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介|基于社区生活圈与时空间行为规划的精准防控空间措施研究

学术   2023-03-06 16:15  

From lockdown to precise prevention: Adjusting epidemic-related spatial regu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15-minute city and spatiotemporal planning

(本文发表于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作者简介:

李彦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yanxil@pku.edu.cn

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hyw@pku.edu.cn

陈梓烽,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chenzif5@mail.sysu.edu.cn

李春江(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lcjiang@pku.edu.cn


文章导读

新冠肺炎的爆发对全球城市的应急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一刀切式的严格空间管制措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病毒的传播,但却也忽略了居民日常活动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精准防控”成为了疫情后期防控政策制定的思路。本文以北京市双井街道九龙社区生活圈为例,从社区生活圈与时空间行为规划出发,扩展疫情精准防控措施制定的框架与具体方法,以为后疫情时代下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韧性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01

1 引言

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使得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城市空间变得十分脆弱,许多城市采用了严格的空间管控措施以抑制疫情的发展,但这种严格的空间管控措施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损害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平等。在2022年初,许多城市开始放松新冠肺炎的疫情管控措施,中国城市也提出了“精准防控”的疫情防控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提出面向实际应用的“精准防控”的空间措施实际对策和方法。

“精准防控”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空间管控措施如何在避免传染风险的同时,保障居民每日必须活动的实现以及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自15分钟城市与时空间行为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够为此提供启示。15分钟城市强调必须设施的多样性与邻近性,时空间行为规划则关注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以及通过多种策略(空间策略、时间策略、行为策略)的结合来实行时空精细化的管理。本文结合两种理论的思路与相关实践,提出公共卫生事件下“精准防控”的可行性框架与步骤。

02

2 十五分钟城市与时空间行为规划的启示

2.1 疫情背景下的15分钟城市

15分钟城市的概念可追溯至佩里的“邻里单元”理论,其核心理念是,基本的城市设施应当在15分钟步行和骑行的范围内可达,基本的设施类型包括:居住、工作、商业、健康、教育与娱乐。社区生活圈与15分钟城市的核心理念一致,同样强调必须设施在居住区内的多样性与可达性,在近期中国城市的规划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疫情发生以来,15分钟城市的概念受到规划学者的关注,因为在疫情之下,个体的流动性受限,居住区周边的设施多样性与可达性对于满足个体日常生活需求尤为重要。社区生活圈为疫情下的空间管控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单元,既能避免大范围的城市流动,同时能够让居民有小范围的活动空间,并且提供必须的生活设施与服务。


2.2 疫情背景下的时空间行为规划

尽管15分钟城市提供了疫情下精准防控的基本原则——根据当地的活动需求与设施供给制定地方化的策略,但没有提供具体的管控措施。时空间行为规划能够弥补此不足。时空间行为规划共包括三个手段:一方面,从供给侧出发,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调整空间与时间资源,被称为空间策略和时间策略;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出发,对居民行为进行引导,即行为策略,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

在疫情之下,时空资源供给的动态性对于满足居民活动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多样化的策略的组合,针对不同居住区、不同类型设施和不同时间实施灵活的、弹性的、而非“一刀切”的空间管控措施,能够更好地减少疫情管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实现精准防控。

03

3 “精准防控”的空间措施:框架与步骤

精准防控的新理念是,通过对地方设施供给和活动需求的精细化分析与组合,提出既能满足疫情防控需求、同时避免损害居民日常生活和地方经济活动的精细化措施。相比于当前空间管控措施中空间范围受限、“一刀切”、只考虑空间维度的不足,精准防控所制定的措施允许在1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即社区生活圈内)进行必要的家外活动,同时对一个或多个空间、时间、行为策略进行灵活组合。其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步骤。

(1)划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空间范围。

(2)计算常态下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设施供给与活动需求。考虑不同社区生活圈的差异,同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及其所对应的设施类型的差异,分地、分类、分时计算社区生活圈的设施供给与活动需求情况。同时,假定设施与供给在常态下达到市场均衡,计算常态下设施的平均最大容量(capacity),作为措施可行性的判断依据。

