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春尧 等丨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研究——基于明阳智能的扎根分析

文摘   科技   2024-08-23 15:00   湖北  

转载请注明“刊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年第15期”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欧春尧,邵业,曹阳春,等. 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研究——基于明阳智能的扎根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5): 128-137.

摘 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现实情境下,探究数智赋能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组织韧性、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以明阳智能及相关机构深度访谈数据为基础,基于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 11进行资料编码和范畴提炼,梳理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拓展—转型—适应”演化过程,归纳面向数智化转型的技术跃迁、数智驱动企业价值重构等促进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智演化的关键机制,构建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丰富数智赋能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对于相关企业利用数智技术推动生态转型发展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5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GD21YDXZGL03);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22832);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060302092102)
作者简介:欧春尧(1992—),男,贵州黔西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邵业(1997—),男,江苏扬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管理;曹阳春(1993—),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宁凌(1967—),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发展。本文通讯作者:曹阳春。
DOI:10.6049/kjjbydc.YX202304006

0 引言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获取协同创新价值的重要方式,如海尔、华为等行业领先者均引用该范式,通过技术赋能打破组织边界,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生态化发展格局[1-2]。随着数智赋能企业组织过程及作用边界的日益模糊,以技术创新为节点、以价值网络为链接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范式[3]。数智赋能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应用于技术研发、业务流程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重要环节[4],使得早期组织化、单一化的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向虚拟化、网络化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转型,并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原有技术功能扩展与适应能力提升,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实现颠覆性创新。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时代命题,要求发挥数智赋能优势,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是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服务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更是锚定“双碳”目标任务、构建创新发展优势的关键抓手。因此,探究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对于培育产业融合新动能新优势、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核心企业与关联主体所形成的资源互通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实现价值共创及价值共享[5]。现有文献对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内涵、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和演化路径进行综合阐述[6-9],并结合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揭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过程,或延伸至消费者层面分析技术产品功能扩展与市场适应问题[10-11]。相关创新主体通过引入数智技术开展数字化变革与智能化改造,不仅以大量颠覆性技术产品促进企业行为逻辑改变,同时数字资源作为新生产要素还能实现要素间的关联重组、流程再造与范式重构,进而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效率并引致整体性颠覆性变革,由此引发各界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智演化的关注[4]。总体来看,已有文献主要基于组织管理视角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理论研究,侧重于对系统结构功能与演进路径进行分析。然而,由于数智赋能背景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本土情境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如何演化的问题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张超等,2021)。针对现实需求与理论缺口,本文聚焦“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主要特征”这一问题,结合数智赋能技术应用特点对典型企业展开分析,提炼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维度及其主要机制,以期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综述


1.1 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内涵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主要是对生物群体间相互依存和循环演化的共生关系进行阐释。Moore等[6]结合产业发展特征对创新资源和价值转移等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创新主体间存在类似于生物链特征的竞合关系,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在企业战略实践中愈发重要。在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与生态化的产业环境中,通常单个组织用于开发和实施创新的内部资源有限,组织需要依赖于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促进整体环境要素共生演化[12]。组织生态理论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主导企业通过发挥领域内生态位优势,不断识别、吸纳其它企业建立创新合作与优势互补关系,提升创新资源传递和利用效率,进而实现整体价值共创的过程(王宏起等,2021)。柳卸林等(2023)指出,创新生态系统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包括行业参与者、政府、协会、客户以及相互合作、通过创新分配新价值的其他人。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以技术标准为“纽带”,促使多元创新主体形成协同、竞争、共生等复杂关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解学梅等,2021)。企业通过综合考量自身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所处生态位及资源禀赋,在现实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协调、争夺中找到最优位置(王海军等,2021)。而“技术—产品—市场耦合关系”对于促进系统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竞争关系和市场响应能力影响企业生态位[13]

