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智库举办“伦理与老龄文明”专题交流活动

学术   2024-06-24 14:00   江苏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促进中国老龄文明社会发展,6月20日,由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老龄文明智库、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的“伦理与老龄文明”专题交流活动在南京召开。会议重点围绕伦理与老龄文明,伦理与整个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邀请10余位国内外智库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讨论,多角度探讨“老龄文明”话题。


构建积极健康向善的活力老龄社会、促进尊老爱幼代际互助家庭发展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在致辞中表示,老龄文明不是关于老年人的文明,而是整个人类的文明。老龄化不是人类文明前进的负面清单,不是现代文明的剩余物,而是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知识。他强调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养老形态,照护、伦理的大情怀和大智慧是被需要的,这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文明达到了何种境界。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凯博文强调虽然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观念之间存在差异,但也认同“伦理道德”是超越群体和世界格局的一种方式。中国的思想在世界发展中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欧洲文明强调原则,区分“好”和“公正”,中国文化则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例如“孝”思想。这些中国思想能够弥补全球伦理的研究空缺。


活动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沙维伟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珏主持。上半场哈佛大学全球适老社会科技研究中心教授陈宏图,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讲师陈楚倩,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龙书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周岚,老龄文明智库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应邀作专题报告。

陈宏图以照护者的角色冲突与伦理出路为题,列举了照护者中角色冲突比较少的两类人群,提出照护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挽救,更是一种社会性的支持和人类互助竞争的体现。照护工作者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个体健康,保障社会成员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陈楚倩以“临终照护中的信息告知:来自中国患者及其家属的实证证据”为题作分享,指出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以及在临终关怀的整个过程当中如何告知和面对亲人的预期,是每个个体无法逃离的问题。科学理智地研究中国式的生老病死的观念,不仅弥补当下生命教育的缺失状况,也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正视。

龙书芹在“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中国民众的养老意愿及代际差异”主题分享中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家庭养老服务的支撑系统,而不是摒弃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之外,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同时也要为家庭养老服务提供一些社会支撑,这样才能让现有的家庭养老发挥相当的作用。

周岚从积极老龄化时代共创城市新文明角度建议,一要保持积极的老龄观。二要构建老龄友好城市、社区、社会。三要共创老龄人口积极参加的和谐社会。她表示,新型的城乡关系中仍然需要落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她提出“一碗汤距离”的多代居住房概念,倡导加强社区建设中的家园意识。

林闽钢从“家国一体”考察中国养老文化的生成逻辑视角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如何实现?在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当中,中国如何找回家庭养老?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式养老是建立在独立的人口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特色上的养老,构建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文化基因,精神土壤的传承。


会议下半场,佛蒙特大学全球健康中心副教授Jeanne Shea,东南大学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翰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敏,东南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张晶晶,教育部长江学者、东南大学资深教授樊和平作主旨演讲。

其间,Jeanne Shea和张敏两位教授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享了各自对于照护理念在地化研究的相关成果。李翰林基于老龄化与按龄退休之间的联系提出,“按龄退休”还应该考虑到个人的权益,尊严,成就感等。张晶晶认为,在“数据化-商品化-公共价值”三重驱动力的作用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成为了同时实现商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特殊场域。樊和平就当今中国式老龄化的“超载”问题,呼吁“伦理思维”向“文明思维”的推进,以“社会文明”应对老龄化。

编辑:笪颖
内容转载自“交汇点新闻”

道德发展智库
这是以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为核心的开放性、国际化智库平台。它“以发展看待道德”,以“顶天立地”为学术追求,致力打造中国道德发展的智慧平台,使之成为现代中国道德发展的学术创新源、专业化与权威性的道德国情信息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评估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