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城市规划学会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数字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旨在以数字城市规划实施推动城市建设,建立数字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政策和标准,促进数字城市领域新技术、新场景,助力城市规划治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支撑首都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对首都规划决策服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专委会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30余家机构、高校、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建设,是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下属的分支机构之一。
新年伊始,为推动城市生活圈研究和实践,谋划中国城市生活圈学术联盟的建立,助力以人为本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专委会于1月6日主办了城市生活圈学术交流研讨会并组织北规院规划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 (BDR)、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发布《北京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 (2023)》。研讨会聚焦以下议题:探讨未来生活圈规划所需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充分利用近年来涌现的多源大数据,进行城市生活圈的系统刻画和量化评估等内容。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国内外共有来自19个城市的120余位研究者和从业者参与。
获取《北京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2023年)》全文扫描文末二维码。
与会专家针对上述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观点和结论分享如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柴彦威 学术研讨会主持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强调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在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建设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是城市治理的新范式。他倡议通过本次北京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的发布和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讨,共同谋划中国城市生活圈学术联盟的建立。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于化云 致辞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化云欢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感谢大家对数字城市规划专委会两年来工作的鼎力支持,以及对首都北京规划建设的积极关注。他强调专委会将聚焦数字化赋能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积极推动数字城市、智慧国土等建设要求,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助力首都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规院规划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BDR)主任
张晓东 发言
北规院规划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张晓东主任介绍了《北京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2023)》的编制背景和合作团队,并阐述城市生活圈是一种在数据和社会空间的互动中形成的、代表人的活动需求集聚涌现的城市形态,是建设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元融合智慧城市的重要抓手。倡议以北京城市生活圈为起点,与全国同行建立更紧密的学术交流和实践互动,共同推动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
北规院规划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BDR)
主任研究员 梁弘 发布报告
城市生活圈是城市生活中不同人的行为活动集聚涌现形成的,是呈现城市中人与空间互动的复杂网络圈层体系。基于时空间行为理论与方法,开展城市生活圈识别研究,可以回答城市中人与空间互动关系的问题,从而促进正面研究人、基于人、面向人、为人服务的城市研究与规划体系的建构。
《北京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2023年)》以北京城市生活圈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基于位置的服务、兴趣点等多源大数据,全面刻画分析了居民活动产生的“社区–停留点–路径”的复杂网络关系,首次识别划定了北京城区范围内社区生活圈、通勤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并初步探讨了广域生活圈识别划定思路。
共划定社区生活圈 535 个,通勤生活圈包括 15 个 通勤组团和 8 类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包括消费生活圈 4 类 128 个,休闲游憩生活圈 3 类 360 个,并针对四个典型社区生活圈进行专题研究。未来将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工作,形成系列年度报告。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中国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南京等城市,以及日本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进展,为城市生活圈建设提供了多角度、综合性的经验和思考,为未来城市的智能化和宜居性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回顾了上海社区生活圈的十年探索之路,聚焦于生活圈供需匹配质量的评价和家庭视角的研究,旨在以生活圈为基本单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
阐释了“生活圈规划的三步曲”,即从基于POI与管理边界自上而下划定生活圈,到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划定现状生活圈,最终利用人工智能预测生活圈的生活圈规划技术演变历程。
通过行为大数据、城市模拟和人工智能模型,全面评估了15分钟城市的规划,以及对城市形态和设施的理想探索,明确了从研究走进规划的逻辑跨越与实施难点。
关注山水超大城市的多空间尺度生活圈的特征,强调了宏观上的自足性与差异性、中观上的高度依赖性和微观上的封闭性与竖向方向性,重点分享了基于生活区理念构建社区家园的两江新区翠云片区规划以及重庆市完整社区和一刻钟生活圈建设试点案例。
探讨了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的三大功能与两大形态特征,总结了“4层8类”设施配置体系,探索了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方法,并以光谷科学岛的规划指引编制工作为例,讨论了生活圈理念与当前规划体系的结合。
介绍了基于空间、时空间与虚实空间三类视角的“活动-设施”协同评估模型,分享了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指导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的相关研究,并展示了三类视角下的需求分析-选址优化模型的应用进展。
结合日本城市规划与生活圈结合的实例,展示了包括空间规划、空间边界管理到城市内部机能的调整和社区营造等多个方面内容,这些综合性的规划方法为提升城市宜居性和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此外,还有专家分享了生活圈的应用案例思考,强调了在城市更新单元与生活圈贴合的未来发展,并强调生活圈的运营端价值。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北京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的重要意义,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向更加科学、更加智能的新阶段跃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为不同领域专业人士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不仅是北京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示范。
“应注重监测体系的全面性,包括人的活动、设施使用和政府治理等多个维度。”
“可以结合时空行为角度与设施的物质空间可达性来探讨设施供给能力。”
“规划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应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活圈规划体系,加强规划传导,对建设智慧宜居的城市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的关注度和生活圈的共识方面来看,应注重从人的视角进行解析和形成共识的重要性。”
专家们在会议中全面讨论了生活圈规划和治理的多个方面,呼吁紧密合作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挑战。
通过对城市生活圈的理论思考、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构想,与会专家们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城市生活圈体系的构建,为城市规划和智慧宜居等领域的建设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专委会感谢与会专家的精彩分享,并期待通过本次报告发布和专家研讨,促进多方合作,助力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发展,推动城市生活圈的理念、技术和能力得到更加积极的应用,构建更加智慧和可持续的城市。
下载《北京城市生活圈监测报告(2023年)》全文,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