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李艳秋:以艺载道,不妄自菲薄,更不贬低他人

文摘   2024-12-11 16:20   陕西  

编辑 ▏延雪梅

在中国浩瀚的书法艺术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执笔为舟,蘸墨作海,在宣纸上描绘出承古韵、融新意的动人篇章。她,就是来自陕西的女书法家——李艳秋。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黄土地上,李艳秋用她的书法,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也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李艳秋年轻时照片


01

墨香初绽,梦起陕西

生于辽宁满族世家的李艳秋,因父亲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幼年随家人迁至古城西安。自幼时起,父亲便为她描绘了一幅蓝图:让书法成为她一生的艺术使命。这位深爱书法的父亲,怀着“无关性别,传承艺术”的坚定信念,带领子女走上了这条充满魅力的书法之路。

她说:“幼时,常常趴在桌边,看父亲挥毫泼墨,那些或遒劲有力、或温婉细腻的笔触,如同一股股清泉,悄悄滋润着我的心田”。从小接受古城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历史文化和书法绘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


李艳秋一家迁居至西安后,进一步激发了父亲传承书法的决心。他毅然决定,带领膝下四位子女,共同拜入书法名家的门下深造。尽管书法老师的教导方式异常严格,甚至不惜以打板子来鞭策学生,但这样的考验并未让李艳秋退缩。在短短的时间内,许多无法承受严苛训练的学生纷纷离去,唯有李艳秋,凭借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赢得了老师的青睐与赞赏。

这不仅是因为她能够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更因为她在书法学习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天赋,让即便是最为严厉的老师也为之动容。

▲李艳秋书法作品

她说:“在那个时代,人们尚未意识到书法潜在的经济价值,但父亲深知,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绝不能在下一代中断绝”。她父亲不仅亲自上阵,担当起孩子们书法启蒙老师的角色,还积极将李艳秋与她的兄弟姐妹引荐给专业的书画导师,为他们开启艺术之门。

六十年代,怀揣着对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与追求,她毅然决定拜入西安多位书法名家门下,专攻魏碑,以《龙门二十品》为楷模。尽管当时学习资源稀缺,但她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将借来的《马鸣寺碑》、《曹全碑》、《龙门二十品》、《峄山碑》等经典碑帖,采用传统双钩法反复摹印勾摹,这份坚持与热爱,四十余载从未有丝毫减退。

▲李艳秋书法作品

即便在艰苦的上山下乡插队时期,她也未曾放弃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克服重重困难,让书法成为她心灵的慰藉与力量的源泉。在书法的广阔天地里,她不仅对楷、篆情有独钟,更对隶书抱有独特的热爱与深厚的情感。早在六十年代后期,她的书法佳作便已誉满国内外,成为了一位年少成名的女书法家。

1968年,年仅16岁的李艳秋随时代大潮下乡,却在看似逆境中开创新天地。她在乡间土墙上挥毫泼墨,用笔墨谱写着自己独特的青春篇章。在这片黄土地上,她凭借出色的书法才华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生产队和村庄里书写励志标语的佼佼者。站在高凳上,手握大刷子,她在土墙上挥洒自如,将“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时代口号书写得铿锵有力。尽管条件有限,未能常伴字帖,但实践中的磨砺让她的书法更加坚实有力。

1970年,李艳秋重返城市,被安排在西安钟楼旁的解放百货商场工作。她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稳定,将业余时间全部倾注于书法研习之中。无论是家中的阁楼还是宿舍的木箱书案,都是她挥洒笔墨的天地,她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去逛街购物,而是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

▲李艳秋书法作品

在书法的学习道路上,李艳秋对真、草、隶、篆广泛涉猎,最终钟情于隶书。她认为,学习书法应如打井般深入,而非蜻蜓点水。她遍临汉碑大观,掌握各种隶书风格,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根据诗词意境和场合需求,创作出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这一时期,她的个人书法风格已经悄然形成,成为陕西新生代女性书法中的佼佼者。

李艳秋的隶书作品千姿百态:或雄浑有力,或清丽婉约,或遒劲峻拔,每一笔都凝聚着独特的艺术韵味。从碑帖的角度欣赏,她的作品既有《张迁碑》的厚重,又有《石门颂》的灵动,还有《史晨碑》的典雅。她的作品既有传统底蕴,又充满新意,如同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般生机勃勃。


1980年,随着国家艺术领域的复苏,全国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成功举办。李艳秋与石鲁、陈少默、刘自犊、宫葆成等众多书法大家一同入选陕西代表名单,成为最年轻的入选者。随后,她的书法作品在西安友谊商店代销中大受欢迎,屡屡被外宾抢购一空。这份“童子功”的积累,经过二十多年的挑灯夜战、刻苦钻研和孤独寂寞,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书法不仅为李艳秋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由于作品受到外宾的喜爱,她有幸被调入西安友谊商店,成为专柜对外交流的“友谊使者”。在书法的世界里,李艳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02
笔耕不辍,技艺精进

