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名吃 | “不吃饹馇宴,不算到滦南”的饹馇做法

职场   餐饮美食   2024-11-01 18:20   河北  

评论·随笔·诗文·民俗·养生

饹馇,是冀东一代的名吃,尤其在滦南、乐亭等县,最为有名,人们几乎常年食用。

在我国北方,有“不吃饹馇宴,不算到滦南”的传说。饹馇作为一种菜肴,具有滋味清新,色泽鲜艳,可口喜人等特点。

  01  

饹馇的制作方法比较复杂,首先得将原料绿豆或者爬豆、小豆等用石磨碾开,形成豆瓣,这叫“破豆昔(豆昔,左右结构,读chǎi)”。再将豆瓣泡在清水之中,四个小时后,用笊篱把泡下来的豆皮抄出,而后磨汁子。

过去磨汁子,都是用石磨,有条件的使用毛驴拉动,没条件的则靠人力来推。不论驴拉还是人推,都须得不间断地从石磨顶端的一个圆孔处注入带水的豆瓣,随着石磨的转动,一道道淡黄色的豆汁顺流而下,汇集到石磨底部的转圈槽内,继而再流入接汁子的大桶中。桶中的汁子要稀稠有度,以勺子搅动略沾一层为宜。汁子调好后,就可以摊饹馇了。

摊饹馇,算是第二道程序。

其设备是一至二口平锅,分别架在垒好的、高低适宜的小灶之上,然后,用一些质地软和、易燃火旺的茅草、豆秸之类的柴禾,把平锅加热,锅底蹭上一遍油渍后,就可以舀上一铁勺豆汁,倒入烧热的平锅上,随着“滋啦”声响,淡淡的一股水气升腾而起,马上用一只特制的小木扒将发热的汁子迅疾均匀的摊于平锅之上,因锅底蹭上了油,绝无煲锅现象,不消一分钟,熟透了的饹馇从四周的边缘翘起,只消伸手一拎,一张淡黄色的、冒着热气的、透出香味的饹馇就从锅上揭了下来,并随手搭在眼前的一条横线上,以备晾凉不沾手后,就可以一张张地摞叠在柳条笸箩里。

  02  

饹馇分为两种,一种是过箩饹馇,一种是混箩饹馇。

所谓“过箩”,就是在把汁子磨出后,用架起来的布包将豆渣滤出,然后用纯汁子摊饹馇。而混箩的就是将渣滓混在里面一起使用。既然货分两样,质量必然不同。过箩饹馇结实耐熬,混箩的就差着些了。

因为摊出来的饹馇已经熟透,凉了以后就可以食用,吃起来很有口感。尽管是这样,也没有过多食用的,大多是尝几口或吃上一两张。而大多是用来做菜使用。

做出的菜种类较多,有焦溜饹馇、炒饹馇、烩饹馇、熬饹馇,也有用它炸饹馇夹子的,作为凉菜食用。

这种以饹馇为菜的食用席面,在冀东地区比较普遍,不论农村城镇,还是节日素常,别看饹馇列不上珍贵佳肴,但往往餐桌不离不弃。一是它价钱便宜,二是味道爽口,老少皆宜,人人喜爱。

大凡到过外地的人,只要碰到从这块土上过去的老乡,在用餐会客之中,常常提到老家的风味饹馇,于赞不绝口之中,流露出一股难于名状的恋情。当然,去外地省亲或是回乡探家捎走、带走饹馇的也不乏其人。

  03  

谈到“饹馇”的来历,这里面还有个传说。

据说是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有段时间食欲不振,御膳房的厨师们设法调理伙食。

一天,有个小太监端来一盘醋熘菜肴,只见盘中黄绿相间、荤素搭配,一片片面食在嫩肉、木耳、虾仁陪衬下,鲜而不腻、香味扑鼻。慈禧太后一见,顿来食欲,伸箸品尝,赞不绝口,并问是什么菜?偏偏小太监不知,难于回答,直吓得颜色更变,汗水直流,惟恐老佛爷怪罪,性命不保,赶紧伏地叩头。

好在这天慈禧太后因吃了这道菜心情大好,没恼没怒,叫小太监起来退下。

小太监站起身形,谢老佛爷免罪之恩,端盘就要出去。

慈禧太后忙说:“菜就搁这儿吧!”

小太监慌乱之中,听了个“菜叫‘饹馇’吧!”

既然是老佛爷赐了名号,谁敢违拗?就这样,小太监和御膳房一说,这种以绿豆磨成的面食,也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号“饹馇”。

而后,“饹馇”之名从宫中传到民间,时至现在也没更改。并且“饹馇”也成了冀东各县的风味名吃。(张浩洪搜集整理)

喜欢类似文章,请长按下图,前往图中的“低视点”公众号浏览


低视点
平民视角,民间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