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童洞见】母婴业有拼命内卷的这劲头,为什么不去搞细分?

教育   2024-12-06 19:59   北京  



点击图片链接,参与报名大会

文丨中童传媒总编  王晨
风口要抢
前几天我们的【影响力直播】请到了圣桐特医的总经理齐国静,来分享首个零售额破20亿的国产特医奶粉是怎么诞生的。

圣桐这20亿的量,主要是在特医婴配粉上。这就难得了。因为圣桐高速发展的这五年,是中国出生率腰斩的5年,市场是塌方式地缩量,很多品牌的销量都在下滑,甚至退出市场,圣桐则是逆势而上。
而且,特医婴配粉,乃至特医食品,原来都是外资开拓、外资把持的赛道。能在外资的光环下取得这样的成就,殊为难得。
齐总说,如今要在20亿的基础上,依然每年保持30%的高速增长,是要加把劲的,但是在开始的那几年,增长其实并不费劲。
为什么?
因为吃到特配粉的红利了。
这个红利不只是特配粉赛道的红利——中国宝宝的过敏率本身就在不断走高,经过疫情3年的折磨和过度消杀,这几年的过敏率更是飙升——更是本土企业的红利。
特配粉属于特医食品的范畴。特医食品一直都是外资品牌的强项。这个品类本身就是他们带到中国来的,核心的几个外资品牌,往上数都是医药企业出身,在中国的医务渠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还有着母国的品牌光环,本土企业在他们面前,几乎是徒子徒孙的存在。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外资特医在中国的位置偏高,必然会留下相当大的下沉空间:
第一,外资特医主要在一二线城市布局发力,那里是主战场;第二,外资特医主要在医务渠道发力,那里是渠道主阵地。
那么三四五线的下沉市场呢?那里的新生儿更多。
那么医务渠道之外的母婴渠道呢?那里的宝妈更多。
即便是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妇幼的医疗资源投入也是不足的。那里的儿科大夫,虽然没有忙到北上广三家医院同行那种脚不沾地的程度,但也没那么多时间,他们也不是专业的销售人员,因此有大量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恰恰母婴店可以承接,圣桐就是抓住了这种外溢,迅速在母婴店渠道起量。
这就是逆势突破20亿的风口。
圣桐抓住了这个细分的红利。
有内卷的劲头,为什么不去搞细分
我们中童一直在说,细分是行业前进永远的动力。这几年母婴市场缩量,核心品类的婴配粉首当其冲,很多企业业绩下滑,但是依然有企业逆势而上,从0迅速突破3亿,5亿,10亿,仔细一看,都是开辟了细分赛道。
圣桐就是例证。
同是圣元旗下的剖蓓舒,前几年也是快速崛起,厂家收入逼近10亿,细分的就是剖宫产宝宝这个赛道。
几年前的高骼,在全行业都在搏杀婴配粉注册的当口,另起赛道,押宝儿童粉、长高奶粉,异军突起。
再往前,佳贝艾特,在当时所有人都打破头挤进牛奶婴配粉的盛况下,独具慧眼,重仓羊奶,结果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婴配羊奶粉品牌。
这就是细分的力量。其他行业的例子更多,这里不一一赘述。当下母婴全行业,从上到下,从厂家到代理到门店,都在哀叹内卷,极致地内卷,比往年累上100倍,收获还不及一半,这种使尽浑身解数却依然活不出去的窒息感,让无数母婴人感到深深的疲惫。
疲惫感,不是来自体力和精力的枯竭,而是竭尽全力却还看不到希望和出路。
怎么办?
唯有细分,唯有差异化。
高喊“不要内卷”是没有用的。内卷是一场囚徒困境,局中人谁都不想,但谁都在违心地在继续内卷,继续下狠手,不狠的很快会出局,心狠手辣的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只能盼望熬死对手之后胜者通吃。
但是这个煎熬的过程太痛苦了,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是那个胜出者。
有这么大的劲头,为什么不细分,不去寻求差异化?
难道今天的宝妈,需求都被满足了?
现在不少企业的老板高管已经很勤奋了,一年到头,有大量的时间全国各地跑市场,到一线倾听炮火的声音,这比以前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要强太多了。但是从结果上,这反而加剧了内卷而不是相反。
为什么呢?
因为老板们如此接地气,也只是接到了终端。尽管这比以前听大区省区汇报接地气多了,但调研观察的对象,依然是门店老板、导购、终端陈列。你从他们那里能听到什么?价格太贵,促销不够,费用缺口,物料太少,毛利平平……一切的不满,一切的暗示,都指向资源投入,军备竞赛,都指向内卷。
老板们有没有调研下目标消费者,她们有什么不满呢?她们用你家的产品,有什么不顺手不顺心呢?
