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终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2024·终南文化论坛在西安翻译学院举行

文摘   2024-12-01 22:06   陕西  

11月30日,2024·终南文化论坛在西安翻译学院举行。与会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地位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聚焦“神秀终南,华夏根脉:终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深入探讨终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时代价值。


西安翻译学院董事长丁晶,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高红霞,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致辞。西安翻译学院校长崔智林主持开幕式。

▲西安翻译学院董事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丁晶

丁晶表示,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秦岭时这样描述秦岭的意义:“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她介绍,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先生倡导“终南四为”,即为文化立心,为学术立极,为教育创新道,为未来开风气。西安翻译学院成立陕西终南学社以来,在终南文化研究方面躬身潜学,构建了终南文化馆和终南文献馆,举办“终南大讲堂”,编辑《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出版“终南文库”,并撰写了20余部终南文化论著。希望借助此次论坛,携手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终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开拓学术视野,革新研究理念,增强文化自信,催生出终南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红霞

高红霞提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保护的重要讲话,号召我们不仅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守护者,更要成为秦岭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本次论坛正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其汇聚各方智慧,深化对终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推动终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利用此平台,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她表示,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陕西终南学社集聚了一批资深权威专家,设立了一批专项研究课题,形成了一批独特的研究成果,不断挖掘整理研究并进一步弘扬终南文化,从描述向著述转变,从发现历史到书写历史转变,从地域学术向国家学术转变,做出了显著成绩,希望其继续能够为陕西乃至国家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高宝荣

高宝荣在致辞中表示,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和见证终南历史文化理论宣传与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转化,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理论宣传是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转化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超越传统研究,创新传播方式,通过跨学科整合和现代科技,推动终南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并努力提升终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也为全球文化的多元共融与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肖云儒

秦岭是中华文化的“版本馆”,是中华民族的“四库全书”,是中国的“水库”“物库”“文库”“史库”,中国历史上半部的长卷在秦岭脚下徐徐展开。基于对秦岭和阿尔卑斯山的比较研究,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陕西省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肖云儒提出,秦岭和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阿尔卑斯山和罗马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秦岭和阿尔卑斯山在生态地理、文化地理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秦岭和阿尔卑斯山奠基了中欧两地的生存基础、生态基础和文化基础。肖云儒提出,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秦岭文化传承,要找寻新阶段的新范畴,找寻“第三范畴”,找寻创新路径,推进“两山”“两城”文化比较研究。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主持开幕式


▲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文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浩担任第一场主旨发言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哲学动态》编辑部主任陈霞

成书于东汉中晚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蕴含着以“人无病,即天无病也”的丰富而深刻的“共生”思想,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地财富观,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伦理构建中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陈霞提出,《太平经》关于“人为万物之师长”、“其王”、其“司命神”等角色认定,把人抬高到掌管万物命运之“神”的地位,旨在敦促人类行使爱护其他物种的神圣使命,让人类协助天地生养万物、成全万物,运用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力量,拓宽道德关怀的视野,约束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蔡林波

目前学界对“观”“道观”名称的定制问题,可谓众说纷纭,难以确定。然而,诸论家皆尚未仔细辨析历代馆、观作为道教庙宇名称的实质区别,而是多以“观”“道观”泛称唐及其以前的道教坛宇。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蔡林波提出,“观”的本来涵义包括作为内府藏室的建筑、道家史官精神的载体、道教授受天书的圣所,“楼观”在北朝时或为楼观山道教祠宇的泛称。蔡林波提出,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渊改“楼观”为“宗圣观”,其中“楼观”本非庙宇名,而是指今楼观台。而李渊所改“楼观”当指楼观山中的老子祠或尹真庙。因此,真实历史是——李渊把终南山之石楼山中的老子祠改为了宗圣观。这才是“道观”真正缘起。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终南学社社长、首席教授李家宝担任第二场主旨发言主持人

▲茅盾文学奖评委、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导、二级教授李震

《诗经》早期是如何形成的?《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只有风是各地搜集的民歌。只凭一首或数首民歌就自称《诗经》故里是不恰当的。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认为,《诗经》中的风来自民间,是采诗制度的成果,这些来自15个区域五百多年时间跨度数以千计的民歌,一定是有一个专门负责采诗的机构,以及众多采诗官组织人来完成的。而这一机构应该就是位于终南山下的都城镐京的艺术教育最高机构大司乐。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陕西终南学社原执行社长李星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联副主席吴克敬

▲西北大学博导、二级教授、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陕西终南学社原执行社长李星作《我与终南学社》主旨发言,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联副主席吴克敬作《文学的常识与常识的文学》主旨报告,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作《终南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以佛教祖庭为中心》主旨报告;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作《终南山佛教文化的精华要义》主旨报告;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作《终南山范围考》主旨报告;陕西电视台主任编辑张文庆作《用影像记录和保护中华祖脉秦岭的自然资源和非遗文化》主旨报告。与会学者还围绕终南哲学与宗教、终南历史与文化、终南文学与艺术、秦岭祖脉与终南文化传承、终南文化传播与生态文明等议题开展了分论坛研讨。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彭德

▲陕西电视台主任编辑张文庆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闭幕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终南文化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和思想智慧,将为终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终南文化的研究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希望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师生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为终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让终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分论坛现场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翻译学院联合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支持,陕西终南学社、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边疆经济与文化》编辑部、西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西安汉楠古琴研制中心协办。



文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图片来源:西安翻译学院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看历代陕商如何玩转“小微经营”

梁钧:只有认真思考过死亡,才能接近生命的意义

刘学智:礼法是圣人创制的,那谁来教育圣人呢?

唐玄宗吃过席,李商隐遛过弯,中国最早的“公园”缘何在曲江?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