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下午,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学高级研习班”系列讲座第八讲以线上形式召开,本期主题为"建成环境的行为学研究"。本次研习班由同济大学王德教授主持,主讲人是东南大学的张峻屹教授与华南师范大学的王丰龙教授。
张峻屹教授以“建成环境的行为学研究与Hearty City”为题目,基于其提出的市民生活行为学(life-oriented approach:狭义的生活导向方法论)和他长期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健康城市(Healthy city: H)、节能城市(Energy-saving city: E)、人工智能城市(AI-driven city: A)、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 R)、TOD城市/旅游城市(TOD-Tourism city: T)和向往城市(Yearning city: Y)等与建成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理念,系统地探讨建成环境对各种相互关联的生活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反映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未来城市新形态“Hearty City”并讨论适合“Hearty City”发展的新理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星球健康、城市免疫学等)。
王丰龙教授以“空间行为与幸福感”为题目,介绍了行为地理学的特色,强调了行为地理学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重视心理机制、个体视角和过程视角等方面。此外,从幸福感的多重解读与测量、幸福感与行为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活动视角下的幸福感形成与影响、公交车满意度与出行方式转变、前景理论与风险管理等方面阐述空间行为与幸福感的关系,并展望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未来发展,包括行为地理学的理论机制的深化研究、被领域研究的尺度陷阱以及如何通过空间行为与幸福感研究,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等。
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包括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和机构的学者通过腾讯会议或会议直播方式进行交流,共计一千多人次。
张峻屹教授讲座——
建成环境的行为学研究与Hearty City
张教授介绍了life-oriented approach(生活导向行为学/市民生活行为学)的基本框架,认为行为学是一个工具,它和城市规划的理念息息相关,如健康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均和行为学有密切关系。从行为学来看,建成环境本身对人民生活行为具有影响,同时,从居民的行为理解需求,需求又可以反映到建成环境的建设中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比如,在交通规划中,交通网络和需求本身是双向的,城市公园建设和居民需求也是双向的。
接下去,分别从城市规划/政策和人类行为的关系、健康城市与健康行为的关系、节能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人工智能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韧性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TOD城市/旅游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城市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的关系等研究建成环境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新视角。
城市规划/政策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建成环境,一定要研究人本身,这也符合我们当今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但在建设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居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人的生活、居住、学习、工作、出行、旅游,这些行为本身很复杂,具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基于活动的规划本身存在局限性,交通人看交通,能源人看能源,生活活动是复杂且相互联系的,但各种规划本身却是分开做的。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
健康城市与健康行为的关系(Healthy city: H)。健康有三个维度: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健康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包括其他生活行为)的关系,在大城市和地方城市的体现是不同的。服务于健康城市的建成环境本身也很复杂,我们需要关注建成环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通过多尺度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来揭示这一影响。张教授基于参与日本数字健康规划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从家庭健康和职场健康的视角揭示了不同建成环境要素对健康行为的多样影响,实证了建成环境对人类健康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基于建成环境促进人们积极地改进健康习惯的可能性。
节能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Energy-saving city: E)。能源消耗与各种生活行为的关系、与土地利用的挂你、与技术普及的关系、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与人口属性的关系非常复杂。张教授团队首先构建了能够把这些复杂关系在同一模拟系统同时表达出来的基于行为学的综合能源消耗模型系统,并且应用到从多个视角评价节能城市建设效果。然后介绍了其编辑/撰写的Transport and Energy Research书籍里基于行为学而梳理出来的21种节能交通社会建设的建议。同时,张教授强调,技术本身不能直接改变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需要科学地干预促成期待的行为变化。行为学究竟有什么用,回国之后,张教授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这也是困扰很多行为学者的问题。张教授强调,科技创新如果不能服务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行为的协同变化,科技创新效果的可持续性是不能够维持的。因此,科技创新的研发和实践过程中,行为学的作用不可忽略。这个也适合于其他城市理念所需要的科技创新。
