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2023中国行为地理年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虚实空间交互、时空行为演进与规划设计”,探讨虚实空间演进下的行为地理研究新方向,研究未来城市中虚实空间的交互作用,推动城市规划设计走向更加智慧、可持续、人性化的新阶段。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简称行为地理专委会)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称建筑城规学院)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
12月1日
下午,由行为地理专委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行为地理教育论坛在建筑城规学院B1会议室举行。会议由行为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和行为地理专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申悦副教授先后主持。
论坛首先进行了“城市时空行为规划前沿研究丛书发布会”,该丛书曾荣获“2022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成果”。行为地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和行为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王德教授共同为丛书揭幕。柴彦威教授介绍了丛书形成过程,强调这是北京大学行为地理研究团队20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填补了中国行为地理学领域的空白。王德教授表示祝贺和敬意,并高度评价该丛书,认为它是行为地理学领域的一项巨大成就,对城乡规划研究也有重要贡献。
论坛的第二个环节由申悦副教授和行为地理专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朱玮副教授共同介绍中国行为地理教学现状分析结果。该分析在对我国36所行为地理教学代表性高校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行为地理教学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归结为:(1)专门讲授行为地理的课程远少于部分含有行为地理知识点的相关课程;(2)研究生课程多于本科生课程,选修课多于必修课;(3)地理学专业课程侧重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理论讲授,规划类专业课程侧重实践分析和应用,关注环境与行为的交互影响;(4)培养计划总课时紧张、师资不足是开设行为地理课程的主要问题。
论坛的第三个环节为行为地理教学经验交流,柴彦威教授、厦门大学李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塔娜副研究员、同济大学朱玮副教授、中山大学陈梓烽副教授和毛子丹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王可助理教授分享了各自院校的行为地理相关课程情况、问题分析和教学感悟。随后,北京联合大学张艳副教授、南京大学冯建喜副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张文佳研究员、重庆大学黄瓴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孟斌教授、同济大学王德教授在自由发言环节中表达了各自的体会。
最后,柴彦威教授对教育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论坛为我国行为地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地理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一个新起点,期待越来越多的高校能认识到行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教学实践,促进行为地理学科发展。
与教育论坛平行开展的还有研究生论坛。在同济大学教学南楼的3个教室中,41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济大学刁弥教授、肖扬副教授、骆晓副教授、刘骝副教授、晏龙旭助理教授和刘伯初助理教授对汇报逐一进行了点评和建议。
晚上,行为地理专委会工作会议在建筑城规学院B1会议室进行。会议由行为地理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张文佳研究员主持。张文佳首先汇报了专委会2023年的主要工作进展。随后,与会委员围绕专委会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安排。会议总结认为,专委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持续推进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壮大专委会力量。下一步将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力度,提高专委会的影响力。
12月2日
上午8:30,大会在建筑城规学院钟庭报告厅开幕,由王德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张国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张尚武教授、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先后致辞。他们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强调了行为地理学在社会需求、发展势头和重要方面的突出表现,表达了对多学科交叉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期望。
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吴志强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辅助规划系统(AIGP)作了特别演讲。他首先指出,规划与地理学密不可分,地理学为规划决策提供规律支撑;AIGP的核心任务是为不同规划环节提供精准的人机互补决策支持,需要大量挖掘规律,通过学习顶级案例来产生新方案;要将规划师的梦想通过数字技术植入城市,虚实结合,创造活力。最后,吴志强院士指出AIGP要服务于规划师的智慧群落,远比单一AI系统更具创新性。
大会全体会议的后半部分由行为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主持,内容包括5个主旨报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以《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题,主要从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及对应研究进展、线上线下活动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基于虚实融合理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团队在虚实融合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四个方面,探讨了线上线下互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韩昊英教授以《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来看规划的复杂性》为题,指出日本虽然实现了快速现代化和庞大城市体系的建设,但长期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忽视改善民生,导致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其城市建设也普遍存在高密度、用地混杂、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他认为日本中央政府和技术官僚过度主导、公民社会软弱等因素制约了城市发展,这一复杂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以《时-空-人耦合的城市信息模型与规划支持》为题,基于技术和理论维度,系统地剖析了“时-空-人耦合”所带来的城市演变新特征。她指出,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生产力的解放和时空压缩是重要趋势,这改变了人地关系和城市形态。具体到当前阶段,多主体感知和虚实融合成为新变量,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城市发展规律。为此,她提出了“人技体城一体化”的新视角:在虚实融合的城市有机体里,人的活动是核心,而技术手段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协同互动。