1.2 数智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进行技术创新与价值重构的重要方式,核心企业生态运作服务于整体创新生态系统演变(高山行等,2021)。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智技术及数字平台的影响,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由共生耦合、竞争合作而具备的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关系以及复杂网络特征的典型系统,在数字要素的引入下价值网络关系不断发生重组并促进系统行为逻辑改变从而形成新的协同共生关系[14]。探究核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特征与演化过程,可为数智化背景下核心企业构建创新优势并实现生态化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受数智技术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经历了从“多主体协同创新”到“开放式创新与价值共创”的演变过程,国内外学者对其演化过程及关键因素进行积极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驱动。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应用与转化促进整体技术进步,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因此,未来商业竞争形态将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比拼,而是综合创新生态优势的较量[15]。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多元创新主体构成,如何协调人工智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政府以及战略联盟之间的关系,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关键[16]。第二,价值创造。一方面,核心企业通过整合知识、资源和技术等创新要素适应环境动态变化,利用主导优势对社会网络关系进行整合,进而实现跨界创新或生态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价值网络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关系,进而实现价值共创[17]。第三,平台化发展。平台型企业对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宁连举等[18]认为企业价值链协同和全球价值链协同可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良好运转,从而有助于推动技术裂变与商品化进程;但Ramezani等[19]认为过于密切的社会网络关系会造成关系锁定效应,从而限制主导企业对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系统成员结构同质化或链接僵化容易导致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出现“虹吸效应”,使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要素流动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出现主流技术锁定进而限制突破性创新,核心企业也将逐步丧失可持续竞争优势[20]

1.3 文献述评

当前,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影响的加深,部分学者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探讨,但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多数研究偏重宏观层面,对于微观核心企业生态运作机制缺乏深入探讨。由于组织战略、文化架构不同,核心企业跨组织边界获取、整合与利用创新资源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实现创新生态系统迭代更新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多是对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定性研究,对系统内部非线性动态演化过程的探究较少。在由多元创新主体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能在技术或市场等不同层面实现主体间的网络连接,但鲜有文献探讨数智赋能情境下核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转型特征,针对不同阶段技术赋能与价值创新等因素的探讨更少。第三,未明晰数智赋能核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长周期、生态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差异性与关联性。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数智赋能背景下核心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鉴于本文所讨论的“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这一问题属于“为什么(Why)”和“如何(How)”的范畴,故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比较合适[21]。在对该类问题进行研究时,主要以相关案例资料数据为基础,归纳提炼理论模型,对其内在关系及规律进行深度挖掘。相较于传统单案例研究,扎根分析有助于探究现象背后潜藏的复杂机理并实现理论建构,增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与延展性,为特定情境下探索研究问题提供思路。当前,海上风电产业已形成相对丰富的资料,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阐释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2.2 案例选取

当前,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技术发展与市场规模等案例资料已有一定积累,本文根据案例研究范式及样本选取原则[22],以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简称“明阳智能”)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案例选取标准及理由如下:
表1 案例企业简介
资料来源:明阳智能官网http://www.myse.com.cn/
(1)所选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指导。由于传统制造产业发展周期较长且体系相对庞杂,故探讨其生态系统演化存在外延模糊且影响因素难以厘清等问题。当前,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技术创新效益明显,产业发展逻辑清晰,且明阳智能专注于兆瓦级大风机及核心部件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研发及相关配套能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2)所选行业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并初步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近年来,海上风电企业加速集聚,以明阳智能为主的企业不断实施全方位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创新生态化发展,与本文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明阳智能作为国际知名的智慧能源企业,数智赋能不断与核心部件研发制造、运维服务、新能源投资运营等环节深度融合,与研究问题具有较高的匹配度。
(3)所选企业开展了大量与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的活动,数据获取比较容易。海上风电相关技术群落已基本明晰,具有相对明显的新兴技术特征及战略布局,有大量丰富且清晰的技术、市场信息可用于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技术行业报告和典型企业网站信息可收集最新的业务信息。笔者所在团队前期走访了明阳智能总部及相关制造基地,该企业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及成员合作关系网络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材料和企业特征数据,为探讨生态系统构建及演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采用一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以保证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数据信效度。具体访谈方式如下:①深度访谈:团队成员对明阳企业董事及高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创新生态系统培育过程和企业竞争优势进行探讨,为降低受访者主观判断产生的偏误,访谈提纲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研究脉络,并对访谈时间和访谈记录进行统一;②直接观察:团队成员通过深入企业总部、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智能制造中心等进行实地走访,直接观察并记录重要信息,以与其它资料进行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③二手资料:团队成员通过查询企业官网、行业分析报告、研究文献、相关新闻报道以及其它网络信息等,对企业特征、发展动态等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在知网、维普和WOS等国内外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创新生态系统等关键词,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多途径收集8万字左右的案例研究材料,进一步交叉比对形成三角验证,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本文通过逐级编码挖掘资料范畴、识别范畴属性和探讨范畴关系,通过归纳分析进行理论建构,形成理论研究模型。为确保研究工作高效、科学和客观,本文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辅助编码及预分析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比对,各节点编码一致性百分比均达到80%以上。

