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王志强
2024.11.15
温克仁从小有一个梦,就是陶瓷之梦。
他出生在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从小就生活在陶瓷的世界里。在龙窑里捉迷藏,在车间里捏玩具,在车碓旁听悦耳的“交响乐”,在慢悠悠晃动的水车边遥望星空、放飞思绪。每到晚上,他总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做了一个大机器,这边把瓷土放进去,那边就跑出亮晃晃的精美瓷器……
1968 年底,“文化大革命”进入最癫狂时期,大学停招,中学停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装满一肚子数理化知识的温克仁高中毕业,上大学学习硅酸盐专业的梦想就此破灭。稚气未脱的他茫然地走出校园的大门,回到老家浔中诗墩。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用毕生精力来圆他的“陶瓷梦”。
走出校门的温克仁,从社办厂的技术员和业务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三十七岁那年,他就被选拔为德化第五瓷厂厂长,并率先实行厂长负责制,成为数百号人的“领头羊”。
德化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制陶遗迹,唐代的陶瓷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宋元时期的陶瓷蜚声海内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商品之一。但此后清王朝闭关锁国,国家积贫积弱,德化的陶瓷业逐步走向式微。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序幕已经拉开,德化陶瓷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那时,各个陶瓷厂生产的大多是杯、盘、碗、盆等低端产品,一些传统的瓷雕产品也仅销往东南亚地区,市场份额极其有限,与大环境很不相称。
温克仁有了一个梦,就是做西洋工艺瓷,把瓷器卖到国外去,卖到欧美发达国家去,重续海上丝绸之路,重振瓷都雄风。
那时候,我国外销的窗口只有每年春秋两季的广州交易会,没有其他渠道。那时绝大部分企业负责人都没有出过国,对外国人的生活起居、兴趣爱好不了解,很难制作出他们喜欢的东西;送到广交会展出的样品也大多是老面孔,很难被外商选中,更别说竞争力了。
温克仁祖上客居马来西亚,其父20世纪30年代才回到德化。通过一些定居在马来西亚亲戚的介绍,他对东南亚有一定的了解。担任厂长后,他就动脑筋做起了东南亚的陶瓷出口业务;偶尔也做一些西欧客商的生意,但成交量不大。
通过与这些客商交谈,温克仁得知欧美陶瓷消费市场巨大;他还了解到,原来向欧美市场供货的“亚洲四小龙”,由于用工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正在酝酿产业转移,也就是说,以前由这些国家生产的西洋工艺瓷亟须转移到产业层级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如果我们不抓住这个机会,就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抢得先机。温克仁暗下决心,要打开欧美市场的大门。
温克仁决定自费出国,对西欧市场进行考察。但在那个年代,出国可不容易,他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由于他已经在企业改革方面表现出杰出才能,有关部门同意推荐他出国考察。但手续办了将近一年,直到1985年夏天,他才与省陶瓷公司两位同志组团成行。
1985年7月11日,温克仁一行三人从首都北京出发,取道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国际机场,开始了西欧之行。他们先后访问了荷兰、比利时、德国和法国的多个城市,考察了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华比公司、法国巴黎的香港贸易公司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HEM公司,并走访了西欧的一些普通家庭。
通过眼观耳闻,温克仁了解到,西欧人消费水平很高,对瓷器又特别钟爱,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橱柜等处陈设一些瓷器,有的甚至为了体现身份,用陶瓷工艺品作为建筑材料装饰房屋。客户见面、朋友约会、小孩生日等社交场合,也大多送陶瓷礼物——陶瓷已经成为西欧人不可或缺的消费品。
温克仁还了解到,许多欧洲人过惯了奢侈的生活,普通陶瓷大多使用一次就扔掉了,消费量非常大。
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和华人客商,温克仁还了解到西欧的一些贸易政策,就是对进口日用瓷器实行配额制,对工艺瓷则不加限制。在客商朋友的展厅,征得主人同意,温克仁拍下了成百上千张珍贵的陶瓷样品照片。二十五天的西欧之行圆满结束。回国后,温克仁对如何打开欧美市场,重续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胸有成竹,他提出的“日用瓷工艺化,工艺瓷日用化”的发展思路,得到县领导和业界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县的发展战略。
他回厂后,马不停蹄地组织出口陶瓷生产。他提思路,画图纸,邀请了杨剑民、陈德卿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样品开发团队,进行西洋工艺瓷的创作。从此,一批批诸如天鹅、钱罐、花篮等具有西欧特色的精美瓷器在德化第五瓷厂诞生,继而成为出口创汇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成为西欧人的新宠。到1985年底,第五瓷厂完成产值600多万元,不仅扭亏为盈,还实现利润上百万元。此后,该厂产值效益年年翻番,成为德化县乃至福建省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
打开西欧市场后,温克仁白天组织企业生产,晚上举办西洋工艺瓷知识培训班。首先对本厂600多名员工进行全面培训,接着免费为其他企业培训。就这样,一批批西洋工艺瓷的生产能手从德化第五瓷厂走了出来。
为了获取更大市场,温克仁又到香港地区考察,在香港成立第一家德化与香港合资企业——东方陶瓷有限公司。此后不久,他又考察了美国市场,在美国旧金山与人合作成立了龙氏公司,专门销售德化陶瓷。
就这样,福建的外贸企业把德化作为西洋工艺瓷生产基地,欧美客商也都纷纷把目光转移到这里,继而送来一份份大订单。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德化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销售基地,直至今日仍保持领先地位。
这期间,温克仁以德化第五瓷厂为基地,成立了德化县东方陶瓷公司,通过对外承包亏损企业以及派人新办联营厂的方式,使公司得到“滚雪球”式的发展。公司所属企业十多家,联营企业几十家。当时德化的多数企业也都从该公司拿单生产。
温克仁是一个胸怀全局的人。他向当时的县领导提出了大力发展西洋工艺瓷的建议,并在全县企业工作会上毫无保留地做经验介绍,同时鼓励第五瓷厂的企业骨干人员自办企业。那时候,建一条窑只要3000元左右,新建一个厂也只要2万多元。一个厂,可吸纳一百多人就业,产值可达五六十万元。就这样,德化的陶瓷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到20世纪80年代末就达五百多家。再后来,西洋工艺瓷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在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家中就可从事半成品生产。
翻开历年德化年鉴可以看到,1985年以后,德化县的财政收入每年几乎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8年更是达到 45%。从那个时候开始,德化人在宽广的国际市场遨游,陶瓷逐步销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超百亿元,德化先后被评为“中国瓷都”和“世界陶瓷之都”。这其中,温克仁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不可磨灭的。
今天起的每个晚安,都有我们陪伴。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作者 | 王志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排版 | 山有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