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和平: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

学术   2024-04-29 09:04   江苏  


















【摘要】4月26日,由老龄文明智库编纂的《老龄文明蓝皮书(2023)》在江苏无锡正式发布。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老龄文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资深教授樊和平教授发表了精彩讲话,阐述在老龄化时代,应该如何“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





















今天,《老龄文明蓝皮书》第二期发布了;不,“老龄文明”这个蓝色的天使两岁了。我们的蓝皮书,承载着一种特殊的使命,它像一个文明的天使,传递着一个来自心灵世界的神谕,这就是让桑榆之上“尚满天”的晚霞,换上黎明前的那道孕育无限生机的蔚蓝晨装。
2023年,我们的首期《老龄文明蓝皮书》发布,它携带文明母体的乳嗅,向世界唱出第一声的初啼。在这里,“老龄化”的银霜,经过吴韵汉风的沐浴,维扬大厨的荟萃,芙蓉出水般脱落为一个令人憧憬和值得期待的晨曦:“老龄文明”。
一年过去,从江淮大地飘逸的“老龄文明”的泥土芬芳,在千年窑湖小镇经过思想工匠们的鬼斧神工,向世界弥漫,“老龄文明窑湖共识”发布啦!这一年,从一岁到两岁,我们长大了好多,“老龄文明”从团队同仁的学术直觉和本能呼唤的喃喃私语,汇集为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人大会的文化共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二期的蓝皮书,作为两岁的生命表达和学术作品,给“老龄文明”的思想泼墨,飞针走线地添上一道道工笔画的刺绣,以便让“老龄文明”在参天大树的繁花绿叶中喜鹊登枝,安详而诗意地栖居。它演绎为一个主题,也发出一个良知呼唤:学会对待老人。
面对不期而遇并迅速推进的老龄化,一句话正悄然流行:“学会做老人”。作为一种社会提示,它包含对老龄人的文化偏见和伦理歧视;作为老龄人的一种自觉自爱,它是无可奈何的自哀自叹。无论如何,这是一种必须反思和警惕的社会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银潮,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所迫切期待的集体觉悟和文化启蒙,不是“学会做老人”,而是“学会对待老人”。
人生是一次生命旅程,也是一次社会历程,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待”遇。孩童时代被“款待”,集家庭和社会的万千宠爱于一身;青年时代被“期待”,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积累和储蓄能量,是希望所在;壮年时代被“担待”,承载很多社会责任;到了老年,则有可能被“对待”,成为社会和处于其他生命阶段的诸多群体照护的“对象”。孩童时代依老恋老,青春时代烦老叛老,中年时代“不知老之将至”,直至一步跨进老年时代,有了“老”的体验和体悟,从“老”中通达生命的真理和文明的真谛,然而此时已经逐渐向社会乃至最后向生命的边缘撤退,失去主场地位甚至话语权力,于是不仅在人生记忆、生命进程,也在文明设计中留下遗憾和缺憾,成为被社会和处于人生其他阶段的诸群体“对待”的对象。由此,老龄群体的背影和叹歌也以广场舞般的独特体裁,为文化自觉和文明境界留下课题和提升空间。
无论人生还是由众生所构成的社会,都恰似一个交替上演的舞台。人生的通达,文明的境界,不是披着华丽的礼服入席,观众的盛装与其是说对他人的尊重,不如说剧场中争芬斗艳甚至喧宾夺主的自我在场的宣示与角逐。如何对待为观众的笑脸和愉悦心情而黔驴技穷地表现,最后在兴奋中难掩疲惫地谢幕的那些或领舞、或客串的演员,才是对灵魂良知和文明境界的真正拷问与检阅。面对深度行进的老龄化,将老龄化提升为老龄文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迫切需要又一次集体自觉和文化启蒙,这就是:学会对待老龄人;学会对待那些正在或者已经从人生或社会的舞台上退场和谢幕的老龄人。
自从人猿揖别,如何对待老龄人,就成为人类文明的必修课。裹挟于当今的人类文明大潮,面对中国式老龄化的特殊境遇,我们所呼吁、我们所推进的,是关于如何对待老龄人的第二次学习,第二次觉悟。因为是第二次学习和第二次觉悟,这一命题可以确切地表述为:重新学会对待老龄人。
父母爱子女,既是天性,也是伦理。子女是父母生命及其在场在世的替身,因而父母对子女的爱,相当程度上具有自爱的性质;因为子女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共同作品,因而具有伦理的实体性意义;更因为子女的哺育成长所完成的是人种再生产的庄严社会使命,因而具有重大的文明史意义。然而,如何对待薪火相传中作为生命根源和生命园丁的老龄人,却是人类文明漫长修炼的正果。
如何对待老龄人,是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文化分水岭。考古学已经发现,在原始社会曾长期存在食老人习俗,这一习俗既是野蛮,也是人类为自己的种族繁衍悲壮地做出的最后奉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大门的集体口令和文化密钥,就是“孝”的伦理吟唱。“孝”,就是如何对待老龄人的第一次集体觉悟,也是人类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文化通行证。在中华文明史上,“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下》)殷周时代,德孝同源,对祖先的孝,不仅是最重要的德,而且就是德本身,就是人的自我认同,也就是文明本身,所谓“有孝有德,四方来则。”由此,礼义之邦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所贡献的不只是以“孝”为百善之首的传统美德,而且是以如何对待老人的“孝”道为核心的文明大智慧,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文化密码。
五千年文明,对待老龄人的中华智慧的要义一言概之,就是:学会“伦理地”对待老人。由此,我们完成了关于如何对待老龄人的第一次文明学习。早在资源稀缺的古代社会,孔子就启蒙世界,对待老人,最重要的不是“能养”,即生活资源的供给,而是“色难”,即伦理态度。由此,不仅家庭成为老龄人颐养天年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也在整个社会营造了以“色难”为着力点的伦理世界,从《孝经》中那些极端的孝道故事,到“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的制度安排,都是“伦理地对待老人”的差异公正的文化智慧的宣示。