3 分析过程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材料进行提炼的首要步骤,通过对现象的抽象凝练,厘清逻辑并逐步形成范畴。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抽象提炼和逐级缩编,得到智能分类管理、运维技术创新等125个标签,并对上述标签进行比对、重新归纳与整理,反复迭代直至理论饱和,形成45个概念并总结为9个初始范畴,部分编码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部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下同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基于开放式编码结果对概念间关系进行提炼,通过“条件—行动—结果”这一编码范式将概念和范畴联系起来,即利用某个现象发生的条件,综合考虑针对情景采取的行动及结果,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23]。本文利用主轴编码将9个初始范畴归纳为3个核心范畴,即面向数智化转型的技术跃迁、数智驱动企业价值重构、平台型组织模式构建(见图1)。

图1 开放性编码所得概念与范畴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指充分挖掘现有范畴的内涵,以提取涵盖全部范畴的核心范畴,然后以故事线的方式将核心范畴与其它范畴进行串联,不断进行交叉检验直至理论饱和,最终建立具有较高构念效度的理论[23]。本文结合原始资料对编码所得概念、初始范畴及核心范畴进行全面分析,将故事线概括为:以明阳智能为代表的海上风电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持续打造技术创新优势,不断实现功能跃迁与技术领先,然后通过新价值主张与模式变革,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商业价值,最终以平台化优势为关键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梳理出核心范畴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核心范畴逻辑关系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考虑到扎根理论模型的建构要求,本文对另外3家海上风电企业访谈资料和二手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并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演化的相关范畴及概念较为丰富,且清晰阐述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主要特征,因此认为上述模型已经达到理论饱和。

4 案例分析与发现


基于数智赋能视角审视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演化,既需要考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组合应用的多重特点,也要兼顾外部环境动态扩散过程。随着明阳智能技术协作机制与价值协同机制的运行,其平台优势进一步发挥,不仅有助于战略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创新要素扩散,还能推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24]。通过对明阳智能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呈现出阶段性动态演进规律,本文通过梳理关键时间节点,从技术跃迁、价值重构和平台化发展3个维度出发,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①2008年明阳智能正式进入市场,此后数年致力于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数智技术与组织过程深度融合,逐步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扩展;②2014—2019年,明阳智能聚焦新场景需求,发挥数智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价值创新优势,重点推动创新生态系统转型;③2020年至今,明阳智能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广泛合作,协调多元创新主体共同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调整,进而完成“技术推动范式—技术需求耦合驱动范式—数智生态范式”转型。因此,本文将明阳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系统拓展期(2008—2013年)、系统转型期(2014—2019年)和系统适应期(2020年至今),归纳形成数智赋能下明阳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理论模型(见图3),分别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此打开其演化过程与内在机理的“黑箱”。
图3 系统演化理论模型

