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址丨杨靖宇将军读书处

民生   2024-09-11 17:22   河南  



在古城开封的北道门街,有一所并不显眼的学校,其前身不仅是开封市二中,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旧址。此外,它还承载着另一重要身份——作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杨靖宇将军读书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年少时曾在此求学。



灰瓦屋面、西式木门窗,窗周饰以精致的线角……步入原开封市第二中学校园,一幢典雅古朴、充满民国初期风情的建筑引人注目。该建筑底部稳固厚实,正门设有厅堂,厅前矗立着洁白的柱子;建筑上部覆盖着青瓦,大屋顶配以飞檐,前坡屋面两侧还设有烟囱。


这幢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后方的两个角楼共同构成了“U”形的平面布局,显得和谐而庄重。深入院子,一座亭子静立于花园深处,亭上六角匾额镌刻的“杨靖宇读书处”六个大字,苍劲有力。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背靠黄河,曾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民国时期,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开封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各类学校云集的地方,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求学与生活。在这里,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进步书籍也易于获取,使得开封成为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杨靖宇将军便是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三年学习时光。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这三年求学经历,对杨靖宇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更在思想上实现了飞跃,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在校期间,杨靖宇热衷于阅读,尤其是《新青年》《向导》等杂志报纸上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章,这些思想火花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火种。同时,他还结识了包括中共党员贺光吾在内的进步教师。在他们的引导下,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最终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926年秋,杨靖宇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杨靖宇被开封的党团组织派往家乡从事革命发动工作,由此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他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积极组织民众进行抗日,先后担任东北反日救国会总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等,以超人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东北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杨靖宇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当时,在带领的其他抗日联军将士壮烈牺牲后,他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杨靖宇牺牲后,日军残忍地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惊和折服。 



杨靖宇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200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杨靖宇被评为100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92年4月1日,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杨靖宇当年就读的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用中英文铸刻的“杨靖宇将军读书处”标志碑,就矗立在青年杨靖宇经常读书的土台旁边。2008年6月,该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原开封市第二中学的老教师、老党员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校友,自发捐款雕刻了一座杨靖宇将军的塑像。 


岁月流转,风雨沧桑,但杨靖宇将军捍卫民族尊严、保家卫国的精神却永载史册。如今,他的雕像依然静静矗立在校园里,向后人讲述着那段英雄的历史和事迹,激励着古城开封乃至全国的年轻一代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丨李晨翀
图片丨石斐 
值班编委丨王正新
审核丨杜趁义
编辑丨赵月琴  谭梦宇(实习)
投稿邮箱丨whkf0378@163.com

开封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触摸厚重历史; 引领生活美学,打造艺术高地; 描绘时代画卷,讲好开封故事。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