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后一带的工业记忆

民生   文化   2024-09-12 17:25   河南  

本文所说“龙亭后一带”,是指龙亭大殿以北至北城墙以南,解放路以西至西城墙北段以东的范围。


谈龙亭后一带,不得不从清朝谈起。清朝建立后,开封仍为省城,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清政府在河南的八旗驻军就设在龙亭后一带,被称为“旗营”。旗营夯筑有土墙大院,其南墙在龙亭北路一线,北至北城墙附近,东到河大附中初中部,西至文昌后街,占地0.8平方公里。旗营墙高一丈,设有三个门,南为正门,东、西各设一个门。


赵文建 摄


旗营也叫“里城”“里城大院”。1922年,冯玉祥遣散旗营并拆除建筑,腾出大块空地。20世纪40年代,这一带坑洼不平、杂草丛生、人烟稀少,旱时白茫茫盐碱一片,涝时水汪汪一片泽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仅靠刮盐土、熬盐碱等维持生计,艰难度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这片百废待兴的贫瘠之地,老百姓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


石斐 摄


人们先是在西北城墙上整修了利汴闸,将黄河水引入城内西北低洼之地沉淀,再把清水分为两股,一股流入中国翰园碑林的假山湖进一步沉淀,再进入潘杨二湖;另一股由西北湖的东北角向东,顺着北城墙河流到铁塔公园,右转一直向南,汇入惠济河。


很快,这片不毛之地被改造成了风水宝地,并播撒上了希望的“种子”——工厂。一二十年里,几十家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机器日夜轰鸣,工人昼夜加班生产,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回忆当时,龙亭后一带的工厂有:日用化工厂、水泥厂、中药厂、丝织厂、塑料厂、造纸厂、制线厂、电机厂、冰箱厂、冶炼厂等。此外,还有部队、医院、学校等单位。


石斐 摄


开封日用化工厂。开封日用化工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上海支援开封的几位技术人员带领几十个工人,在里城南门街的东后方建设起来的。著名的“矛盾”牌肥皂就是在这个工厂里诞生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发展需要,该厂搬到了龙亭公园正北方的城墙根儿。20世纪70年代,该厂继续发展,厂区扩大,还生产新产品——“矛盾”牌洗衣粉,完成了“三级跳跃式”发展。“矛盾”牌肥皂、洗衣粉畅销全省乃至全国多年,“矛盾”商标家喻户晓,几乎成了开封的代名词。


开封水泥厂。开封水泥厂是20世纪50年代在华北体育场北边空旷之地建设起来的。建厂初期,该厂的围墙是铁丝网围栏,南边一缺口为大门,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改为低矮的砖墙。


步尧 摄


该厂有一台球磨机,还有两座石灰窑,厂门外的空地上到处都是堆放的石灰石。除了球磨机由电机带动之外,其余重体力活全凭人拉肩扛。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以高度的主人公精神,生产出了合格的水泥,有力支撑了开封的基础建设。


20世纪70年代,该厂迎来了大发展,厂区进一步扩大,还建起了立式水泥仓储、立式连续石灰窑和新厂房,上了一台大型球磨机。后来,该厂搬迁至东郊电厂附近。


开封化工四厂。开封化工四厂的前身是政府将这一带熬碱、熬盐的个体户组织起来成立的龙亭化工一社、二社。因这一行业用水量大,还要有晒盐土的场地,所以一开始分散在临水的空旷之地。后来,两社合并,集中在卷棚庙门街东部。


步尧 摄


当时,该厂主要生产硝酸钾(俗称“火硝”)和氯化钠(即盐)。20世纪60年代末,该厂搬至铁塔西街上传染病医院对面。20世纪70年代,该厂购入了化学试剂和醋酸生产设备,建起了四层楼高的框架结构车间,主要生产醋酸和几十种化学试剂,老产品停产。随后,该厂更名为“开封化学试剂总厂”。


由于龙亭后一带工厂众多,本文不再一一介绍,回忆记录粗略,只好用大概年代之词,难免有出入,敬请读者纠正与谅解。


我市龙亭后一带工业的兴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发展的缩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很短的时间打造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里大大小小的工厂为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龙亭后一带的面貌更加喜人。


袁洋 摄


如今

这里交通便利、河湖交错、环境优美

体育场、学校、医院齐备

非常适宜人们居住

人们安居于此

享受着美好新生活



作者丨杜长河
值班编委丨王正新
审核丨杜趁义
编辑丨赵月琴  谭梦宇(实习)
投稿邮箱丨whkf0378@163.com

开封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触摸厚重历史; 引领生活美学,打造艺术高地; 描绘时代画卷,讲好开封故事。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