4.1 系统拓展期(2008—2013年):面向数智化转型的技术跃迁

面向数智化转型的技术跃迁是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前提。数智化转型首先需要加强数智技术与生产制造环节深度融合,激发数据价值的核心驱动力,满足数智化生产、服务与发展需求(王宏起等,2021)。企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需要解决数智技术与组织过程深度融合问题,加快技术升级与功能跃迁。
(1)数智情境下的战略创新。海上风电作为现代海洋产业的排头兵,正搭乘“双碳”的快车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全球实体经济面临严峻压力的背景下,明阳智能坚持推进“数字明阳”创新战略,从完善IT基础架构、打造智能业务流程、规范数据管理和建设数字化经营体系方面着手,提升企业管理运营效率。根据广东区位优势及市场特征,明阳快速实现我国第一台自主产权抗台风型风机下线,同时与德国风电整机设计公司Aerodyn合作布局漂浮式风电,充分发挥在半直驱领域的创新优势。
(2)数智技术应用驱动创新。明阳智能通过促进技术部门协同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提高核心企业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形成丰富完备的部件研发网络。关键核心技术由相互依赖、共存共生的子技术分支构成,通过与负责各子技术分支的部件研制部门构建研发导向型协同网络,促进技术分支之间相互耦合、适配。明阳智能掌握的风电装备制造技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长期垄断,对东南沿海风发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合全球资源公司,目前拥有产品设计仿真、研发测试与智能运维团队,具备以半直驱技术、大功率机组技术、抗台风技术、超低风速技术、超大叶片技术与漂浮式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优势,构建了协同创新核心研发网络。面向产品的服务创新主要是指为保证产品正常工作、提升产品使用效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开展服务创新,如安装调试、日常维护、技术培训、回收再利用等。面向客户流程的服务创新主要是指供应商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沟通和互动,形成对客户业务模式的深入理解,识别客户关键业务问题和主要业务需求,通过向客户提供由高质量和高价值服务组成的整体性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业务目标和获得个性化价值,并及时反馈以方便后期调整与改进。
(3)面向数智情境的组织模式创新。新时期企业数智化的重心体现在组织管理层面,即在职能模块化、技术改造和外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生产业务流程升级。明阳智能发展离不开企业在组织模式创新、引入外部资源上所作的努力。明阳智能以关键技术为核心,连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银行和风投机构等主体形成创新研发体系,为核心技术发展提供全方位战略指导与创新支持。借鉴明阳智能的成功经验,可充分联合政产学研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重点推进资源整合与科学研究,不断加快企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与转化,构建多层次网络协作关系,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完善新兴技术创新合作服务平台,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共同打造适合新兴技术成长的创新环境。

4.2 系统转型期(2014—2019年):数智驱动企业价值重构

价值创新战略逻辑的核心是从新进入者视角考察客户价值需求变化,目标是创造新市场空间。在评估和选择市场机会时,很少受现有资源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往往能创造性地整合或开发企业资源条件和能力。
(1)绿色低碳价值主张。明阳智能通过树立绿色低碳价值主张定义不同目标市场,创造产品独特价值优势,明确企业生态核心发展方向。例如,聚焦海洋场景开发“海上风机+制储氢一体化”产品解决方案,重点实现大型化风电装备制造道路,其优势在于兼顾技术特征和市场需求,机组大型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海域资源和风能资源,为未来风电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机组数量,有效控制基础、运维、吊装成本,进而降低主机产品造价。精准的产品定位与清晰的价值主张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明阳智能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场景化价值创造与优势获取。明阳以“场景价值+数字技术”为核心,增强用户需求感知及业务流程改造,为企业带来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的颠覆性创新。例如,明阳智能通过对海南省风资源特性及海况条件的场景化需求分析,加快风机设计、海洋牧场配套以及海洋能源技术试验等平台建设,完成“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立体化海洋能源创新开发示范项目,成功树立了国内领先的平价海上风电示范标杆,不仅保证超过两百万户普通家庭每年用电,有效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绿色能源转型,还进一步培育出集研发实验、高端制造、运营服务、装备出口为一体的绿色低碳新经济增长极。明阳结合场景需求以及大型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技术组合优势形成智慧电站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成为海上风电领域的龙头企业。
(3)数智赋能价值链适应性重构。由于国内创新生态系统中上下游企业数量不足且涉及商业机密信息传递缺失等问题,加之企业组织与技术能力有限,因此无法满足协同创新需求。在实际运营中,明阳智能迅速整改完成私有化上市并布局全产业链。随着明阳电气在创业板上市,其主营业务主要覆盖风机产业链上游横向扩充储能和光伏等领域,通过联合不同部门成员建立研发与商业化网络,组织上下游部门共同参与、实时监控、及时响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协作分析、改进优化,保证“发现问题—分析优化—检验验证—投入运营”的良性循环,同时积累经验和数据等资源,形成更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明阳智能作为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与资源有效配置实现高效运营。由于明阳智能掌握了超紧凑型半直驱底层技术逻辑与全套设计能力,与部件商的合作更加灵活,使其具备推动超紧凑型半直驱零部件国产化的实力。目前,明阳智能半直驱机组几乎所有零部件均实现国产化,初步形成多层级化、高度集成化的创新生态链。

