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城:于岁月深处寻梦复兴

文摘   2025-01-24 17:23   陕西  



文 | 郑建兴 牛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潼关,这座承载着千年厚重记忆的古城,宛如一颗遗落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新时代的曙光下,它正怀揣着复兴之梦,努力续写辉煌篇章。



01
峥嵘往昔,岁月镌刻的雄浑史诗

潼关,地处秦晋豫三省要冲,南倚秦岭之巍峨,北瞰黄河之奔涌,境内沟深崖绝,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安帝永初年间,为抵御羌人入侵,东汉在麟趾塬上建关。自此,潼关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它波澜壮阔的征程。隋大业七年,迁关至秦东镇禁沟口附近的“坑兽槛谷”。唐天授二年,黄河水位下降,大片滩涂显露,为护卫京畿,扼守关中与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古城现址修关筑城。

明清时期,潼关城更是迎来大规模的修葺与增建。明洪武九年,潼关城进一步拓展,将麒麟山、砚台山、笔架山、凤凰山、蝎子山以及潼河皆纳入城中。明潼关古城沿山河走势蜿蜒曲折,向水而立巨涛如带环绕,高低起伏,耸峻雄伟,气势如虹,自成天险。

正如古人所云:“关门高锁处,飞鸟不能过 。”清康熙皇帝视察潼关时,面对巍峨耸立的古城和浊浪滔天的黄河,不禁惊叹,挥毫题下“天下第一城”的赞誉。乾隆皇帝亦对潼关青睐有加,不仅拨出巨资136万两白银修缮古城,还御笔亲题“第一关”,使其与山海关齐名天下。


古往今来,潼关历经了多达80余次金戈铁马的战争。著名的有三国时期曹操与马超在此激战,曹操被迫割须弃袍,狼狈逃窜;唐朝安史之乱,哥舒翰兵败潼关,致使唐玄宗无奈携杨玉环西逃,大唐盛世自此走向衰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七战潼关,摧毁了明朝庭最精锐的部队,为推翻明王朝的罪恶统治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八年抗战时期,潼关军民凭借天险,顽强阻击日军,成功阻止了侵略者跨过黄河、踏入陕西的脚步,为保卫大西北立下不朽功勋。潼关,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马奇诺防线”。沿黄河留存的4个碉堡和战壕等城防工事,似乎默默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潼关因关隘而重要,因战争而名扬天下。潼关古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朝代更迭,历史的沧桑巨变。



02
命运多舛,烽火硝烟后的黯然沉寂

近代以来,潼关古城却屡遭劫难,命运多舛。日本侵华期间,每天隔河炮轰,东、南、北城门及南、北水关在炮火中轰然倒塌,虽城垣基本框架尚存,但已千疮百孔。但真正给潼关古城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是1959年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决定。由于潼关故城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濒临黄渭洛三河交汇地,高程在335米以下,被纳入规划淹没区,不得不进行整体搬迁。

为了顾全大局,搬一地而保多地,潼关人民忍痛将新城迁至南塬上的吴村。而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建筑材料,于是,短短一两年间,潼关古城便被拆除殆尽。然而,六十余年来,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从未淹没这座千年古城。本应与山海关并肩屹立于中国十大名关之林,供世人瞻仰游览的潼关古城,如今却只剩残垣断壁,淹没在萋萋芳草之中。潼关古城,为了支持全国的水利事业,毅然牺牲了自己千古雄关的壮丽容颜,令人扼腕叹息。



03
文化瑰宝,唤醒沉睡记忆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潼关古城,作为西部地区规模较大且富有历史传奇色彩的地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记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力和广泛的认可度。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应是文化的传承者。复兴潼关古城,不仅仅是重现一座千古雄关,更是唤醒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再现千年雄关对于研究我国关隘城市的历史、军事、经济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再现千古雄关,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再现千古雄关,构建“秦兵马俑--西岳华山--潼关古城”精品旅游线路,将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4
他山之石,借鉴中探寻复兴之路

放眼全国,许多古城在经历重重磨难后,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成功实现了华丽转身,重焕生机。距离潼关300多公里的山西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进行重建扩修。1977年,平遥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大批房屋倒塌,损失惨重。但自1979年起,国家文物局先后多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复建和修葺。

经过不懈努力,1997年,平遥古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前十的热门旅游胜地,2023年接待游客数量高达909万人,仅门票收入就过亿元。建于宋末元初的云南丽江古城,同样命运坎坷。在清咸丰和同治年间的杜文秀回民起义中,古城几乎被完全摧毁。1996年,又遭遇7级大地震,三分之一的重灾街巷毁于一旦。

然而,丽江人民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古城的深厚情感,多次进行修复重建,使其基本恢复昔日风貌。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86.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98.70亿元,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西安大明宫,始建于唐贞观8年,唐天佑元年焚毁后沦为一片废墟。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在遗址上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些古城遗址的成功复兴,无疑为潼关古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05
砥砺前行,追逐复兴梦想的脚步

重建复原潼关古城,发展古城旅游,一直是潼关儿女魂牵梦萦的夙愿。自1992年起,潼关县委县政府便着手开发潼关古城旅游项目。近年来,更是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的发展战略,加快构建3 + N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潼关古城旅游的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潼关古城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投资1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山河一览楼、北水关、温泉山庄、钟楼、商业街、女娲雕像广场、温泉接待中心、河伯酒店、娲皇宫、望河宫、古渡坊等一系列景点,基本形成了“关、城、河”三位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潼关县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财政主要用于保障民生等基本支出,在古城系统保护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力不从心。目前,仅复原了古城东山上的部分古城遗迹,而对于潼关古城城墙、关楼等城防体系无力建设。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潼关县委县政府和潼关人民从未放弃对古城复兴的追求,他们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为实现潼关古城的全面复兴而砥砺前行。


潼关古城的复兴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寄托着无数人的梦想。相信有各级的大力支持,在不远的将来,这座沉睡千年的雄关必将在新时代的春风中苏醒,会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旅游胜地,再次屹立于世界名关之林!


原标题:《潼关古城:于岁月深处寻梦复兴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刘维隆:诗拥大秦岭

祖脉秦岭中华龙

桂维民:保护秦岭生态系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建设黄河“几字湾”文化走廊?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