当今之世,中国式老龄化面临三大关键词。第一,“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由小康走向现代化,已经走出基本生活资源稀缺的时代,“能养”已经不是最大课题。第二,“超载”。老龄化邂逅独生子女,高速发展导致的文化断裂,中国式老龄化在人口结构、伦理承载力、集体文化记忆诸领域面临全方位的“超载”。第三,“替代”。新兴科技尤其是AI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趋势,为世界提供全方位的人类替代。在老龄化时代,似乎出现了一种文明乌托邦:经济发展可以为老龄人提供养老院、送餐选择之类的孝道的社会替代;科技发展可以为老龄人提供从行程追踪到照料照护的孝道的伦理替代。“替代”时代,老龄人的伦理命运如何?到底是老龄化的柳暗花明还是伦理缺场的权宜之计甚至饮鸩止渴?因为它关乎老龄化社会的文明气质和文明素质,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关于如何对待老龄人的第二次创造,第二次学习。
在资源稀缺的时代,中华民族成功地进行了与家国一体的“国家”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以“孝道”为核心的关于对待老龄人的第一次文化创造和集体学习,这一创造和学习的要义一言概之,“以伦理思维对待老龄人”。走向现代化,第二次创造和第二学习的主题,将是对待老龄人的文化智慧和集体行动由伦理向文明的全方位推进,由“以伦理思维”对待老龄人,到“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学会以伦理思维对待老龄人”的问题意识,是稀缺时代由“食难”向“色难”的伦理提升;“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的问题意识,是由“色难”向“在家难”的推进。
在“超载”和“替代”现代背景下,中国式老龄文明,学会对待老龄人的文化课题,已经不是伦理性的“色难”,而是体现文明气质和文明体质的“在家难”。对待老龄人的伦理思维的核心,是以返本回报的生命实体感为核心的孝道,其境界是“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对待老龄人的文明思维的要义,是以文明水平、文明境界、文明形态对待老龄人,其境界是“学会为文明思考所支配”,由此,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建构老龄化时代的中华文明。
显然,第二次觉悟、第二次学习任重道远,“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刚刚起步,甚至问题和任务还刚刚提出。然而,以这个两岁的《老龄文明蓝皮书》为始点,我们开始呼吁,我们开始探索,我们开始“学会为文明思维所支配”的关于“如何对待老龄人”的第二次学习的万里之行。
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我们便明白年龄和老龄都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概念;老龄化不是现代化的负面清单,我们的使命,是不仅将老龄化当作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而且使老龄化“成为”文明进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表现。
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我们便明白老龄不是夕阳,老龄人不是耗尽能量的蓄电池,而是奔驰在人生和社会的马拉松跑道上的绿色能源。老龄人的隔代带娃,不是贡献夕阳西下的“余热”,也不只是伦理思维时代的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在这个不婚不育、婚姻易碎的重大文明危机时代,为捍卫家庭这个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和人种绵延,含辛茹苦地从事的艰巨而伟大事业,他们正以“放开手,迈开腿,闭上嘴”的辛劳和文化代沟中的伦理隐忍,竭尽全力为守护人类文明的最后家园而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这是一支慈爱而悲壮的文明大军,他们从本该休息的夕阳时分出发,为的是迎接第二天的新一轮朝阳,而我们却常常以伦理思维把它只理解为是享受“天伦之乐”甚至被当作贡献“余热”,这是老龄化时代缺乏文明思维的典型表现。
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我们便明白,我们应当为老龄人的物质生活所创造的,不只是以同情感和同理心为伦理基础的“适老化”环境改造,而是对“宜老”“怡老”的文明社会建构;我们应当为老龄人的精神生活所提供的,不是打发空洞时光的“老龄教育”,而是以老龄人追求明天、追求自我实现为目标的“老龄学习”。
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我们便明白,养老模式的探索,不只是让老龄人“活下去”的“能养”问题,而是“活得好”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问题;养老的社会服务和科技运用的本质,不是寻找回避甚至逃避伦理责任的孝道替代;中国式养老、“苏适养老”的精髓,是与中华文明形态、中国文化传统,与老龄人“在家”的伦理诉求相适应的文明响应和文明创造。
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我们便学会理解和坦然面对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节律,不仅学会如何对待生,而且学会如何对待死;不仅学会如何迎接诞生,而且学会如何面对死亡;学会建立童车和轮椅、游乐场和广场舞、幼儿园和养老院之间的文明平衡;我们便明白葬礼的意义是将死亡从自然事件提升为伦理事件,明白“死而不亡者寿”的中国智慧的文明史意义。
总之,“稀缺”时代“学会以伦理思维对待老人”需要破解的核心难题是“色难”;“替代”时代“学会以文明思维对待老龄人”有待探索核心课题是“在家”。“在家”,不只是文化传统,也不只是老龄人的伦理期待,而且是中华文明新形态建构必须完成的任务。显然,任务的完成艰巨而长远,我们正在努力,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道德发展智库
这是以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为核心的开放性、国际化智库平台。它“以发展看待道德”,以“顶天立地”为学术追求,致力打造中国道德发展的智慧平台,使之成为现代中国道德发展的学术创新源、专业化与权威性的道德国情信息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评估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