4.3 系统适应期(2020年至今):平台型组织模式构建

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平台型组织模式是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转型的关键。平台型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协调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多元创新主体,对异质性创新资源进行聚合,共同服务于生态创新活动需要,对整个生态系统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1)核心企业主导能力。明阳智能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其主导能力对于创新生态竞争优势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明阳智能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及上下游企业构建紧密耦合的研发网络与合作关系,优化知识架构、扩展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往往需要多级嵌套,关键技术水平越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领域跨度越大,越需要将不同体系结构和广泛的领域知识联系起来(王海军等,2021)。风力发电起源于欧洲,经过数年发展与规模化应用,技术路线趋于成熟,大量可供参考的理论与数据掌握在各大科研机构手中,技术赋能若要实现“落后-赶超”模式,核心企业需要与众多科研机构和大规模生态系统成员形成深度研发合作关系。因此,明阳智能逐步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高端技术研发平台,同时与荷兰国家级能源实验室(ECN)、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Fraunhofer)、世界顶级传动链设计商Romax等国际知名机构开展合作,重点关注复杂地形风资源测算、先进控制策略开发等风电前沿技术领域,形成以明阳智能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
(2)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明阳智能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风、光、储、氢”新能源体系,使之具备智能决策、监测预警等智能管理模式,促进业态一体化、链条一体化产业融合,实现冗余消除、效率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的组织模式变革与商业模式重构。在追求全球清洁能源智慧化、普惠制领导愿景下,明阳智能围绕风电机组制造向横纵向拓展延伸:在纵向上促进智慧电站开发、建设和运维,提供海陆一体化新能源平台建设方案,并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风机生产制造成本;在横向上围绕海上风电布局光伏、储能、氢等相关技术领域,发挥技术驱动与全产业链布局协同优势,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矩阵式高端装备制造体系,向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数智化平台转型。
(3)平台生态治理体系。明阳智能基于智慧数据分析与决策构建多维度治理系统,搭建智慧能源数据云管理平台,依托数智技术形成完备的集控系统,进而提升企业服务价值。明阳智能智慧风电场运营管理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分布广、规模大的风、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全面信息互联和智能分析,大幅提升风、光运营商对多个新能源场站的管控治理能力,提高生产和运维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完成对分散场站的统一监管、调度、决策和指挥,提升新能源平台运营管理效率,形成便捷、高效、透明、互联的风场管理系统。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作为战略创新、技术赋能与架构升级的创新源泉,数智化为企业研发生产与运营管理提供了新发展路径,驱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从而实现组织的不断升级跃迁。本文围绕“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这一关键问题,扎根数智赋能下明阳智能生态系统构建与演化的现实情境,探讨其演化过程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技术跃迁、价值重构与平台化发展是数智赋能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关键,以明阳智能为核心的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面向数智情境的战略创新、技术组合应用创新及组织模式创新,持续增强企业领先优势,扩大企业发展规模,然后以绿色低碳价值主张,通过场景驱动价值创新及价值链适应性重构,最终以平台化发展为导向增强核心企业主导能力并完善多维治理体系,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

5.2 研究启示

(1)数智转型与技术跃迁加快创新生态系统转型调整,也为企业再次探索新兴技术领域创造了新机遇。然而,新兴技术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资源、要素复杂多样,创新预判和微调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应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协作体系,灵活运用多种创新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力量,只有不断稳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抓住技术变革机遇,寻求新范式变迁。
(2)数智驱动企业不断挖掘市场需求与技术价值拓展新使用场景,进而对主流技术范式产生影响,该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研发投入及多学科多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推进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企业应在充分收集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外部需求差异性提出新价值主张,拓展市场业务,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实现对主流市场的侵入。
(3)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平台型组织模式,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核心企业应立足于新兴技术前瞻性需求,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整合不同行业领域异质性资源,带动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与迭代以适应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积极构建新产品推广模式和创新生态运营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赢。同时,为新技术打造政策保护空间,使新技术在相对稳定且隔绝的生态位中进行研发与转化,促进颠覆性创新交叉融合与孕育发展。