人工智能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AI-driven city: A)。基于对智能手机应用如何影响人们的各种生活行为的观察与模型分析,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城市的影响更加广泛,其影响存在文化差异、人群差异、地理差异等,服务于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的理论/方法也存在不少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此外,还阐述了如何利用计算技术赋能人工智能城市的发展。关键问题是需要搞清楚计算技术用于计算什么,张教授指出计算技术需要用于如何解决由于疫情而带来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进展的延迟,如何解决由于智慧技术发展而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性,如何实现有利于从疫情中尽快恢复的多种生活行为的协同变化,如何解决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不能解决的各种方法论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后疫情城市发展。
韧性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Resilient city: R)。首先指出,城市韧性是个复合概念。指的是抵抗交通事故,抵抗自然灾害,抵抗社会排斥,还有抵抗其他风险(比如新冠病毒这样的大流行病)的城市治理能力。然后针对城市如何从冠病毒这个全球大流行病的影响中恢复起来,基于日本的数据揭示了不同建成环境要素对城市活动恢复程度影响的多样性,强调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关于居住环境的优化问题,强调要在尊重个体需求的同时,考虑社区/城区的整体发展。
TOD城市/旅游城市与生活行为的关系(TOD-Tourism city: T)。首先针对TOD城市,主要讲述了理解和描述居住与出行行为之间的关系。指出常用的居住自选择(residential self-selection)概念的理论局限性,为此,建议构建基于家庭决策的居住与出行行为的同时决策模型,或者用生活导向型自选择的概念取代居住自选择的概念,并构建相应的多元行为多层次决策模型。此外,还讨论了城市旅游与空间属性的关系,如何基于行为学系统地理解各种旅游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决策机理,进而推动旅游城市的发展。
城市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的关系(Yearning city: Y)。强调了设计师应关注城市的空间与人的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关联,基于实际研究案例,尤其强调了场所感(sense of place)和由此而带给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提高人们的归属感,让人们对城市有向往(Yearning),提升人们的生活获得感或生活质量(满意度和幸福度),进而能够长期居住下来。
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新的思维、理论和方法论。针对“Hearty City”与建成环境、生活的关系,张教授指出,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需要基于星球健康的新理念,梳理好人-社会-自然的关系。H-E-A-R-T-Y的六个方面之间存在多元城市功能网络连接的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服务于多元生活行为决策互联,多元城市功能网络连接的保障需要综合立体交通(动态)与建成环境(静态)。为了理解多元城市功能网络连接及其作用,需要构建新的理论“城市免疫学”,综合立体交通(动态)与建成环境(静态)的构建需要基于把交通与建成环境(BE)融入所有城市政策的方法论(BE-Transport in All Policies approach)。综合立体建成环境构建的重要性尤其可以体现在城市更新领域,这是因为现有城区的平面空间有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需求,除了处理好建筑物的加固和功能改善,城市更新更需要从立体空间上下功夫。张教授还强调,研究者既要把研究成果(findings)科学地整理好,还要从科研成果里凝练出人类智慧(wisdom)服务于实践。最后,张教授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的思维、理论和方法论。
图1 基于行为学研究的Hearty City框架
会议交流
王德教授认同张教授的研究框架,认为行为研究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实践和应用需要持续大力推进,如果有机会也想听听国外的同行对这个Hearty City倡议的看法,他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推动类似规划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张峻屹教授强调Hearty City倡议是基于对现有城市规划理念的反思,反思其忽略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任何单一的规划理念,比如健康城市或韧性城市,都无法系统地解决城市问题。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很多时候,城市规划实践过于追求时髦,而忽略了城市规划需要从长远的视角持续地处理错综复杂而且相互关联的各种问题的这个本质。Hearty City的倡议也是对长期以来西方思维垄断城市规划领域的挑战。Hearty City是多种城市规划理念的创造性集成,其创造性在于其承认多种城市规划理念既存在矛盾/冲突(Dilemmas)也有协同利益(Co-benefits)。换言之,H-E-A-R-T-Y的六个方面之间不是独立的,有必要共存进而用于一起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张峻屹教授进一步指出年轻人在学术研究取得成就的同时,需要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价值。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柴彦威教授认为张教授的Hearty City的倡议是很创新的尝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可能蕴含着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在后续应用方面的可能性。这种多功能多元交互是以居民生活行为为核心的城市功能的重新考量,但是以生活行为为核心的城市将来是怎样,还需要我们一同继续挖掘。包括如何理解H-E-A-R-T-Y的六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相互关系的必然性等,还可以去进一步探索。此外,比如日本后成熟社会的城市形态,很期待张老师后续的分享。总体来说,尤其是面向行为研究的规划和政策应用的引导,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周素红教授认为张教授提出的基于行为学研究的规划建设理念很好,特别是长期以来,国内规划和建设主要是以日常业务导向,注重土地管控、规划建设等物质空间对象,并以此为规划管理的主要抓手。尽管业界和学术界也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但落地到实际操作层面,仍主要仅仅关注用地和建筑等空间载体,缺少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抓手。这存在空间和人两者之间如何互馈和干预的难题。《雅典宪章》作为城市规划非常经典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强调居住、就业、游憩和交通,是保障人最基本需求的要素。张教授在这四个维度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很多新的维度,包括人工智能、能源/生态、风险/韧性、心理归属等,与《雅典宪章》提出的四个维度有关系也有拓展。后续建议可以进一步在对话经典,立足现在与面向未来等方面,梳理现有框架的层次和逻辑关系,例如,生态节能和安全韧性是保障生存需求的维度,健康、休闲旅游是提高生活品质需求的维度,而智能化、归属感是更高层级的维度。这三个维度依次递进,可以为未来城市研究和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框架支撑。