(3)模拟不同管控措施下设施供给与活动需求的变化及匹配情况。对空间策略、时间策略、行为策略进行灵活化的组合,并模拟不同组合的措施下活动需求与设施供给的变化情况(具体计算方法请见原文),以及在该情景下设施的必须容量(required capacity),若小于常态下设施的平均最大容量(capacity),判定该措施可行,否则不可行。

(4)通过成本收益分析选择最佳措施。在所有可行的措施中,对措施实施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衡量,成本较低、收益较高者将是对于该社区生活圈、该类型设施的最优措施。

图1 精准防控空间措施的框架与主要步骤

04

4 案例分析:北京市双井街道九龙社区生活圈的精准防控空间措施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

本文以北京市双井街道九龙社区生活圈作为案例进行说明。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时空间行为研究团队于2020年6~8月在双井街道进行的居民行为调查,获取居民在疫情前典型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活动数据,同时基于北京联通“智慧足迹”手机信令数据来模拟本地区的人口情况。设施数据来自百度POI获取空间位置与开放时间信息,同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对设施位置、开放时间、道路及出入口数据进行校正。


4.2 常态下的活动需求与设施供给

基于双井街道行为调查数据,选取社区生活圈内居民时间最长的三类家外活动:就餐、购物与休闲,以及对应的三类设施:餐饮、购物与休闲设施。同时,把一日24小时划分为10个时间段,分年龄分别计算活动需求及对应的设施供给情况。从计算结果(图2、图3)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不同时间具有较大差异,有必要分类型、分时段进行精细化的空间管控措施。

图2 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活动需求

图3 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设施供给


4.3 非常态下的活动需求与设施供给的变化

精准防控空间措施的前提应是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因此需要保障基本的疫情管控措施。根据北京市政府的疫情管控需求,室内设施关闭与控制75%的人流量是基本要求,作为精准防控空间措施的最基本内容。在设施开放与否与开放容量管控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开放时间(时间策略)与人流引导(行为策略),对不同策略进行组合,计算不同情景下的需求与供给变化情况:①空间策略;②空间+时间策略;③空间+行为策略;④空间+时间+行为策略。由于就餐活动的时间难以调整,因此对于就餐活动/餐饮设施,其措施与另外两类有所不同。
在不同策略下,比较设施必须容量(required capacity)与常态下设施的平均最大容量(capacity)的相对大小,判断措施是否可行。由图4的计算结果,可选取可行性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若所有措施均不可行,表明当前设施供给不能满足非常态下基本的疫情管控需求,有必要补充时空资源。

a. 工作日餐饮设施

b. 休息日餐饮设施

c. 工作日购物设施

d. 休息日购物设施

e. 工作日休闲设施

f. 休息日休闲设施

图4 不同措施情景下的可行性分析(通过红色虚线表示设施必须容量(required capacity)与常态下设施的平均最大容量(capacity)的相对大小,若有部分时间段超过红色虚线则表示该措施不可行)


4.4 成本—收益分析

受限于数据,本文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基于前文所得的可行措施,对所有可行措施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最终得出针对不同设施与不同时间的最优“精准防控”空间措施(具体判断方法、过程及结果请见原文)。

05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15分钟城市与时空间行为规划,提出“精准防控”空间措施的框架与方法,并以九龙社区生活圈为案例进行说明。本文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空间管控单元,采用更精细化、更动态灵活的时空间资源管理策略,同时考虑行为引导策略,能够丰富当前关于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应急空间管理的思考。这不仅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同时对于其他公共卫生事件或城市应急管理也能提供一定启示。同时,本文的分析结果也强调了城市必须设施时空资源供给多样性与临近性的重要意义,居住区周边必须设施的多样性与邻近性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缓解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手段。受限于研究数据,本文对于疫情下的活动需求与设施供给变化较为理想,同时忽略了城市物流、交通等对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具有重要影响的方面,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究。

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
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UCSB),英文名称为Urban China Spatial-temporal Behavior Research Network,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方法创新与规划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