外在形式。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释家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精神内涵的基调:如道家“天人合一”“致虚极,守静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儒家“仁义”“忠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释家“空、净、悟”的禅宗思想,都赋予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

中国画从毛笔的书写演变而来的笔墨语言,是写意精神成为民族审美品格的立命所在,其观照现实的方式不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通过笔墨表达画家的思想与精神品格。

写意精神不刻意事物的外在形式,而重在事物内涵刻画,以及作者心性、修养和人文情怀等艺术品质和审美方法的表现。由于艺术的互通性,写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传统,成为民族气派的强烈表现,以及民族艺术的精神基础。


(二)写意精神是民族气派的灵魂,是民族气派塑造的核心任务

“写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特质,其深刻而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内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整体形象,即“民族气派”;而艺术之于一个民族,其终极意义在于“意”的根性,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脱离民族的人文背景和文化根基,故此写意精神是民族气派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否强烈、突出地表现着本民族的精神特点。“民族气派”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对它的塑造本质上就是通过艺术形象体现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特色,强化民族理念,拓展民族审美传统,展示民族形象。“民族气派塑造”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而“写意精神”是民族气派塑造的核心。

(三)民族气派随时代衍生新意,以满足民族文化普惠人民和人类的需要

中华民族气派具有正大、雄健、浑厚的阳刚气象,同时兼具包容、虚静的阴柔品格,以及冲淡洒脱的禅境,既有纵贯古今、吐故纳新的胸怀,又具横融中外、激浊扬清的气度,绵延千年而不衰。但随着时代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民族气派的“意”增添了新的内涵,比如说“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中国梦”主题等,这是对儒释道精神一脉相承的延伸。

塑造民族气派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和艺术理念予以当代化,使这种精神在新的语境下发扬光大。它牵涉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与借鉴,民族审美传统与时代发展等问题。

当代艺术家应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共融中,认清本民族传统中属于人类整体的、精神性的东西,有效地继承、发展它,用作品深刻体现人类共通的、深邃的东西,体现当代最具新意的民族气派,这是民族文化普惠人民和人类的需要。

▲《虾》作者:齐白石


02

当代美术塑造民族气派的现状及成因

当代中国画创作的现状是,作品写意性不强,优秀的写意作品缺乏,民族精神、形象、风格等民族气派的塑造也就成了空谈。在近年一些国家展览中,制作的、繁密紧抠的中国画占了大部分,小写意的作品少见,大写意的难觅芳踪,优秀的写意中国画更是凤毛麟角。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丢失了,中国画特色越来越淡薄,这不能不让人担忧。象征民族气派的中国画现状尚且如此,那么企望油画、水彩、水粉重提写意精神、表现民族气派,那就更难了。

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

一是,西方绘画理念给中国画带来新风也带来影响,学习西方是为了借鉴,不是要变成西方。部分人对素描等写实的借鉴矫枉过正,东施效颦,学得了别人的,丢掉了自己的传统,迷失了自我。

二是,中国画要有写意精神,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但是现在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古典诗词、文学等传统文化的画家不多。

三是,中国画写意精神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力做支撑,具备用线条表达性情的能力,这需要对“平、留、圆、变、重”笔法及各种墨法,经长期练习达到精熟的程度,但是现在会画画不会书法的画家多矣。

四是,中国画写意精神对画家有很高的人格修养要求,要求画家淡泊名利,能在寂寞中修炼身心,达到较高的道德修养,这些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历练,这对于急于成功的现代画家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变工队》作者:石鲁


03

写意精神与塑造民族气派的误区

综上所述,塑造民族气派的衡量标准显而易见,即以儒释道精神为主线,符合“二为”方针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是积极的,具有正大气象的,反映民族审美特色的。依据这个标准,当代中国画在民族气派塑造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提出警示和分析:

误区一:工笔就是写实,写意就是粗笔草草

写意不是形式和技巧,而是一种精神。好的工笔画也洋溢着写意精神。写意与技巧有关,但更需修养。唐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名作,洗练洒脱,举重若轻,全然不是细抠密描所能涵盖的;而粗笔草草也不一定有“意”。难点在一个“写”字,要有“写”的意趣、风度,表面上谈的是“技”,然而这物质手段产生了形而上的意境、气息等精神属性。将写意看作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炫技,写意的空间会变得更广阔。

