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二十年
倪霞
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于兆文
到汉口后,吃过细瑾孃做的中饭,于是去逛街。正逛着,静萍妹妹打来电话,说他哥哥一会就带妻儿过来了,让我赶紧回她家去。
这次来汉,主要目的是,与带着家小从西雅图回家探亲的阿华相见。二十年了,这其间他只回过两次,我曾在《博客里的英文跟帖》一文中写到过我们的友谊。这些年,因了与静萍的姐妹情,我常来往于这个家,比他们远在国外的儿子多多了。
匆匆赶到家,边换鞋边问悠闲地躺在床上的袁伯伯:“阿华他们来了没有?”袁伯伯却说:“他们不过来了,前天吃过饭就告别了,到他内兄家去了,明天直接离汉去北京回美国了。”我笑说:“看来您还不知道啊,因为我来了,他又把孩子带过来让我看看,已经在路上了”。
袁伯伯顶着个弥勒佛的肚子赶忙从床上起来,慈眉善目地笑着用汉腔说:“哈哈……阿霞你蛮棒咧!”袁伯伯的话逗得我大笑。正笑着,阿华领着妻子和一对双胞胎的女儿进门了。我揽着孩子们指着袁伯伯问:“他是谁啊”?孩子们大声说:“我爸爸的爸爸”。我又笑了,并说:“对,是爸爸的爸爸,但要叫爷爷!中文说得不错嘛”。一旁的阿华妻陈娟边叫着“霞姐”边说,回国这十几天中文进步了许多。
我和阿华陪着很高兴的袁伯伯聊天,在一边玩的孩子们不知为何有一个生气了,陈娟一直用半蹬姿与孩子们面对面地,轻言细语地讲道理,虽然我听不懂母女之间的英语对话,但陈娟的耐心与态度,让同是母亲的我惭愧十分。因为我在孩子不听话,几句好话不顶用时,一定会发脾气,甚至动粗。可陈娟一直是不温不火地讲道理。
陈娟是阿华读清华时的学妹,前后去美留学,然后一起留美并共建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极低调的高级知识分子,从她对孩子的慈爱与忍劲中能体现她为人为母的风范。这些年来她几乎没变,还是原来朴素的学生样子。阿华望着母女仨儿,摇着头说,在美国教育孩子不容易,他们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时,还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袁伯伯兴致极高地与我和他的儿子说起往事,还有一部分颇有成就,最终各有不同收获和归宿不同的故乡人,他作最终的总结是,人只有善良地努力上进,才会有收获有善终。阿华又通过我所存的部分信息,辗转知道了当时他们在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好友刘大耕,当年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农业部工作,后工作到了朝鲜等地。并与在央视的吴兆龙大哥通了电话,相约到北京时要约上仍在北京的老乡们聚一聚……
意犹未尽,却告别在即。挥手凝眸处,二十年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我们保持着一份平凡又纯真的美好,各自在喧嚣的尘世里,从来不曾忘记,偶尔会深情记起,以抚平岁月的沧桑,温暖世态的炎冷。此去经年,唯有以文字代心情,谨记之,记住少年往事,记住茫茫人海里的人间真情……
2010年6月26日于汉口
作者简介:
倪霞,又名倪小书,笔名人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小说学会会员、咸宁市作协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目前已出版个人文集九部。散文集六部,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改编成39分钟微电影《老兵》。跨越百年历史、书写三代母亲的长篇小说《玉竹谱》,已制作成有声书在“喜马拉雅”播出。中短篇小说选《石缝中的花蕾》。曾获第五届徐霞客游记文学奖。首届华夏作家网文学奖。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文学奖。
创办子谦书院公益经典诵读。政协咸宁市一届、二届、三届委员;曾任四届政协通山县常务委员;咸宁市“三八”红旗手。咸宁市“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六届“优秀文艺志愿者”。通山县红十字会干部。