这里的调研,可不是问。因为问,很多时候是拿不到正确答案的。宝妈会说你的东西太贵,那你只能回去压榨供应链,压榨员工,压缩自己的利润,降价让利给宝妈。但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嫌一个东西太贵的时候,是说产品不值这个价,是因为产品并没有满足她的需求,性价比上,“性能”没有到位,显得“价格”贵了,而不是真的贵。
要得出真正的答案,要潜入消费者的生活,暗中观察。这才是真正的下市场,这才能找到细分的市场机会,这才能反内卷。
英氏为什么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成为婴幼儿零辅食行业新的王者,一骑绝尘的那种?就是因为他们当年做了一份深入的市场调查,发现了“分阶”这个点能解决宝妈的痛点。
95后00后,再往后的05后,一代一代的年轻父母,他们成长在物质丰沛的年代,他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不是相反。这意味着现有的产品必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细分的空间无处不在。当别人捅破那层窗户纸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一拍脑袋:我怎么没想到?
这个事,不是拍脑袋想到的,是要靠深潜到消费者中去,洞察。
细分要趁早
人说出名要趁早。
为什么?
因为很多东西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去沉淀,光是靠爆红,靠烧钱,是拿不到消费者心智中那个稳固地位的。
细分,差异化,是很好的,但是也要注意,你现在所在的中国,是一个产能过剩、人力过剩、资本过剩的统一大市场。
这意味着什么?
资本可以在这个统一市场里,迅速买来人力,买来产能,买来渠道,买来所有的生产要素,迅速扩大供给。
这意味着,在当下的中国,任何创新,细分,差异化,只要被资本注意到,就会引发大规模的跟进,模仿,差异化很快就会同质化,然后打成白菜价。
中国有太多的创新,太多的细分,在3年之内扩散到全行业,开拓者还没喝口汤,激烈的竞争就已经把价格打下来了,行业利润被踏平,开拓者死在沙滩上。
比如前几年的儿童粉,刚一冒头,进入者如过江之鲫,一下子冒出上千个品牌,一开始还能卖300多元,如今已经是一地鸡毛,头部品牌也没跟竞争者拉开差距,位置岌岌可危。
因此,在中国搞细分,创新,差异化,不但要快,还要早。只有早了,你才有足够的时间,在消费者心智中,夯实自己的品牌地位。因为消费品不同于高科技行业,技术会扩散,差异化会被抹平,只有品牌是最难攻破的护城河。
这个过程快不了,需要实打实的时间,因为消费者要接受一个牌子成为她认定的品牌,需要足够长的时间。
但是“早”有一个问题:你要比同行早出那么长时间开始做细分,往往意味着这个细分当时无人问津,不被看好,没有人觉得是机会,只有你觉得有机会,而且是大机会。
这就需要一个东西,叫做“眼光”。
圣桐特医是19年成立的,5年内干到零售20亿,但圣元的老板张亮在05年就开始投特医项目了,据齐国静说,开始那些年都是亏的,去年亏3000万,今年亏2000万,老板还要夸“不错,减亏了”。
将近20年的布局和坚持,才换来如今的爆发。
05年是什么年头?倒不是说那时候人们会否定特医是个好的细分赛道,而是那时候正是中国经济起飞期,做哪个行当不赚钱啊,北京的房价才几千块呢,谁会在意特医这么个小赛道呢?普通婴配粉都赚得飞起啊!
再比如佳贝艾特,澳优当时的老总陈远荣决定做羊奶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蒙圈的,羊奶事业部一度无人接手。因为当时行业内的共识是,羊奶有膻味,孩子不会喜欢喝的。但恰恰是这样离经叛道的决定,才有今天佳贝艾特行业第一的江湖地位。
实际上,在佳贝艾特成立几年之后,业内依然没人认为羊奶会是个多重要的细分赛道。甚至从消费者角度看,当时买佳贝艾特,更多的是因为它是进口粉——08年之后那些年,中国市场是进口粉的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业内跟进的这个细分赛道的企业很少,投入也不足,结果让佳贝艾特在羊奶粉里独占30亿+这一档,逐渐成为能自带流量的品牌。
只有早看好几步,别人都“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最后才能让别人“来不及”。
做细分,成名立万,容易;独领风骚三五年,容易;建立护城河嘛……
得早。


点个在看,2024发大财


中童观察
中童传媒旗下《中童观察》是婴童产业市场的洞察者和同行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汇聚婴童产业的行业信息,研究婴童产业的未来趋势,关注热点话题、热点问题、热点事件、热点企业、热点人物。致力于提供基于婴童产业的独家信息解读、独特视角评论、独到观点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