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以《虚实空间互动理论建构的可能与路径》为题,列举了若干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城乡空间变迁的典型现象,凸显出虚拟要素如何改造乡村并带来实体空间的聚集效应;进而构建了解释这些现象的“虚实集聚互促”理论:虚拟集聚带来零成本的规模效应,又通过实体空间传导为成本,形成双轨驱动的群落演化过程。这为分析当前中国的城镇空间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钮心毅教授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三点思考》为题,从实务工作经验出发,提出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评估的是规划还是空间?评估的是指标还是目标?评估的是绩效还是一致性?他强调,评估工作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城市空间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监测,第二步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参照系,来判断规划实施效果如何。他建议重点评估规划目标而不是单纯依赖指标,要建立从规划目标到策略再到评估指标的逻辑体系。最后,他指出相关学科需要加强对规划目标、策略与空间状态指标之间内在关联机制的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支撑实施评估工作。
在上午会议最后的综合讨论环节,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晓路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围绕虚实空间互动的研究有了哲学层面的提升,开始关注城市生命和城市有机体等全新的视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刁弥教授认为,大会汇聚了行为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该领域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下午为分会场报告会。在教学南楼设置了10个分会场和1个圆桌讨论,含118个研究报告。这10个分会场的主题为:(1)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创新;(2)行为地理学的应用和实践创新;(3)行为地理研究与规划应用;(4)时间和虚实空间视角下的行为;(5)主客观环境与交通行为;(6)时空行为大数据与公共安全;(7)数字化生活、空间重构与规划应对;(8)虚拟环境中的知觉、行为与交互;(9)时空行为与地理仿真;(10)游憩时空行为与智能导控。与会者针对报告人的研究进行提问和讨论,并由评议人进行综合点评。圆桌讨论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曹新宇教授主持,主题为“时空间行为的非线性问题”,8位学者作为主要讨论者,针对机器学习方法的可解释性、对于空间行为研究的优缺点、如何创造性地应用来推动学科发展等问题展开探讨。
12月3日
上午8:30,研究生墙报展示交流会在建筑城规学院中庭开始。总共有36幅墙报参展,汇报人与观众在宽松的氛围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互动。与此同时,团队交流会在钟庭报告厅平行开展。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的12位以青年教师为主的行为地理研究团队代表先后发言,介绍近年来各自在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和案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为团队间相互学习启发、引领青年学者创造了机会。
大会最后的全体会议由行为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孟斌教授主持,首先进行的是3个主旨报告。柴彦威教授作了题为《行为地理学发展与创新》的报告,系统梳理了行为地理学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地理学已进入行为地理学的新阶段。他还提出了“时空间”行为范式,旨在通过融合行为主义地理学、实践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等理论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范式,以支撑理论创新。在方法和应用创新上,他强调要注重多源数据融合分析、行为过程多层次模拟、空间认知和决策机制研究等。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张峻屹教授基于对新冠疫情影响的思考,提出“Hearty City”和“城市免疫学”的概念。他认为应重视东方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他还介绍了自己团队近年来在交通、能源、健康和空间规划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张伊娜教授从消费市场发展趋势角度,探讨我国消费与空间规划的互动,分析了网络零售与实体商业的关系,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对空间的影响。她指出,消费视角应引入空间规划中,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行为需求。
曹新宇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高度评价了中国行为地理学发展态势,并就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特别强调了中西学派交流与结合实践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闭幕式上,朱玮副教授回顾总结了本次大会的历程;张文佳研究员说明了行为地理专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及未来计划,并宣布明年年会将在西北大学举办。接着,下届会议承办方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赵新正教授致欢迎辞。最后,柴彦威教授和王德教授由衷地感谢了各方的鼎力支持,预祝明年西安会议圆满成功,并宣布大会闭幕。
下午,会后学习考察环节在两处进行,一是上海“一号湾” (宝山庙行段、智慧湾)城市更新,二是西岸滨江开发。由当地管理部门或开发企业代表介绍了更新的历程以及未来计划。
本次年会正式签到人数352人,来自国内外114所高校或机构,主要为教师和学生,且人数相当。12月2日上午的全体会议得到世界规划教育网络WUPEN的支持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4220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简介
中国行为地理年会是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旨在通过交流行为地理研究的新进展来推动行为地理学科、教育和实践的发展。会议的前身是“空间行为与规划学术研讨会”,始于2005年由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院校的学者自发形成的小型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举办19次,规模和影响力不断壮大。
中国地理学会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21年,第一届委员42人:
主任委员:柴彦威(北京大学)
副主任委员:王德(同济大学)、王冬根(香港浸会大学)、周素红(中山大学)、孟斌(北京联合大学)、曹小曙(陕西师范大学)
秘书长:张文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陈洁(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陈碧宇(武汉大学)、谌丽(北京联合大学)、董冠鹏(河南大学)、冯建喜(南京大学)、高晓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关美宝(香港中文大学)、黄瓴(重庆大学)、黄潇婷(山东大学)、黄晓燕(陕西师范大学)、乐阳(深圳大学)、李渊(厦门大学)、李秋萍(中山大学)、刘锴(大连理工大学)、刘瑜(北京大学)、刘大千(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刘天宝(辽宁师范大学)、刘志林(清华大学)、卢佩莹(香港大学)、马静(北京师范大学)、申悦(华东师范大学)、塔娜(华东师范大学)、汪丽(西安外国语大学)、王丰龙(华南师范大学)、王茂军(首都师范大学)、席广亮(南京大学)、肖作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杨鸿泰(西南交大)、尹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张艳(北京联合大学)、张宏磊(南京大学)、张文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莹(中山大学)、朱玮(同济大学)
—THE END—
来源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