为了科学有实效地推进行为学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鉴于国内城市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张教授进一步倡议联合所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学、企业和政府等),成立“人类行为与未来城市系统科技创新研究联盟”。
小结:与会学者讨论了地理、行为和行为地理等领域的相关话题,提到了我国数据的丰富性以及隐私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将这三个领域进行整合以期产生更大的价值。此外,他们还谈到了人类行为与未来城市系统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最后,他们表示希望推动这项工作,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王丰龙教授讲座——
空间行为与幸福感
王教授介绍了行为地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研究,就行为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幸福感的多重解读与测量、幸福感与行为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活动视角下的幸福感形成与影响、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以及幸福感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空间行为相关的理论与未来发展等议题。
行为地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感研究。王教授讲述了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幸福感的重要性。首先介绍了行为地理学的特色,包括其具有要素和方法论双重特性,以及作为人文地理学的要素、研究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其次提到了行为地理学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强调方法论视角。此外,还强调了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特色,如重视心理机制、个体视角和过程视角等方面。最后,解释了幸福的含义,认为幸福感与好事情相关,有时使用“主观幸福感”这一术语。
幸福感的多重解读与测量。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身、他人或环境的感受和评价。目前,人们通常使用丹尼尔的界定来定义幸福感,其中包括一系列现象如情感、情绪、满足感和满意度等。幸福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情绪、认知和生理等方面。近年来,幸福感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如何量化幸福感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不同学科和研究方法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幸福感与行为学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幸福感问题。例如,《Geography of Well-being》一书中提出了幸福地理学的概念,强调了幸福感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此外,还提到了幸福感与行为的关系,即幸福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动。为了提高幸福感,需要从心理、环境和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干预。
(1)活动视角下的幸福感形成与影响。首先,活动可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例如参加社交活动、运动等,都可以让人感到愉快;其次,人们对环境的感受也会影响到幸福感,如在一个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人们会对该环境产生厌倦感;最后,人们在不断进行各种活动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其幸福感产生影响。总之,活动和环境都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从宏观角度来看,活动对区域幸福感有很大影响,但幸福感仍具有复杂性。幸福感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如高峰与低谷、近期与远期等。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幸福的因果关系,从而准确地分析哪些环境因素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例如,城市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居住满意度和通勤满意度。将这些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后,我们会发现城市的拥堵压力较大,而郊区则相对舒适。总之,活动在理解幸福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幸福感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从行为地理的角度看,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尺度有很多,包括居住地、工作、休闲等方面。幸福感对行为模型具有借鉴意义,因为情感对行为的影响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长期议题。在行为地理学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从客观因素到主观过程,最终形成幸福感。幸福感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选择,如驾车的乐趣会促使人们更愿意开车,而公共交通满意度高的人更可能使用公共交通。此外,幸福感在交通出行研究中也有所应用,如幸福感会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选择。
(1)公交车满意度与出行方式转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人们对公交满意度提高时,他们会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此外,还提到了前景理论与传统期望效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前景理论将人们的决策分为两个过程:编辑阶段和权衡阶段;而权衡阶段又包括价值和权重函数两部分。这一理论在很多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如解释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等。
