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梦中,便听到鼓声乐器声和着优美动听的诵经声,阵阵传来。看手表,清晨四点钟,窗外的雨仍在下。原来,这是寺内的早课时间。
七点半便有小阿颜来喊我吃早饭,早饭后撑着伞在寺庙的山边遛跶。白雾缭绕,烟雨蒙蒙。这山,清静得只听到雨声和呼吸声。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走在山间小路上,两边的树枝随风摇曳,小路深处,除了山还是山。没有村落和人家,有的也只是飞过的鸟儿,以及大自然各种神秘的你所不知的生灵。
九点钟,大雄宝殿内,又是乐鼓阵阵,木鱼咚咚,唱经声平和优美。坐在楼上窗前的桌子前,伏案写字的我,听了格外的心静和舒爽。写着写着,那阵阵乐声让我陶醉,竟拿着笔在心里随着她们一起哼着。哼着哼着,又于是忍不住丢下手中的笔,下楼来看一看,随着乐声面对佛祖拜一拜。这是我来这里的第二天,却是第一次进佛堂里跪拜。无论做什么,从不刻意,总是随缘随心。
过后我问住持,来这里多少年了。她告诉我19岁时来这里,都30多年了。读过初中,能读许多经书,从相貌上看,充其量只看得上40多一点,与我18岁那年来这里见到她时相差不远。当我问她怎么想到出家时,而且是在少女时最好的年龄。她说祖父母都是吃长斋者,她从小体弱多病,也常随母亲到各地的庙宇,在18岁那年,母亲离世后,便有了强烈的出家念头。来到这里,一住便是30多年,她说心静得很,虽然什么都得靠自己双手劳作,可她爱这种生活。我又问,出家时家里就没其他人反对。她说最初哥哥多次来接她回家,可当时心已定不可回头了,最后哥哥也便作罢了,只是每年仍会来这里看她一两次。住持一直是笑着对我说这一切。
寺内还有一个师傅,小维一叫她“父”,法号释宏仙,来这里也有20年了,20岁出家,看上去像30岁左右的人。读过初中,还在武汉某佛学院上过一年学,并在杭州玉泉寺住过一年。玉泉寺是弘一法师初入佛门时住过的寺庙,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尽人皆知。
可能是素食和心静的原因,她们的年龄和肤色都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相貌也是慈眉善目的佛相,这个小师傅对小维一,有时真是爱得没有了原则,10岁的小姑娘,吃饭多数是她喂,在厨房不吃便追到电视机前去喂,一口一口的,耐心十足,总是笑咪咪的说:吃吧,多吃点就可以长高长大长好了。她说她几乎天天要为维一念经,希望她能平安长大,将来在佛教有所作为。
寺内长期主持事务和做课的也就是这两位师傅,她们告诉我说,还有一个老师傅近期不在庙里,小维一叫她“太”,说是外出云游去了。
庙里还长期住着两位民间老人,都有70多岁,体弱多病,有家人和孩子,可都喜欢住在庙里吃素食,孩子会为她们送些粮食来,洗衣洗被都是两个师傅帮着做。有一个近50岁的妇人,在厨房帮忙做饭,她是来这里为在外地打工的孩子做祈祷的。还有一个孕妇也在厨房帮忙,她说是来看她外婆的,其中那个颤微微的老人就是她的外婆,她说也来这里住十几天了,听说我有车来接便顺我的车子下山回家,她说她喜欢住这里,在这里特别的安静和能吃。
师傅告诉我,常常会有偶尔来住的香客,要是遇上庙里做法事的时候,来的人就特别多,平常来拜佛的人也天天有,放假了还会有来玩的学生。总之,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和谐融洽,它完全没有某些寺庙里给人的那种神秘感,大家亲和得如一家人。她们念经拜佛,种菜、上山砍柴,基本上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尘世以外的生活,除了平静还是平静!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的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好像是为她们而写。是的,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命,生命对于她们,也只是一个前定的偶然。可能她们会不懂字面上的艺术,可她们整日面对着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与佛对话,用自己生命的火燃烧生命中的每一天,那样的平静无欲,她们才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争”。
“安静而踏实的心灵是快乐的泉源”。看到她们笑容平静,肤色圆润,因了佛在心中,因了心中无我,才有了这份安静和踏实,才有了不争!
2005年10月4日于北台寺
(待续……)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小说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目前已出版个人文集九部。散文集六部,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9分钟微电影《老兵》。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制作成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出。中短篇小说选《石缝中的花蕾》。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奖。
创办子谦书院公益经典诵读。政协咸宁市一届、二届、三届委员;曾任四届政协通山县常务委员;咸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文艺志愿者”。通山县红十字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