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连江水
2024.11.2
从山城龙浔山驾云亭下的放羊娃,到美国知名大学博士;从德化一中的学子,成长为大洋彼岸的大学教授;从研究戴云山地区和“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地理特征,到跨界钻研陶瓷3D一体成型打印技术……他就像一座宝藏,从经验到精神再到胸怀,处处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020年8月18日,邱宏烈教授应邀为德化一中学子做了一场讲座。笔者由此入手,对他的重要履历进行梳理、串联,以期后学者能从他身上得到闪光精神的指引,并找到走向成功的可靠经验与方法。
“已是立秋节气,118°E、25°N的气温还在延续夏的热情。”8月18日9时,邱宏烈走进母校德化一中校门时自言自语道。亚热带的阳光刚好从两朵白云的缝隙中倾泻下来,给凤凰山下的青葱草木镀上了一层银光,浮动的光晕很是晃眼,如梦境一般。
从 1977 年走出这座校园,至今已是 40 多个年头了,当年的青涩少年,回首已年近花甲。物是人非?不,应该是物非人也非。在时间河流里,石头终成沙砾,除了通识与真理,哪有什么是不变与永恒的啊?何况,彼时的有些通识与真理,在新的知识与时空里也难免要改弦易辙,或增删益损。没有什么是停滞不前的,眼前的这一切就是这样,向上向好,生机勃勃,这种崭新的姿态正是人间该有的变化与美好。
邱宏烈走上“泮桥”,波光艳影在“泮池”上晃动。当年那一座四层石楼应该就伫立在脚下的位置,老师在这里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时光倒流,回到了1977年。如果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一些紧要的时光片段,那么,一中的那几年学习光阴肯定是他一生中最紧要的一段。
恍惚间,他想起了石楼后面老旧的文庙。当年的文庙早已没供奉什么偶像,偶像占据的空间已成了学校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他也听说过,庑殿里面曾有人自缢,但大家都并不在意。文庙后的山坡上有两栋一层的平房,是初中教室,这里也是他学习、战斗过的地方。他还记得平房前后都长着松树,其中有一松树就在教室外小操场的东南缘,高达数丈,一两个同学合抱不过来,树下是大伙玩耍的好场所,不时有鸟鸣、蝉声、松涛在校园传来荡去。文庙东侧是校办厂,之后是“红专”楼;文庙西侧是教师宿舍,还有厨房,厨房边有一口深不可知的大水井……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眼前,不只是高楼,坐落于凤凰山南麓的母校,历经百年风风雨雨,办学软、硬件上都有极大的改善,已是涅槃凤凰振翅高飞。
离开的这些年,母校的每一步成长,邱宏烈都看在眼里。
1981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93年,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中学”;2000年秋季,初高中分离后成为一所高中;2002年2月,晋升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2018年12月,入选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2020届毕业生被“双一流院校”录取的就有90人。“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用毛主席的这一诗句来形容他此时的感受,再恰当不过了。
走过“瀛泛桥”,走向一中办公楼,眼前的建筑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办公楼的名字隐约可见,就叫凤凰楼。其实何止办公楼,整个德化一中已是似曾相识,又似非而是,在光鲜现代的建筑群里,邱宏烈有些无所适从,很难从眼前的一切找到旧日的片鳞只甲了。有些记忆只能存贮在大脑里,虽说这样的存贮并不一定是精确而持久的,甚至随着时光的流逝连自己也不免质疑。
邱宏烈忽然改变了想法,并没有直上凤凰楼办公室,而是拐进了东侧凤翅下通道。一别数十年,他想重新唤醒年少的记忆,重温那段只属于自己的苦乐年华。飞达体育馆、飞凤楼、科学楼,这些高大簇新的建筑是后来才有的,反倒是办公楼后面的半山上的两层建筑,似乎就是在当年他上初中的一层平房处重新建起的。只是不见了当年教室后边的大松树,不再听到当时树下回荡的读书声。
邱宏烈是初39组、高19组学生,也就是说他初、高中都在一中上学,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今天起的每个晚安,都有我们陪伴。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 | 连江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 | 山有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