(2)前景理论与风险管理。前景理论有助于认知环境脆弱性和风险,如渔民和农民的风险规避程度不同。人们对未知环境的恐惧或不确定性会带来信息收益,从而产生积极效应。同时,前景理论对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参照点的选取、损失规避现象等。幸福感在政治行为中具有重要影响,如投票积极性、政党支持度等。幸福感可能是比GDP更好的反映政策好坏的指标。因此,幸福感在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地位。
归纳和展望。行为视角对理解幸福感很重要,同时,幸福感对于更好的预测行为和构建行为模型也很重要,王教授认为存在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行为地理学的理论机制细化,包括幸福感对行为预测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强解释。其次,幸福感的衡量与尺度选择问题。提出尺度陷阱的概念,以及超越尺度陷阱的方式,即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尺度,避免因尺度错误导致研究结论错误。在认识论层面,因果识别是关键,需要考虑到时空背景的影响。在实践层面,选择合适的分析单元,如个人、家庭、组织或国家,以避免因分析单元不同导致结论错误。此外,还讨论了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是否会导致幸福感增长的问题。关美宝老师在讨论影响人们健康和幸福感的环境因素强调了地理背景不确定性的影响,她认为,在选择合适的尺度方面是难以解决的。同时,在认识论和实践层面也存在问题。例如,将幸福感作为一个指标时,通常采用区域的平均值,但这种度量方式存在争议。此外,每个人的需求和感受不同,导致同样的环境带来的效应不一。因此,如何将幸福感量化为连续值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最后,王教授讨论了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尺度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尺度选择和权力是相互依赖的,无法实现绝对公平和正义。同时,幸福地理学在行为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在于地理环境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做出较大改变,更贴近现实,并能发挥作用。此外,幸福地理学还增加了相对独立的因素,如婚姻状况等,这些因素对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强调了幸福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导向的重要性。此外,还探讨了心理学和非线性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决策制定者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思考的建议。
会议交流
王德教授:幸福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幸福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在哪方面?
王丰龙教授:幸福地理学确实借鉴了心理学的很多成果,心理学关注的是人本身特点,比如人格、活动,一些是脱离地理环境的,带来的问题是很难落实到公共政策上,但地理学的优势在于地理环境是可以通过公共政策做出较大改变的。人们的幸福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地理环境来说,研究的还不够,从幸福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其贡献在于能够揭示出哪些因素是真正有影响的因素。
王德教授:行为地理学很关注那些真正有影响的要素,比如曹新宇老师研究的非线性影响已经进入到很精细化的研究阶段,我想知道幸福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没有精细化的研究,比如政治地理学上,在竞选过程中可能会提及某些事情,如发放补贴、提升幸福感等,但这些事物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有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信息。
王丰龙教授:这也是个很好的问题,目前来说幸福地理学还没有太多精细化的因素,一旦有了非常加分,比如圣诞礼物方面,但更重要的不仅仅是模型层面,更应该是从机制的层面,通过经得起推敲的方式验证出来,比如说前景理论,他开辟了一系列的学科,通过实验的方式揭示出很多规律,经得起推敲,且能够推广。所以对于幸福地理学来说,精细化的层面是把机制推敲和提炼出来。对于政策方面的问题,可以从略微批判的视角去思考,修桥、发补贴这些行为的核心目的都是提升大家的幸福感,但存在两个悖论:一是如何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二是人们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幸福感。此外,研究者还提到了关于满意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并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研究的结合对于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性。
周素红教授:王老师在幸福地理学领域深耕多年,做了很好的总结和综述,特别是幸福感这个议题,从心理学的维度链接到行为地理关注的维度。决策与幸福感的紧密联系,提到了决策动机的产生、感知和知识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大数据在衡量幸福感方面的作用,如通过街景测量美丽感模型等。此外,提出了如何将幸福感研究的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相结合的问题。最后,针对客观测度的幸福感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度量方式并未使它变得更为客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准确性。
王老师回应并讨论了情感与判断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众包等方式来衡量和评估事物的美感、幸福等属性。同时,提到了幸福的测量难度较大,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此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可能会涉及到政治方面的考虑,如公共政策的制定等。最后,提到将政治学和幸福感相结合,有助于在不同层次上产生新的启示。
小结:与会者讨论了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他们提到了可以从经典理论和研究中寻找灵感,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此外,他们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鼓励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尝试、挑战自我。最后,各位与会者祝愿每位参与者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图2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纪要整理:
杨靖芸,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