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只依赖国有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行不通!

文摘   2024-12-06 16:20   陕西  

文 | 张炜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相伴相生、互为促进、融合发展的;经济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文化的繁荣;而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文化的繁荣才有可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文化经济都是同向而行的,比如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的文化达到了巅峰,而其经济也是十分繁荣的。当代英法美日等西方强国,文化同样非常发达。


反之,文化的衰亡,则有可能阻碍文明的进程,给社会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除了中华文明外,世界三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衰落、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都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

远古时期的劳动文化、周朝的礼乐文化、先秦的贵族文化、汉以降的儒家文化、武德文化、隋唐以降的科举文化、明清及近代的善财文化,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经过近40年出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我从一个侧面,对文化之于经济的作用有了以下新认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文化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与创新;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协同性的、保障性的作用。

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以载道,传承文明:即汇聚文明成果,记录时代步伐;讴歌时代圣哲;推动创新发展,以文聚力;弘扬正气:即构建核心价值,以文化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发展动力;彰显公平正义,保障和谐发展。以文赋能,融合发展:即通过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供给侧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通过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结合,拓展文化张力,实施多元发展,释放新质生产力。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当前提出了实现万亿文旅产业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挥陕西乃至西部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持续提升资源挖潜转换能力,加快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实施融合发展战略。

目前应主要从几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摸清家底,评估资源,为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转变排兵布阵。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孵化基地,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持续提升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产业传播能力,尽快推进那些既是陕西的、又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品或产业,满足群众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四是搭建文化资源转换平台,深化创意策划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版权、物权、股权、产权、创意、资源等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市场伟力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五是借鉴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资源(成果)转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确保文化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那么,目前,陕西该如何有效推动文化的发展?

第一,必须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举措,要对潜在文化资源的挖掘及文化资源成果的转化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与奖励。

第二,政策制定之后,需辅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其中,人才培训作为转化的基础环节至关重要,而激励则是推动转化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应通过引入产权和股权等方式,将文化成果转化纳入投资体系,实现其市场化运作。

第三,需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为此,应建立绿色文化参与的便捷通道,以便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其中。具体而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三大要素:一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二是高效的文化成果转化机制;三是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文化参与通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国有经济的支撑。虽然国有经济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其固有的体制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最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明确方向、注重平衡。一方面,要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正确、目标清晰,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稳定与进步的平衡,既要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又要勇于突破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

张炜:资深出版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出版资源评估与研究》丛书主编。

本文节选自《秦智》杂志2024年第11期圆桌论坛,原标题为《文化经济同向而行,重视发挥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性的、协同性的、保障性作用》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肖云儒,长安城里大先生

琼瑶:我先走一步,祝大家活得潇潇洒洒

陈彦辣评杨稳新:已经表现出了某种书画家的吝啬

“宁要三原,不要西安”,为何明清陕商更钟情经营农村?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