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德化 | 从驾云亭上的放羊娃到大学教授(三)

民生   2024-11-04 22:51   福建  

作者丨连江水


2024.11.4


“恢复高考,今年要恢复高考了。”邱宏烈清楚地记得,1977年10月,他刚响应号召到桂阳“上山下乡”不久。虽说是小知识分子,这几个月来,他与农民没什么区别,农忙时不是在水田就是在苹果园或油茶园里,农闲时搬运木材,做木工。这些苦累都可以承受,可四周丛山莽莽,他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虽然距离高考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他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后来,学校组织一次培训,在县人民会场(现在的县体育场),仅他们一届就有6个班、300多人,加上往届的,就更多了,黑压压的一大片。手头没有复习资料,大家都拼底子,也算公平。


那一年,邱宏烈18岁。他作为一名应届生,在这些准备高考的学生里面是比较年轻的。


1973年,邱宏烈进入德化一中文庙后面的小平房,开始了初中学习生活;1975年,升入德化一中高中部。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高考考场已关闭多年了,学习任务并不太重,反倒是社会实践这一块成了重心。在这最美好的四年半光阴里,留下的不可能仅是一草一木、楼房池塘一类的浮光掠影,有些人和事是具体可感的,甚至是深入骨髓的,如今如老电影一样一帧帧放映开来……


“连炳煌老师是教物理的,我当时对理科的兴趣多少受到他的影响,因为他跟其他老师不太一样。在他的宿舍里,有他自己组装、改装的电子管收音机和留声机。有时候,我们拜访,他就打开收音机,放音乐给我们听,喇叭传出的声音比有线广播里听到的效果好太多了,许多都是我们在其他地方听不到的,那时候比较闭塞,没有太多的乐曲。他还收藏一些唱片,用自己改装的留声机播放的乐曲更是美妙动听。他上课也有自己的方法。他会启发你,让你能够很容易接受,常常用一些通俗的比喻,提升你的兴趣。


“陈金松老师教我们语文。他的美术和书法功底相当好,板书特别漂亮工整,他也是我弟弟邱宏春的班主任,我们的书写都受他影响。我还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当时学校组织了一个美术兴趣小组,陈老师是负责人。德化瓷厂有时接到国外订单,稍微大一点的常吃不消。那一年暑假,这个瓷厂又接到一个外国人订的花瓶订单,其中有一道手工画花边的工序,工作量很大,工人应付不过来,就把我们美术兴趣小组组织起来培训,磨釉料,打花边。这一次,我赚了一点钱,上交到母亲手里的时候,挺自豪的,终于可以为全家吃饭的事出一点力了。记得当年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有后来成为工艺美术师的林建良等同学。


“当时提倡‘学工学农’,类似这样的学习实践挺多的,诸如学采青草药、协助防疫站医生采集血液样品,进行健康普查……有一次去南埕蟠龙,一同去的有郑少强、张凯同学,活儿并不难,就是帮助医生做普查取样,只要从人耳垂上取血,抹在玻璃片上装好就行。这一切都是新鲜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现在想来还觉得挺好玩的。”


时隔多年,忆起往事,旧日的愁苦已悄然隐退,些许的甘甜反而滋润心头。是啊,相信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天特意安排的。在德化一中的那些年,也许恰恰因为某些人自身的茫然,更显出了那些老师的坚持与执着的弥足珍贵;也许学到的知识并不算多,却打开了书本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也许有些人在时代的潮流里放逐了自己,却衬托出另一些人的笃定向前。当时看似失之东隅,后来常会收之桑榆。


1978年2月,已是初春时分,省城福州的风还有点大,邱宏烈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校园——福建师范大学。作为一名高考应届生,他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考上了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据报道,1977年全国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仅为4.7%,考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


“你也在这里!”这是邱宏烈在新校园见到连心达时的一句问候语。挺意外的!能不意外吗?连心达是泉州到德化“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他初中时的英语老师,严格意义上说,那时只是英语科的民办教师。“他的英语是自学的,特别是发音是很好的。我高考时英语成绩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高二的时候我们就没开设英语课程了。”他说,师生上同一所大学,这是那个时代一道特殊的风景。因为英语很好,连心达本科毕业后就顺利考上研究生,后来也到了美国大学当教授。在洛杉矶,他们师生俩还见过几次面。


能骄傲地站在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内,是时代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也是他作为一名一中学子不负期望、笃定学习的回报,更是他张开理想翅膀、准备高飞的新起点。


今天起的每个晚安,都有我们陪伴。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 | 连江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 | 山有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化事儿
德化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