误区二:一味摹古,就是塑造民族气派

民族气派来自古人创造的优良传统,但是民族气派还需要对古人的东西进行甄别和扬弃,还要适应时代、体现时代精神,进行再创造。比如中国画反映的道家思想,追寻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但是有的作品走向了消极的一面,透漏出颓废情绪,或者没落思想,失掉文人的社会担当,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应该注意舍弃。我们生活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文艺工作者不能躲在阁楼里独善其身,必须有担当和使命,如果只停留在古人“老树昏鸦”、“无关风月”的世界里,那塑造的也不是民族气派。

误区三:表现民族题材的作品,就一定是民族气派

对潮流和热点盲目跟风,以低俗的,甚至带有负面效应的事物为题材的作品,比如为娱乐圈流行的女明星制作雕塑;或者是照搬相片,堆积素材,不加提炼和构思,作品没立意没思想,如同行画一般的作品;或者是虽是民族题材,而画家不注意自身修养,作品流露出浮躁气、矫饰气、媚俗气、小家子气;或者以民族粗俗的、愚昧的、丑陋的阴暗面作为噱头的。如此种种,与儒释道精神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相去甚远,不符合正大气象特征的,这都不是民族气派的塑造。


误区四:用中国笔墨、宣纸等创作的作品,一定是民族气派

如曾惹人眼球的实验水墨、新水墨,进行单纯的水墨游戏,只求制作效果;还有脱离写意精神“匠气”很浓的作品,就不能代表民族气派;或是一些表演,所谓的行为艺术,在偌大的宣纸上边吼边写的“吼书”,用针管在宣纸上的“射墨”游戏,只能是哗众取宠的江湖行为,没有思想性,没有写意精神,当然不属于民族气派。

误区五:画西方题材,就一定不是民族气派

对于中国美术家创作的西方题材的作品,比如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只要体现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或者是用民族的目光、民族的审美来创作的,或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天下苍生,保护生态资源,倡导和平等人类共性的精神理念,那当然是民族气派的表现。因为作品反映了尊重生命、世界大同的人文精神,符合“文明、和谐、平等”等价值观。如“一带一路”美术工程,突显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审美,当然属于民族气派。

误区六:以西画技法或其它形式表现的作品,就一定不是民族气派

对于用油画、素描、水彩、水粉等艺术形式和技法完成的作品,不是看工具和技法这些次要的东西,而要看体现的精神。如罗中立油画《父亲》,画面以黄土地为背景,用浓厚的油彩、精微的笔触塑造了一位感情真挚的农民形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美和高尚美。这是扎根于本民族文化领域,汲取西画技法,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油画作品,这样的美术作品无疑属于民族气派之列。

▲《父亲》作者:罗中立


04
塑造民族气派应注意的问题

当代美术家在塑造民族气派时,除了要规避以上误区,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美术家应站在不仅本民族,而是中国文化协同世界的高度来审视创作,以国际视野和民族的艺术表达,关注人类命运,沟通人类共同的、深邃的感情,推动中国文化普惠世界。

(二)美术家要加强民族艺术与当代世界文化的对话。用画笔讲述中国故事、体现民族特色时,要转换艺术语言和视角,让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容易看得懂、记得住、受感动,增强共鸣和互动,探索能够吸引世界目光的中华民族艺术的语言风格。

(三)美术家要继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美学学习,增强文化底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这是坚守民族“写意精神”的必由之路。

(四)塑造民族气派要注意融入时代精神。美术家在借鉴西方美术理论和技法同时,要在作品中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创新出具有民族气派、影响世界的时代艺术精品。

写意精神是民族艺术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彰显民族气派的灵魂所在。当代美术应该以民族的审美方法和审美理念,重振写意精神,结合党的文艺方针,赋予它时代的新意,以写意精神引领当代美术焕发青春、勃发生机,积极塑造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推动中国文化普惠世界。

原标题:《写意精神与民族气派塑造——以当代美术为例》
作者简介:马文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马文胜、全景视觉平台;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贺新春,游万象:桂维民诗词三首

桂维民:年年祈福,心梦同归

除了瓷器,征服欧洲人的“神秘商品”,竟还有中国的竹子?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