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勇:秦岭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文摘   2024-12-30 16:12   陕西  


文 | 钟一

赵进勇,水资源保护专家,多年来,他带领的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推动了秦岭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恢复,致力于实现国家生态保护战略中的核心目标。本次访谈聚焦于技术指南的制定过程,及秦岭保护修复工作的未来展望,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赵进勇分享了其在生态水利工程和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丰富经验与独到见解,深入探讨了秦岭淡水生态修复的关键难点和技术突破。


《秦智》:首先,请您为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次《大秦岭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的背景,您在其中承担了哪些主要的职责?

赵进勇:感谢《秦智》对我们工作的关注!《大秦岭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是以保护和研究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科学研究项目。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不仅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还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有许多珍稀和特有的动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基于秦岭地区独特的生态地位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脆弱性,这次项目的立项源自我们对保护秦岭生物资源的高度责任感,也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决心。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掌握秦岭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构建相对完整的生态数据库,便于未来的保护、管理和为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项目中,我的职责主要包括协调各个研究团队的工作,确定研究的重点区域,并亲自参与一些重要的野外考察工作。这需要我们具备跨学科协作的能力,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以确保数据的全面和科学性。


《秦智》:在实施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赵进勇:项目的实施过程确实充满了挑战,最大的问题在于秦岭独特的地理和生态条件。秦岭山脉纵横起伏,山势陡峭,而且生态系统复杂多变。特别是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我们的团队面临着许多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比如交通不便,恶劣的天气,还有突发的意外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许多数据需要在原始环境中采集,这要求我们深入那些人迹罕至的区域。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主要采取了几个应对措施。首先,我们引入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辅助调查工作,比如使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设备,可以在不打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获取大量的空中影像和地理信息。尤其是在一些难以进入的区域,遥感数据和无人机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消耗。

其次,我们对每一位进入野外的团队成员进行了严格的野外生存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包括技术技能的掌握,还涉及体能训练、心理素质培养和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团队成员需要在高海拔、陡峭山地、密林地带进行长时间的采集工作,很多时候连续工作数天甚至数周,这对他们的体力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因此,团队内部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紧密的沟通和共享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也及时处理野外遇到的突发问题,保证团队的安全和工作进展。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后勤保障,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建立了后方支持小组,确保物资的及时供应。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会定期将野外的数据反馈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让我们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也使整个团队能够在艰难的条件下高效工作。


《秦智》:在这个过程中,您或您的团队成员是否遇到一些特别印象深刻的发现或者有趣的故事?

赵进勇:在野外工作中,确实有不少令人难忘的经历。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发生在我们深入一片未开发的山谷时,团队成员在采集植物样本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片未被记录的独特植物群落。这片群落包含了许多秦岭地区独有的物种,这种多样性在之前的资料中是未曾提及的。我们通过对该区域的土壤、气候和水源的综合分析,发现这是一个高度适应当地条件的微小生态系统。这个新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秦岭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也揭示了生态环境在细微层面上的多样性。

另外,有一次我们在野外设置了多个红外相机,用于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一个深夜,我们的相机捕捉到一只雪豹的身影。雪豹是一种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在秦岭地区并不常见,因此这一发现引起了团队的高度关注。雪豹的出现意味着秦岭的高山生态系统仍然维持着相对完整的食物链结构,为我们研究顶端捕食者的分布和栖息地选择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随后,我们对周边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利用红外相机继续监测,这为了解该区域大型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栖息习性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样的意外发现不仅让团队成员深感振奋,也提醒我们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秦岭地区的生态系统复杂而精妙,每一次发现都可能意味着一次新的保护契机。也进一步激励了我们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秦岭,守护这里的每一个生物和生态系统。


《秦智》:这些发现确实让人非常振奋,那么从长远来看,您觉得这个项目对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赵进勇:我认为这个项目的影响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数据的积累,我们可以为未来的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依据。秦岭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科学支持来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比如,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详细研究,我们可以识别出生物栖息地中的关键区域,将保护重点落在那些对生态系统健康最为重要的部分,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资源分配。

其次,这个项目对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有积极意义。我们不仅在科研成果方面进行公示,还通过合作组织科普活动、发布科普文章,让公众更直接地了解秦岭的生态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秦岭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通过本项目的宣传和科普,我们希望激发更多人对秦岭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在生态保护的具体执行方面,我们也会对周边地区的村民和社区进行培训,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当地居民不仅成为保护者的一员,也能从中受益。这种社区参与的方式既能减轻保护工作的压力,又能促进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不仅仅是短期的保护,而是为未来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生态平衡奠定基础。


《秦智》:听完您的介绍,我们对于秦岭的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您对于未来秦岭生态保护和研究的方向有哪些建议或展望?

赵进勇:秦岭的生态保护未来需要在更广泛的维度上拓展,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投入和合作。首先是长期监测的体系建设。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短期数据收集,而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数据监测体系,以便于掌握秦岭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趋势。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长时间的数据积累,才能帮助我们准确预测生态系统未来可能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其次是加强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和国际合作。秦岭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部门或者单一学科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紧密的部门联动,并且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例如,通过与国际生态保护组织的合作,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也能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全球,让更多人关注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努力和成就。

最后,提高公众参与度仍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

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举办更多的环保教育活动,让秦岭的故事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让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秦岭作为我们的“中央水塔”,其生态健康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的个人和团体加入保护秦岭的行列,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赵进勇:正高,博导,中国水科院生态环境所室主任、所长助理,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秘书长,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委—保护与修复分委委员。主要从事生态水利工程学、河流生态修复、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研与实践工作。主持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水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课题数十项,主编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SL/T800-2020)。获得中国水科院建院60周年基础类优秀成果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住建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原标题:《秦岭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对话中国水科院生态环境所室主任赵进勇》,本文刊登于《秦智》杂志2024年12月刊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 钟一

排版 | 若琦


桂维民:保护秦岭生态系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雪梅:努力把大秦岭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刘海龙:我们对秦岭的了解还不足,保护也远远不够!

努力谱写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亚行项目“中期工作”会议圆满举行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