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和园.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格局:困境、基础与关键[C]//《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14卷——长三角法学论坛文集,2021.
[2] 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国科发规〔2020〕352号)[Z].2020-01-20.
[3] LIPPITZ M J,WOLCOTT R C,ANDERSEN J B.Innovation.communities: trust, mutual learning and action[R]. Norway:Nordic Innovation Report, 2013.
[4] 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1):26-34.
[5] 尹红,钟书华.国内外府际科技共建比较与完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25-28.
[6] 李辉,黄雅卓,徐美宵,等.“避害型”府际合作何以可能——基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扎根理论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4):53-61,109,168.
[7] 陈劲.整合式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8] 胡艳,潘婷,张桅.一体化国家战略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99-106.
[9] 唐雨虹,杜乾乾,潘明清.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策略——基于共生理论和地理邻近性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9,40(6):129-134.
[10] 白俊红,王钺,蒋伏心,等.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7,52(7):109-123.
[11] 苏屹,李忠婷,李丹.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演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2):74-77.
[12] 曾婧婧,钟书华.现阶段省部科技合作背景及本质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2):130-135.
[13] 何为东,钟书华.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性质及实践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9):104-107.
[14] 刘晓燕,侯文爽,单晓红.基于多层网络的科技创新政策府际合作机理[J].科研管理,2021,42(3):97-108.
[16] 锁利铭,张朱峰.科技创新、府际协议与合作区地方政府间合作——基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案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4(4):61-71.
[16] 王劲峰.区域科技合作机制与政策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7] 吕国辉.长三角科技合作模式和技术转移机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8,22(2):1-2.
[18] 林坚.台湾科技对外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9,25(2):124-127.
[19] 席强敏,李国平,孙瑜康,等.京津冀科技合作网络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6):1359-1373.
[20] 周密,胡清元.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的多维度文本分析——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异质性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24(6):59-76.
[21] 孙斌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1(22):44-51.
[22] 陈雯,孙伟,刘崇刚,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J].经济地理,2021,41(10):127-134.
[23] 王承云,WANG YONGZHENG,SHEN ZEZHOU.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空间演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5):117-126.
[24] 曾刚.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区域一体化深化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3(5):226-236,242.
[25] 赵菁奇,金露露,王泽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基于技术创新政策效果评价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5):40-46.
[26] 陈江华,于娜.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江淮论坛,2021,64(1):23-28.
[27] 汪发元,郑军.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3):45-53.
[28] 陈清萍.科技进步、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江淮论坛,2020,63(2):103-112.
[29] STRAUSS A,CORBON J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M].Sage:Newbury Park,1990.
[30] CHARMAZ K.Grounded.theory:methodology and theory construction[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Pergamon,2001:6396-6399.
[31] 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