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一直在我心中,自小在课本里,在医院各位长辈的口碑中,在手端着的白色搪瓷杯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传说中……
一部《诺尔曼.白求恩》的电视剧把我带进了那个创造白求恩的特殊时代,随着剧情的起起伏伏,我的心也随之悸动。
电视剧以白求恩在加拿大的生活过程,以及在中国战场中的两年生活的不同片段串起。在加拿大的诺尔曼是一个医术高明,心地善良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好医生。他常为没有钱的穷苦人免费治病,为逃难中的犹太人治病。当一个贫穷的产妇难产无钱请医生时,他不但义务为其接生,并为他们送去了生活用品,可这一家子终因贫穷得生活难以着落而全家自杀时,深深的震撼了诺尔曼的心灵,让他痛苦不堪。当另外一个女孩因堕胎身亡时,他痛斥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医生只要钱而不顾病人生死的卑劣行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他为这个世界的痛苦而痛苦,同时他深深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给他的创痛和不安都是非个人的!
当自己得了肺结核时,那时可是不治之症。当母亲握着他的手,父亲为他祈祷时,他以为自己将不久人世,可一个偶然,他发明了气胸疗法,让自己获得了新生,获得新生的诺尔曼更加利用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美丽心爱的妻子,投入到西班牙马德里的战争中,他组织创举了志愿输血队,用健康人的血来救人,来阻止战争的残酷和流血。同时发明了许多医疗器械,他发明的器械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使用。
当日本人肆虐侵华时,白求恩通过国际援华委员会,来到中国的“晋察冀”战地参与抗日战争,在那些日子有多长思念便有多远的异国他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战士的生命连在了一起。
面对没有麻药用绳子捆绑着做手术的战士,他愧疚不已,特别是当一个同是医生的战士为了把最后的麻药让给别人,自己却用枪结束了受伤的驱体时,他被震呆了。他深知战士懂得对于抢救,这最后一合麻药的珍贵,这一枪是作为医生的战士为病人作出了牺牲,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于是白求恩说服了郝尔修女从“中立”的椅子上下来,去为八路军买药,他说在药品需要用生命来换取的残酷面前,教会不应该怪罪的,基督不是也有这样的话:“每当一个灵魂得救,天上就欢腾鼓舞”。
当白求恩喜欢的“二柱子”,因他救治了日本伤员,后又护送日本伤员却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下时,他为自己的仁慈而碎了心,他知道这些中国人与日本人不共戴天,但他们的爱又能包容全世界。接着大柱子及其他伤员因运输途中流血过多而死亡,让白求恩悲痛欲绝,他说他的五脏六腑都被掏得干干净净,仿佛自己的一部分也随他们而去。于是他决定把医院建在靠近战场最近的地方,战争在哪,白求恩的医院就在哪,战士们喊着白大夫的名字冲锋陷阵。在战火纷飞中,在炮声轰隆中,一个手术接着一个手术,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4个月做了315类手术,救上千名伤员。他被无数的战士爱着,在艰难困境中,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人也因这些战士们的爱而幸福着。他累得得了间歇性耳聋,初来中国时的潇洒和健壮荡然无存,两年的时间让他累成了一个满头银发身体佝偻的老人。在耳聋后仍然连续69个小时做了136类手术,创世界纪录。他说一个好医生应该用心灵去工作,而不仅是靠技术,当面对病人的身体时也就是面对他的灵魂。他说拒绝腐败和战争,拒绝默认和忽视的态度,这个世界只要有流血和伤口,我的内心就一刻不得安宁……
在这种超负荷的劳动下,他完全是一个战场上的战士,冲锋陷阵工作不断,最终在手术中感染丹毒导致败血症。
当毛主席派飞机为他找药救治时,来不及了,这个奇迹般的生命如一颗星星殒落在了中国的大地上。终年49岁。
他在遗嘱中写道:“尊敬的聂司令员,我们就要永别了,请转告援华委员会,不要为我悲伤,谢谢毛主席为我的病痛所作的努力,非常感谢他领导的党和人民对我的帮助,坚信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了……人生很好,很值得为它活上一回,也值得为了某一个目标去死一回。永别了,我爱过以及爱过我的人们,请不要为我悲伤……”
全中国人的泪水哭干了,也难以表达对白求恩的尊敬和怀念!
毛主席悼念白求恩时说:这是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随着电视剧的剧终,那些为白求恩哭泣的人们,那无尽飘舞着哀悼的雪花,那群山,那大地与此时我的泪水相融相合,挥也不去……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独自回到房间听一首叫“布列瑟农”的英文歌曲,它的音符让我无原由的迷醉心酸了许久,却不知它的词意。当朋友帮我翻译出来时,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迷醉和心酸:我站在布列瑟农的天空下/而星星,也在天的另一边照耀着/布列瑟/请你温柔的放手/因我必须的走/虽然火车将带走我的人/但我的心却不会片刻相离/哦,我的心不会片刻相离/看着身边白云浮掠日落月升/我将星辰抛在身后/让他们点亮你的天空……
一份淡淡的离愁环绕着我,一份无来由的忧伤和创痛让我不能自己,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是生活得太好还是自寻烦恼?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这不是我们许多现代人无创痛的创痛吗?面对那些战火纷飞远去的岁月,远去的历史人物,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是否在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又应该怎样去死呢?!
2006年8月21日于凤池山下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小说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目前已出版个人文集九部。散文集六部,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9分钟微电影《老兵》。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制作成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出。中短篇小说选《石缝中的花蕾》。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奖。
创办子谦书院公益经典诵读。政协咸宁市一届、二届、三届委员;曾任四届政协通山县常务委员;咸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文艺志愿者”。通山县红十字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