李艳秋以好学不倦、追求卓越为座右铭,即便荣誉加身,也未曾让她懈怠,反而激励她持续向艺术之巅进发。在西安友谊商店任职期间,身为家庭支柱的她,勇敢迈出了新的一步,踏入西安美术学院,决心在书法与绘画领域深耕细作。高等学府的系统教育为她插上了理论的翅膀,使她在艺术天地里翱翔得更加自如稳健,中年之际,她成功转型,从书法爱好者蜕变为陕西教育学院的专职书法教育者。

登上高校讲台后,李艳秋依旧保持进取之心,主动挑战自我,于西安交通大学深造,历时数载,精心编纂并出版了《隶书实用章法》。该书广泛探讨各种隶书章法,她将自己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融入其中,无私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这份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源于她对“职业美术教育者”这一身份的无上尊重与热爱。

▲李艳秋书法作品

职业生涯中,李艳秋有幸与石鲁、何海霞、王子武、黄胄、刘海粟、尹瘦石、蔡鹤汀、方济众、康师尧等等众多国内顶尖书画家及其作品亲密接触,前辈们的艺术成就与高尚人格为她树立了榜样,为她的国画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市级“工艺美术学习班”,不断拓宽艺术视野,丰富自我。

八十年代起,她以无畏之心踏入艺术新纪元,投身于壁画的学习与创作,并有幸成为西安美院陈瑶生教授的门生,深耕国画之美。通过大量工笔与写意的临摹实践,她的技艺日渐炉火纯青。


1991年,她正式步入西安美院国画专业殿堂,全面研习山水、人物、花卉等多样技法,对写意与工笔的精妙之处进行了深刻探索与实践。尤其对于工笔画,她情有独钟,深入钻研郑乃珖大师之作,通过上百幅作品的临摹与勾勒,不仅线条运用自如,更在艺术的道路上磨砺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岁月流转,李艳秋对书法的热爱愈发坚定。她说:“书法不仅是技艺的磨砺,更是心灵的修行”。为此,她遍访书法大家,虚心求教,从颜真卿的雄浑、王羲之的洒脱到米芾的灵动中汲取灵感,力求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到平衡,塑造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年复一年,她的书法技艺日益成熟,作品融合古朴与现代之美,赢得了书法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李艳秋书法作品


03

以艺载道,回馈社会

在书画界,提及李艳秋,相识者无不赞其“平易近人,热心肠”,“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在家中,无论多忙多累,她总亲力亲为,侍奉双亲至终。对师长,她深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启蒙书法导师蔡铭武,还是书法大家沈鹏,乃至一路上指引她的钟明善、吴三大、茹桂等前辈,每年春节,她必亲自登门拜年,铭记师恩。平日里,她谦逊有礼,时刻不忘前辈的扶持与提携。

在同行间,李艳秋从不妄自菲薄,更不贬低他人,始终以诚相待,即便面对嫉妒,她也能以春风化雨之姿,化冲突为和谐。一次书法大赛中,她荣获大奖,却引来一位未获奖同行的质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她非但没有动怒,反而耐心解释,称自己获奖或许是出于对年轻女书法家的鼓励,并真诚地与对方探讨书法精髓。下班后,这位同行还跟随她至家中,渴望深入了解她的艺术之路。

▲李艳秋书法作品

除了艺术追求,李艳秋更是书法教育与公益事业的践行者。在她看来,书法既是个人修为的体现,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她积极奔走于校园与社区之间,通过讲座与工作坊,用自己的热忱点燃更多人对书法的向往。

同时,她还积极参与慈善活动,通过捐赠书法作品,为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与希望。在教育学院担任书法教授期间,她不仅无私传授书法知识,还用卖作品的资金为陕西省高校书法展的获奖者购置奖品,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担任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时,面对“首届书法大展作品集”出版经费不足的问题,她再次挺身而出,捐赠作品,用润笔费确保了书籍的如期出版。在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任职期间,为了救助失学儿童,她无数次慷慨捐赠作品,为他们送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慰藉。李艳秋以行动诠释了艺术与爱心的完美结合,成为了书画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04

结语:

在李艳秋的人生画卷中,书法已然超越了艺术表达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她以笔墨为媒,勾勒传统文化的深邃,描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如她常说:“书法之路虽长且艰,但每次落笔,都是突破自我的契机”。

在未来的日子里,李艳秋将继续以她的才华和热情,在书法的天地里,绘出更加绚烂多彩的篇章,让陕西乃至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编辑 | 延雪梅

排版 | 若琦


贾平凹:再过一百年,也难出一个肖云儒

琼瑶:我先走一步,祝大家活得潇潇洒洒

周庆华:我们对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肖云儒,长安城里大先生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