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隆:诗拥大秦岭

文摘   2025-01-13 17:15   陕西  



文 | 刘维隆


地理是文化之母,诚哉斯言,秦岭就是一个确证。作为远古以来中国大陆地理构造成型中最为重要的肇始者与统领者,大秦岭一山携两水(黄河、长江),身托七省市,雄踞国中央。和合南北,连接东西;中央水塔,泽被天下。以“中国脊梁”之名,被推崇为华夏大地的龙脉父亲山。

秦岭之大,不只是地理生态之使然,更在于她滋养的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之博大,其涉及民族根脉、思想源流、宗教圣迹、人文景象、盛世都城、经世济民、丝绸之路、民族交融、山水情怀、红色足迹等等多个方面,俨然绘制成中华民族生成、演进,以及创新发展的一幅幅历史长卷。其所凝聚的文化深度、高度和广度,使大秦岭地区业已形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且最具综合性、代表性的核心文化圈,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和重要象征。


龙脉是生态之母,地理之象,亦是文化之象、文化之脉。文化是秦岭之魂,“圣”山之圣。身为秦岭子民,须做龙的传人,秦岭是我们万世景仰,学之不尽、习之不竭的至圣先师。她那广袤山川,城郭村野所蕴含的神韵余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无穷力量。

秦人依山而居,更有一种恋父般的情结,父山当为教,赤子恭学敬,耕耘不辞苦,心获尤厚重。柳青先生的一部《创业史》,山川之间苦苦奋斗,激荡起多少历久弥新的精神回响;忠实先生将秦岭脚下的“白鹿原”写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民族秘史;平凹先生以山为命,山本山民山传奇,硬是“将自己写成了一棵秦岭山中的小树……”(贾平凹语)。

中国自古就有“望于高山,遍于群神”的传统,以山为祖,名山而立大国,遂成天人合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山高水长,民之所望矣。


诗拥大秦岭,维民走在前。我在这里用“拥”(拥抱、拥戴)而非“咏”(吟咏),是因为咏者无数,佳作多多,而其能遍历山川,劳思行吟,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拥抱、拥戴秦岭,诗涌秦岭、独立成篇,以诗情画意融于书卷中,为“大秦岭”咏叹者唯其少见。从秦岭四峰终南山到伽蓝寻幽古刹寺院;从乐游原踏青到十一首古道探赜;从秦岭野趣二十首到国风丝路文化篇;从长安即兴八首起到秦地祖脉三十七首,无一处不亲历,无一篇不尽兴,华彩流溢,情寄河山,充满了对大秦岭的热爱和礼赞。如此深广游历,诗情吟唱,让人不由得想起"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两句诗的意境,勾起绵绵思绪……

问君何来此功力?这首先得益于他充沛旺盛的精力和勤奋高产的诗才。与之外出偕行时,一天鞍马劳顿后,众人皆已休,唯他挑灯夜战,隔早就是一首行吟诗,令人好不惊羡。他能如此倾心关注大秦岭,经年乐此不疲,又与其长期工作奔走在长安-南山之间,体心悟道,广结情缘密切相关。


但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他已将这份情缘上升到宏大的理性认知层面,如今的大秦岭必然成为国家生态、发展、安全三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区域。五年前,我们就此话题酣畅淋漓地热议,之后又多次建议提案,一起劳心费力,正是为大秦岭鼓而呼的家国情怀和事业担当,铺厚了其绚丽诗篇的思想底蕴,才使得诗拥大秦岭体现出非同一般的格局和魅力,这也是我要特别推崇他为“秦岭诗人”的深层缘由。

对于诗评,我不在行,但也在读诗的实感中,自己总结出“三有”评判的尺度,一为立意有神;二为真感有情;三为遣词有韵。神为骨而定格调;情为血而激浪涌;词为脉而韵律行,三位一体,方为诗品。其中尤以诗力所达,思情为重。维民的诗词均为实景写作,临境生发,立意高迈,真情实感,韵味悠长。


且看开篇之作《诉衷情令·终南山》“登临秦岭共遥看。南北两分川。绵绵岁月如梦,沧海变桑田。峰未老,水潺潺,望青天。风云万里,俯仰人生,情寄河山。”寄托了之于秦岭与人生的多少况味和情感。这些诗作中,叙景写神,怀古感思者有之;咏叹风物,壮怀激烈者有之;途中记趣,感悟文化者有之。缤纷百余首,可谓篇篇有灵秀,真意诉胸襟,清韵词中留。

正如人所言,能把内心涌起的最高浪花记录下来的,唯有诗词。况且维民写的全是文字凝练、格律谨严的近体诗与词,光是用到的词牌就有三十多个。若未下深功,谁人可及,我等只好“望诗兴叹”了。问其作诗缘起,除了早年学养与积累之外,真正专攻的也只是他从人大岗位上退下来的数年时间,让人敬佩之余,心生感慨。诗歌是人生青春的事业,这不正是维民花甲之后迎来人生第二春的见证吗?


这本摄影诗集还有一个特点,更是一种创新,就是诗词配有会强等丝路影像研究院的摄影家们光彩绚烂、精湛专业的摄影作品,诗情画意,璧合珠联,图文并茂,上升到一种综合美学的意境,充分调动起读者的观感、情思和想象力。同时每首诗都附有景点的概述链接,不仅增添了关于大秦岭的知识点,而且给人一种探求寻觅的向往与冲动。古时文人学士游历山川,赋诗题壁,留下不少后人瞻仰的墨迹。而今步入信息时代,一本诗集在手,光影链接俱在,不但可尽享诗画之陶冶,而且可获得丰富的信息量,比之古人,我们确实要幸运多了。

雪后放晴,搁笔推窗,终南山群峰层峦的身影已然隐约可见。大秦岭啊,你在我们心中,就是与天地同辉般的神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祈愿即将浩荡而来的春风,为你融冰拂尘。那拥入你怀抱的第一声礼赞,就是杜鹃为你送去的这份深情的诗意长鸣。
(2024年2月28日)

本文作者:

刘维隆: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慈善协会原会长、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原标题:《诗拥大秦岭》,刘维隆为桂维民《秦岭望长安》诗集所作的序。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陕西为什么简称“秦”?

李雪梅:努力把大秦岭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桂维民:保护秦岭生态系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建设黄河“几字湾”文化走廊?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