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德化 | 开在东北大地上的“学者花”(三)

民生   2024-11-09 18:28   福建  

作者丨陈仁梓


2024.11.9


根系闽南,花开东北。也许是因为有过出省求学的共同经历,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对他的决定充满了好奇,后来则在他的自传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他家里遭了变故,家里经济负担太重。而他又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不想让家里为自己的学业操心。所以,他在填写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有助学金;其次是他了解德化农业生产靠手工的艰苦,又在电影上看到苏联集体农庄在机械生产下的美好生活,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激发了他改造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伟大愿景。而解放初东北三省很少有本地高中生,为吸引人才,各大院校食宿免费,还报销相应的路费,因此他把东北农学院农机系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以偿。


他与大学同学和谐相处了四年,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导师们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列主义课程的授课者邹宝骧老师讲课极有水平;时政导师刘德本副院长分析国际时事格外风趣幽默,大家都爱听他的课;而院长刘成栋是位将军,颇受大家敬重…… 他的学业也顺利得很,特别是数学课。他每次解微积分题,都很有技巧,经几步就得终解,同学们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他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理念的伟大践行者。1953年暑假,学校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认识学习活动,他由此熟悉了拖拉机、播种机、脱谷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器,也更加认准了农业机械化事业。1955年冬至1956年春,他又分别深入二农山农场、友谊农场进行实习。这一系列的生产实践,让他收获满满,同时也为撰写毕业论文——《友谊农场农机具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答辩,这篇论文得到了导师们的极大肯定,被评为优秀论文。


毕业之后,他因患高血压而错失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阴差阳错地留校当起了助教。他后来得知,是李福愚老师欣赏他的钻研精神,特意把他留下来的。


感念师恩,王河曾的助教工作总是一丝不苟。一接到教学任务,他就忙活起来了。他先是熟悉各版本教材,做各种习题;上习题课总是先默背、试讲;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如何提问学生,如何答疑解惑,他都一一预设好,并写好讲稿;他的制图技巧差,因此就严格要求自己,暗地里刻苦练习,终得制图手法;还练得一手仿宋字。苏联修理专家安基波娃每次来教研室巡查,看到他独自一人在那里制图,总是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小王这么用功,以后定当教授!”


后来机会来了,他参加了由清华大学请来的苏联制图专家授课的全国教师进修班,还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科研工作两条线”大辩论。无论业务水平还是认识问题,他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勤苦的付出加上进修培训,奠定了他教学生涯扎实的基础。1958年春,他回到学校帮沈美容老师上农学系的农具构造课。因为内容熟悉、教学得法,受到了沈老师的称赞。1959年秋,他的“画法几何”大班课,第一次开讲就得到前辈们的一致好评,吴琨老师当场竖起大拇指,笑着对他说:“画法几何最难讲,讲此水平实属难得。”


作为一名老师,他尽职尽责、关爱学生,是良师亦是益友。1958 年,他当机 69-1 班的班主任,整天没日没夜地和同学们在一起,全心全意地忙活着班级里的事情。他特别清楚班干部的重要性,于是大力培养班干部;他也从未落下任何一个学生,经常找同学们谈心,解开他们的心结;他还在班级里发展党员、团员,抓助学金评定…… 在那一年的系青年教师学生工作交流会上,他分享的工作经验得到了参会成员的肯定与表扬。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那股勤苦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界大放光彩。1961年,他从几十名助教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优秀教师之一。1978年,在编写全国农业院校的统编教材《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时,他的《投影变换和图解法的应用》被正式列入其中,他还开创了全国农机系制图教研室搞科研的先例。他也特别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1981年,为了如期图解最后一种难解的斜支杆,他强忍着心绞痛,夜以继日地研究,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才终于解出来;当年,他还被评为省优秀教师。1982年,他拿下了副教授的职称,这在同龄教师中实属乳虎啸谷,而且还是制图教研室的第一人……


是金子,不管在哪里总会发光发亮。我想,这一句话用在王河曾老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勤奋刻苦当成肥料,浇灌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并开出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之花,书写了他的人生华章,惊艳于异地他乡。



今天起的每个晚安,都有我们陪伴。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 | 陈仁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 | 山有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德化事儿
德化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