5.3 研究贡献

本文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探究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特征,具有如下理论贡献:
(1)以往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多从理论视角出发探究生态系统构成与演化,缺乏对新技术背景下企业发展与生态转型过程的深入思考[8-10]。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海洋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智转型过程进行理论建构,对其演化过程及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2)部分学者结合典型案例对数智赋能下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初步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3]。本文将数智赋能下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阶段划分为系统拓展期、系统转型期和系统适应期,补充了以往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具体阶段特征的分析。
(3)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特殊性,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数智赋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应用过程及特点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技术赋能、价值重构和平台化发展是影响产业创新生态数智转型的关键因素,对当前理论发展作出有益补充。

5.4 不足与展望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由于选取案例数量有限,研究结论能否普遍适用于其它行业有待验证,未来可采用跨案例分析,增加相关行业抽样数量,同时也可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相关结论进行检验,结合市场环境及管理实践变化不断完善理论模型,深入探究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重构与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帅,王海军.模块化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演化机制——海尔集团2005—2019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1):33-46.

[2] 王喆. 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视阈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决策、技术突围与竞争优势培育——基于华为的技术战略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21,39(3):91-99.

[3] 储节旺,吴蓉,李振延. 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3):1-8.
[4] BELTAGUI A, ROSLI A, CANDI M, et al. Exaptation in a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disruptive impacts of 3D printing[J]. Research Policy,2021,49(1):103833.
[5] ADNER R,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3): 306-333.
[6] MOORE J F.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 NewYork: HarperBusiness,1996.
[7]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4): 98-107.
[8] MANTOVANI A,RUIZ-ALISEDA F. Equilibrium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e dark side of collaborating with complementors[J]. Management Science,2015,62(2):534-549.
[9] JACOBIDES M G, CENNAMO C, GAWER A. 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8): 2255-2276.
[10] JIANG S M,HU Y M,WANG Z Y. Core firm based view on 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an enterprise innovation ecosystem: a case study of Haier Group[J]. Sustainability,2019,11(11):3108.
[11] 赵艺璇,成琼文,郭波武. 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核心企业跨界扩张的实现机制——社会嵌入视角的纵向单案例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22,25(6):52-65.
[12] GAMIDULLAEVA L,TOLSTYKH T, BYSTROV A. Cross-sectoral digital platform as a tool for innovation ecosystem development[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1): 11686.
[13] 胡登峰,冯楠,黄紫微,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及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以江淮和比亚迪汽车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1,37(11):150-160.
[14] CHAE B K.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case of big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45(1):83-94.
[15] 王庆金,王焕良,周键. 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治理机制研究[J]. 东岳论丛,2021,42(9):51-62.
[16] 刘刚,刘捷.需求和政策驱动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东莞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2,30(1):94-103.
[17] 冯立杰,卢加瑞,王金凤,等. 开放式创新视阈下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价值网络演进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22):82-91.
[18] 宁连举,肖玉贤,牟焕森. 平台生态系统中价值网络与平台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逻辑——以海尔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25-33.
[19] RAMEZANI J,CAMARINHA-MATOS L. Approaches for resilience and antifragility in collaborative business ecosystem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0,151(3): 119846.
[20] 苏策,何地,郭燕青.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开发与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1,26(4):160-169.
[21] YIN R K.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M].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2012.
[22]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532-550.
[23] TALMAR M, WALRAVE B, PODOYNITSYNA K, et al. Mapping, designing and analyz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8,53(4):101850.
[24] 杜丹丽,付益鹏,高琨.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价值共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0):105-113.

科技进步与对策
深耕科技创新领域,服务学者,专注学术。便捷开放获取,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电话:027-8727706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